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让学生经历思考和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简便运算。 25×16×4 33×125×8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㈠数学来源于生活。
1、学校给老师购买校篮球、呼啦圈,每个篮球35元,每个呼啦圈15元。我们这层有6位教师,一共要多少元? (用两种方法解题)
【 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②合作讨论,研究策略。 ③展示思维过程,探究解题规律。】
2、分析比较:
35×6+15×6= (35+15)×6=
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说特点,为下面口头概括定律收集语言材料。
㈡ 探究概括规律:
1、再一步计算、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
(1) (11 +8) ×25 11×25+8×25
(2) (40+4) ×25 40×25+4×25
(3) (19+81)×20 19×20+81×20
(4) (125+11) ×8 125×8+11×8
先让学生计算,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议一议。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设计意图)
通过口头概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让学生在主动中获取知识。
2、这一规律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呢?
同桌之间各写一组这样的算式进行验证。
通过验证,进一步得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3、建立模型。
大家发现的这一规律也是乘法的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 、b 、c表示三个数,谁能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乘法分配律?
(a +b)×c= a ×c+ b ×c
4、为了让学生记清这一定律,特安排一个游戏和儿歌。
白兔a和白兔b打着小伞一起去找白兔c做朋友,
白兔c热情又公平,
和a握握手,和b握握手,
a和b高兴地就把小伞丢。
小组之间个写出一道算式,做一做这一游戏,并算一算。
(设计意图)
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在游戏、儿歌中突破本节的难点。
5、逆用乘法分配律、
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你会运用吗?敢接受我的考验吗?
(设计意图)
使学生懂得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从正反两方面理解乘法分配律。
〖三〗质疑联想,拓展认识。
乘法有分配律,那么当两个数的和或差除以一个数时,能不能像乘法分配律那样。
① (360-108)÷36 ② (720+96)÷24
让学生通过用两种方法计算,得出当然可以,并且简便。
〖四〗.巩固运用规律。
(一) 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① 2×( 6 + 5 ) = 2 × 6 + 5- - - - - 〖 〗
② ( 25 + 7 )×4 = 25 ×4 ×7×4- - - - - 〖 〗
③ 35×9 + 35 = 35×( 9 + 1 )= 350 - - - - - -〖 〗
(二)找朋友。 (连一连)
3×17 + 5 ×17 (22 + 44)×30
(18 + 4)×6 18 ×6 + 4 ×6
22×30 + 44 ×30 60×20 + 60×30
60 ×(20 + 30) (3 + 5)×17
(三) 小组赛。
①(12+40)×3= ② 15×(40 + 8)= ③ 78×20+22×20=
④ 66×28 + 66×32 + 66×40= ⑤(125+25+5)×8=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在设计练习时,采用多样性的练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本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