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能准确识别并翻译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能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通过朗读、讨论等说出文中儿童所具有的品质。
学习古代少年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难点:
能准确识别并翻译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是非常熟悉的。(请一位学生讲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孔融留给我们较深的印象就是很懂事,四岁的他就已经知道人与人交往要学会谦让,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他的家乡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课本翻开至《陈太丘与友期》。
二、整体感知
范读: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语句的停顿。
请学生自己找出本文应注意的字词:舍(she) 不(fou)
学生自由朗读
齐读
三、疏通文意
刚才同学们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进行了朗读,但是对于有的语句的停顿,可能同学们还有疑问,为什么在这里要断句呢?这就需要对文意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下面,我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小组内的同学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内四人讨论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
质疑(关于字词句)
【明确】期日中:约定; 太丘舍去:离开(区分古今异义); 过中不至:到; 去后乃至:才; 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下车引之:拉;
君、家君、尊君
文言文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比较简洁,正因为如此,有的内容因为与上文重复,作者就会将其省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文言文初学者,像我们各位同学,带来一些阅读困难,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翻译之前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我们试着将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这句话只是一个例子,文中还有几处省略的地方,请同学们拿起笔,将本文中你认为是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屏幕显示答案)
关于文章字、词、句的难点我们大体已经梳理了一遍,有没有同学可以给我们把这篇文章大意的大意概述出来。
文章的意思理解了,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肯定会有所进步,我们再把文章齐读一遍。
四、讨论探究:
在前面,同学们就文章的语句理解提出了许多问题,现在,我们文章已经理解了,现在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新的疑问呢?比方说,在人物刻画、语言处理、主题思想、材料安排上有没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的呢?
那么,我这里有几个问题,希望大家动动脑筋。文章一共提到几个人?(3个)主要人物有几个?(2个)陈太丘既然不是主要人物,那么文章第一句能否省略?(不能,是起因)
对文章的两个主要人物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的?(语言、神态)
同学们应该知道人物语言是较能体现人物性格的,我们一起把这段对话朗读一遍,看看谁较先把这段话背下来。
(读背这段对话)
通过这段描写,你认为友人和元方各是什么样的人(你的看法)?
友人:“无信”“无礼”
元方:明事理、懂礼仪;孝顺;伸张正义;落落大方;
主题归纳(多角度思考)
通过文章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以及对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的记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元方:明事理、懂礼仪;
不守信用、不懂礼貌
友人
知错能改
事情本身:启示我们做人就要有有诚信,讲礼仪。
(题目合适吗?)
五、小结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努力的学做一个讲诚信的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培养自己的诚信观念。
六、作业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背诵全文。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处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25课,语文第一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全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第一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过程与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四篇古文,由于我班学生基础差,如何教学,促进学生学好本文,培养学生懂礼守信的好品质,是老师思考的重点。
三、说课型定位
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法
阅读法读时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情感。
探究法交流读时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评价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评价。
五、说学法
朗读法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背诵。
合作法交流自己对这篇课文所探究的点,进而形成开放式话题。
六、说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
活动目的
导语引人
展示课题
渲染气氛,促使学生思考
整体感知
范读,引导学生勾画重点词语
、听朗读
、自主学习课文
、朗读,
、掌握重点字词
、初步疏通文意
、复述课文
、表演课文
、出示教学目标
、多媒体显示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
、多媒体显示补充省略部分的意见,并作强调。
生自主读文,解决问题,师引导讨论解决,并总结解决字词的方法。生复述课文,其他学生评价,老师指导点拨,统一意见,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分析质疑
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
、集体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指导背诵课文。
、出示问题
、多媒体出示无标点的原文
在学生再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指导学生掌握背诵古文的技巧。
合作探究
、老师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质疑。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点拨。
、学生讨论,提出可探讨性的问题。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老师点拨。
、请学生谈谈从这则故事里学到了什么?
