
一、不定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30分)
1.第一次提出“社会保障”这一术语的是(B )
A德国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2.1941年“贝弗里奇报告”报告中提出的原则是(ABCD )
A普遍性原则
B保障基本生活原则
C统一管理原则
D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
3.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有(ABCDE )
A削减公共福利开支。
B推迟退休年龄
C纠正社会福利全民普遍性享受的做法
D提高保险税(费),延长缴纳社会保险费期限
E推行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
4.认为社会保障就是“在国民生活中,出现收入中断或永久丧失时,国家为保障其最低或基本生活水平的收入而制定的综合性措施和制度。”属于哪种类型的社会保障理念趋向。( A )
A强调收入保障
B强调公共福利
C强调社会安全
D强调社会公平
E强调基本
5.推行社会保障多重原则性的优点是( ABCD )
A分散风险负担
B拓展资金来源
C满足社会需求
D利用民间资源
6.(A )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特征是实行“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
A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B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
C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
D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
7.下列哪些观点属于施穆勒德主张(ABCD )
A主张国家至上,强调国家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B劳工问题是最要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C伦理道德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D法律对经济的制约作用
8.贝弗里奇报告中提出任何社会保障计划必须遵循的三个前提条件是(BCD)
A国家的介入应该停留在适当的最低标准上,更高保障水平应该由个人和民间活动来承担
B对15岁以下儿童给予支付儿童津贴
C提供给社会成员以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目的的综合性保健服务
D维持雇佣,避免大量失业
9.“社会保障是一项由国家、非机构、私营机构和个人共同参与的事业,国家与个人应共同承担责任。”这是( C )的主要思想。
A新自由主义理论
B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
C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D失灵理论
10.(A )在整个投保期间的保险费率始终都是工资总额的同一比例,呈水平线状态。
A部分积累制 B现收现付制
C完全积累制 D混合制
11.现收现付制的局限性表现在( ABC )
A难以适应全球性人口结构老化和失业率提高的趋势。
B现收现付制存在某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如有碍于增加储蓄,制约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调节等。
C采用现收现付方式一般需要对费率水平进行逐年的预测评估和调整,耗时费力。
D社会保险基金收与支时间跨度大,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而贬值。
12. 影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的因素有(ABCDE )
A赡养率 B基金的积累率
C平均余命 D基金的投资回报率
E统筹层次
13.无论发生多少医疗费用,参保人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各自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费用的方法是( D)
A起付线法 B封顶线
C扣除法 D共付法
14.把为疾病诊疗提供的医疗服务的全过程看成一个计量单位,或看成一个确定服务价格的标识,属于社会医疗保险费用预付制中的( B)
A总额预算支付方式 B按病种付费方式
C 按服务单元付费方式 D按费用级别付费方式
E按人头付费方式
15.下列关于保险方、被保险方、医疗服务供方和组成的三角四方关系论述中,不正确的有( BE )
A作为公众利益的保护者,对社会医疗保险这项事业责无旁贷,具有为公民提供部分医疗保健费用的义务
B与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C医院与社会医疗保险机构之间是一种商业契约关系
D医院与社会医疗保险享受者之间,完全是缴付费用和提供服务的等价交换关系
E与医院的关系是隶属关系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智利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集中管理和运营基金。(×)
2.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与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相比更突出、企业和个人三个方面的责任。(×)
3.社会保险水平的确定既要考虑劳动者的原有生活水平、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还要随物价指数上升进行调整。商业保险的给付水平只考虑被保险人缴费额的多少,而不考虑其他因素。(√)
4.劳动者禽的社会保险金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5.缴费制一般适用于具有转移支付性质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项目,如低收入家庭津贴、儿童津贴等。(× )
6.完全积累制有助于增加国民储蓄,促进资本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7.社会统筹体现社会成员横向之间的收入调剂和风险分担。个人账户体现职工一生收入的纵向调剂和风险分担。(√)