归纳出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参与讨论,以便掌握情况;老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归类。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争辩,不一定要求统一对问题的认识。
拓展训练
、完成表格。
、阅读《世说新语》里另一个故事,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拓展训练
巩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同时适当的扩大知识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说明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将“礼”、“信”和《论语》联系起来,体现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做到深入浅出。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就不会因为只解决一篇短小的文章显得单薄。
、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这一设计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反应较好,较新鲜。
、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学生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的主体性。
、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这一设计,看似简单,却在整个课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没有了老师较后“力尽声色”、略显乏味的小结,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作业的设计,讲究了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
附:板书设计
对话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对话的过程:友人发怒,元方对答
对话的结果:友人惭引,元方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目标
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了解古代聪慧机敏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并能联系实际谈谈给自己的启示。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二、重难点突破
重点:诵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突破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感知文意。
难点:针对文中内容,谈谈自己的见解。
突破方法:采用品析法、教师点拨法等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的情感,从而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学法:合作探究式学习,结合学习文言文时用到的勾画法等,培养解决学习文言文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课时
五、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学习《咏雪》,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问句,理解文意。
学生复述故事,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
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习导入
导入
同学们,在严寒的冬天,当花儿小草都躲起来了,当大雁小鸟都回家了,我们较期待的是什么呀?(学生:下雪),对啊,雪花是冬天送给我们的一份大礼,同学们能来说说你眼中的雪花是什么样的吗?较好能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文中的两个小伙伴是如何形容雪花的?谁的说法更胜一筹呢?
检查课前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絮、骤、奕、傅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结合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介绍下作者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听录音,思考以下问题: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中包含了哪些内容?
自由朗读完后,学生齐读,齐读完后请一位学生再读这句话,注意断句。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研讨,教师适时予以指导并讲解。
文中的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谢太傅和作者更赞赏谁的诗句?你是根据什么作出判断的?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雪的诗词句呢?
齐读课文
六、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
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
(二)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习导入
我们昨天了解到了谢道韫这样一个聪明的少年,其实这样的小才子还有很多比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等等,今天老师再向大家介绍一位古代少年,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吧。
预习检测
(1)同桌间诵读并翻译课文,相互交流合作
(2)解释下列词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下车引之、入门不顾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再读课文,看看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描写了几个人物?重点描写的是谁?
文章是通过哪些方法来描写人物的?
人物语言能够反映人物性格,那么友人、元方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呢?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又没有定下具体时间,怎么判断是否迟到呢?
文中的“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齐读课文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咏雪》,我们品味了两个少年关于雪花的比喻句各自的妙处。今天,我们来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一则小故事,看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一些什么有益的启示。
板书课题:陈太丘与友期
到底讲了什么内容?预习时看懂了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请一生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仔细听,若有出入,事后指出。
三、朗读课文,疏通词句
1、边朗读,边口译全文。
要求:先自由读,易于品味、揣摩。
联系前几篇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借助下面注释,运用手头的古汉语字典,可运用加字法、换字法;同时,把原文省略的的成分补充上去。
自己无法解决的,前后桌可以相互探讨。
还是无法解决的,圈出来,等会儿集体交流、探讨。
2、疑难字词交流。补充: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3、请一生口译全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用铅笔画出自己认为有问题的地方,等会儿交流讨论。
4、自由朗读全文,看是否还有词句上的疑问。同时根据对句意的理解处理朗读节奏。
5、集体朗读。
6、分角色朗读。(注意二人前后语气的变化)
四、合作、探究几个问题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无对文章进行评论?
既然作者未进行任何评价,那我们就文中的人物进行讨论。
1、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文中的三个人物的行为──陈太丘,友人和元方?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陈太丘:太丘舍去──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友人:去后乃至 尊君在不?怒 非人哉!惭,下车引之
无信无礼,缺乏修养,然知错能改
元方:(家君)待君久不至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入门不顾(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守信识礼,(聪明机灵)
可提示,如:“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元方如何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错误?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2、《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夙惠(天资聪慧)、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你认为应选自哪一门?理由?
方正”(正直不阿,为人正派,品行方正)──三个人物的言行都围绕信、礼展开。虽也表现了元方的聪敏,但主要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是核心。可见是借元方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礼”重要性。
可见,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积累有关成语、名句。
五、自由朗读,力争当堂成诵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
、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
教学重难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学校要求同学们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成为具有高尚、高雅气质的人,并计划为同学们开设礼仪课。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和这方面有关的一则古代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一)疏通课文
、自读课文,借助字典,初步疏通课文,并圈画出不能解决的文言字词。
、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并通过交流解决问题。
明确:
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发言提出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并总结一些解决字词的方法和途径等,如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法等。
、多媒体显示一些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
)、与友期行: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
)、太丘舍去:舍,舍弃;去,离开。
)、尊君在不:通“否”,读“fǒu”
)、相委而去:委,丢弃;去,离开。
)、下车引之:拉。
)、入门不顾:回头看。
)、去后乃至:才。
、一学生朗读课文,考虑如何用现代语言复述。
、学生复述课文;对比复述,补出课文省略的部分。
、集体朗读课文
(二)分析课文
、思考问题:
(1)友人为什么“怒”?元方怎样反驳“友人”的?
(2)从元方的回答看,元方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在理解的基础上,集体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三、质疑探究。
四、学习体会。
五、字词积累练习。
六、课后作业。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六
张笑天——《陈太丘与友期》教学案
一、导入
同学们,小学里学过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故事,看多媒体文字、图片,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小孩?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这样的小故事《陈太丘与友期》(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师:这则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这部书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找一名同学念屏幕)
三、师范读课文
师:大家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并把自己容易读错的字注上音。
师:大家发现哪个字的读音和平时不同?
这个字是通假字,念它所通字的音,板书:不通否
四、学生齐读课文
五、学生分组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做好准备踊跃发言。
先提问重点字解释,再指名翻译。
六、揣摩、品读
师:文章大意我们理解了,下面我们再来看文中主要刻画了几个人物?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找出对话部分讨论客人和元方的对话应该分别用怎样的语气读?说出你的看法。
明确:客人一处询问,很客气;一处愤怒,音调很高,元方一处有礼貌,客气的说;二处声调不高,但义正辞严。在提高同时利用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形象。
七、问题探究
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已大体感悟到两个人物形象了。
、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是怎样的人?请作一个评价。在评价时我们先用一个词语或成语来形容一个人,然后结合课文中内容作一个具体的阐述。
学生边总结老师边板书。
、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希望同学们各抒己见。
八、拓展延伸
、你知道生活中诚实守信或无礼无信的例子吗?谈一谈并说说你的看法。
、对照课文,检点自身,你今后打算怎样做?
九、布置作业
、做完练习二、三题;
、生活中有很多格言警句都含有诚信,请收集或自己创造几句有关诚信的佳句。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备课讲课,我深刻体会到了品读的重要性,设计本课时,我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决定让学生体会元方与客人两次对话时的语气,课堂上的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读,人物形象顿时呼之欲出。而学生的回答也恰好引出下一环节的讨论,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
、结尾处延伸拓展没有回到积极的主题上来,学生回答的多是不守信用的例子,过于消极,而现在提倡和谐社会,引导学生多举些诚实守信的例子,弘扬主旋律。
、课堂氛围还不够热烈,有些问题仅靠两三个同学回答,还应想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这样讨论会更加全面、深入。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结合课文注释与工具书疏通并理解文意,争取背诵下来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情感与态度: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重点:
诵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请发表你的看法。(开放性)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通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将学生分小组讨论,集合小组智慧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发放学案,学生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的时候,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有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船家说:“船小负载重,客官必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船家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才有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这个年轻人,你会舍弃哪个背囊呢?你会留下哪几个背囊呢?为什么?好的,既然大家都觉得诚信应该留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诚信的一则文言文,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既聪明又讲诚信的小朋友陈元方,请大家翻开书129页,一起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二、初读感知
、首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在黑板左边抄下来,思考题:
(1)文中主要讲了哪几个人,讲的一件什么事?
(2)题目为“陈太丘与友期”为题而正文主要写的却是陈元方与友人,丘与友期,题目是否合适,为什么?
、点两个学生当堂朗读,让其他同学点评。(优缺点,你较欣赏他读的哪一句,哪一句没有读好,该怎么读)
通过评议,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朗读应该注意的问题: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注意:不通否,读fǒu通假字
、全班朗读
要想把课文读得好,我们还要明白课文的内容,可能大家在预习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字词顺的翻译不太明白,今天我们就在课堂上一起解决,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把难点字音提出来先在小组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由小组代表提出后全班一起解决。重点词句:
尊君、家君、君
君:有礼貌的称呼对方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期行”和“期日中”是不是同一个意思?