8.社会统筹与现收现付相结合的模式会形成高储蓄——高积累——高效益——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循环的机制。(×)
9.养老保险替代率较低的地区,其养老金的绝对额也较低。(×)
10.1997年《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统一规定个人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参保人员,退休后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三、名词解释:
1.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劳动岗位的人提供的收入保险计划。由举办,强制从业职工在其就业年份里拨出一部分收入交纳保险税(费)作为保险基金,投保者缴纳社会保险税(费)满一定期限后,一旦由于保险计划规定的原因丧失劳动能力而收入中断或减少时,即可按照规定领取保险津贴,得到一定的补偿。
2.缴费制——是指某种社会保障津贴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雇主和雇员缴费的一种筹资制度,一般适用于具有共同保险性质的社会保险类项目,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
3.现收现付制——它是根据当期的支出需要组织收入,本期征收,本期使用,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与支出在年度内大体保持平衡的一种财务机制。
4.社会保险统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某个保险项目所需的保险金的总额进行社会性筹资,一般按工资的一定比例确定一个筹资费率,在一定范围内由单位和在职职工个人分担,以保险费或税的形式缴纳,形成社会统筹基金,基金按规定的计发办法和标准发放保险金。
5.受益基准制——又称为“待遇确定型”。它是指受益人的社会保险津贴的获得方式和数额取决于主管当局事先规定的受益标准。
四、简答题:
1.社会保险类项目和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类项目的联系与区别
答题要点:共同点:二者都是由国家和社会对生存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收入再分配的工具。
不同点:(1)社会保险的再分配属于横向再分配,这种收入的横向转移发生在投保人之间,即在发生了风险的人与没有发生风险的人之间转移。而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类项目的再分配属纵向再分配,即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向贫困阶层转移,社会普通成员的收入向优抚对象转移。
(2)社会保险的贡献与收益呈对称性,投保人的权利和义务在缴费上体现对等,以工龄替代缴费年限时则转化为在劳动上体现对等。投保人要先尽缴纳保险费的义务,方可在发生风险获得享受保险的权利。而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项目的贡献和收益则呈非对称性。
2.简述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内容构成
答题要点:第一层次: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统账结合”,其中,社会统筹旨在满足受益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个人账户体现缴费多少的差别。
第二层次:企业年金。它是在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企业依据自身的经济效益状况,为本企业职工再增加一部分养老金,以提高养老待遇水平,改善退休生活。
第三层次:其它以自愿性储蓄形式的补充养老形式。如职工互助保险、个人储蓄保险以及商业保险等。
五、论述题
论述遏制社会医疗保险领域道德风险的路径选择
答题要点:1、保险方与被保险方通过签订不完全保险合同,追求次优的经济效率.(1)扩大拒保范围,将那些道德风险发生频率较高的险种排除在社会医疗保险承保项目的范围之外。
(2)对那些费用开支过高或道德风险规避难度高的医疗项目制定一个年度承保上限,以避免形成医疗费开支上面的“黑洞”。
(3)实行医疗费用的共同保险,即社会医疗保险的享受者在每次就医时必须承担部分医疗费用。
(4)用适当的方式把预防同治疗结合起来。就所有可预防的疾病来说,一级预防的费用可能比所有其他手段的费用都要
2.强化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制约和
(1)弱化医疗机构提高自身效用与医疗服务供给量的正相关关系。实施医、药的经营分离;对医疗设备和器械检查过度的供给采取性措施;打破医疗垄断,将竞争引入医疗保险,疾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会导致医疗服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一种疾病也有不同费用的治疗方案。
(2)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合同及其管理。
明确医疗机构与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是平等的主体;规定医疗服务的类型、数量、质量、期限和监督条款;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对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报销标准和医疗费用的结算方式条款;医疗机构职责条款,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法规行使职责,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用人单位及被保险人有权监督;医疗过程中对医患双方的要求及违约处罚事项;双方认为应规定的其他事项。
(3)改进对医疗单位的支付制度。
建立统一的支付制度及总定额预算办法,将医疗费用控制在合理范围,有效控制医疗保险成本。逐步采用按病种诊断付费方法。按照不同病种和不同医院的级别,协定各项服务的合理收费标准,以制约医院过度服务和分解收费。门诊医疗费用的支付基准,按成本核算划分诊疗费和药剂费两部分,收费标准按统一成本会计制度核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