不是期行: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
三、译读课文:
清楚了重点词语的意思,我们请一位同学把全文翻译一遍。点名回答
(1)译:陈太丘和(一位)朋友相约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走后,(他的朋友)才到。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门外玩。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没来,(他)已经离开了。”客人便发怒道:“(真)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出行,(却)丢下人家而离去。”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一同出发),中午(到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客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的径直走入家门。
(2)解决思考题:(1)主要讲了陈元方和友人,相约日中,友人失信,友人骂元方父亲,元方反驳,友人知错的事情。(2)古人很多文章是没有题目的,这个题目是后人加上去的,一般题目与课文主题相扣,而这篇文章是将事件发生的原因拟为题目,不是事件的内容和事件结果,体现了人们的另一种拟题思维。
四、分角色朗读:
我们把元方与客人的对话读一遍。左边组读客人的话,后边组读元方的话,老师读旁白。
(一)师: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客的两处语言分别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生:第一处:询问,很客气。第二处:愤怒,音调很高。
师:元方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回答呢?
生:第一处:很有礼貌,客气的说。第二处:声调不高,但是义正严词。
师:非常好。
下面,老师请几个同学用这种语调读一下,注意读出自己的感情。
(二)师:对于元方的回答,客人的反映是什么?
生:“惭”,“下车引之”。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友人为什么会羞愧?
生:元方说的话很有道理,有说服力,客人知道自己错了,要表示歉意。
师:元方接受了客人的歉意吗?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没有,他头也没回就进自己家门去了。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友人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元方:聪明,诚实,刚正不阿(入门不顾)
友人:不讲信用,无礼,知错能改(友人惭,下车引之)
五、品悟课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学到了什么道理呢?点同学回答,引用名言来回答,在右边写上学生所说的名言,边说边写。要求学生抄在积累本上
有关诚信的名言:言不行者,行不果——墨子
民无信不立——孔子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
(三)师:你对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是怎么看的?赞成还是反对?我们先来举下手,赞成的举手,反对的举手。
看来,大部分的同学支持元方,不过也有一部分的人认为元方做的不好,我们先来听听反对的意见。
生1: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友人已经放下架子主动认错了,元方就应该原谅他,不应该不给别人台阶下
生2:我不同意,客人做得很过分,古代讲究孝,友人在儿子面前骂父亲就是不对的,所以不应该原谅。
生3:我们要注意到元方只有七岁,心里是不能原谅就怎么样做,我们应该为他的元方的坦诚,率真而鼓掌!
师:我应该为你们的精彩辩论而鼓掌,大家一起给自己一次响亮的掌声。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元方的做法,符合了他年龄的特点,也反映出了他的坦诚,率真。当然,我们也希望元方能够原谅友人,给他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对吗?老师想用一句名言来表达:比陆地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雨果师:让我们带着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把课文再读一遍,一定要读出感情。
六、背诵课文:
这篇百来字的课文,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把它背下来呢?有没有信心,大声的告诉我。好,现在,我们全班一起试着把它背下来好不好?
七、课堂小结: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表明了诚信的重要。而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摆正自己的立场,信守诺言,把诚信美德发扬光大,成为一个文明的好学生。
八、作业设计:
课文中的陈太丘一直都没有出现,我们假设这样的一个场景,这位友人某天遇见了陈太丘,他将对陈太丘说什么呢?发挥你们的想象力,续写这个故事的结局,字数要求一百字内。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八
一、教学目标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二、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三、教学方法:朗读、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讨。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上个星期,我和一个朋友约好早晨8点出发爬山,可时间到了,他还没来,我该怎么办呢?谁来帮我出出主意?
古代有一个叫陈太丘的人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他是怎么做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板书课题: 陈太丘与友期
二、检查学生预习
课文到底讲了什么内容?预习时看懂了吗?请一生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仔细听,若有出入,等这个同学讲完后指出。
三、朗读课文,疏通词句。
、边朗读,边口译全文。要求: 先自由读,易于品味、揣摩
(1)联系前几篇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借助下面注释,运用手头的古汉语字典,可运用加字法、换字法;同时,把原文省略的的成分补充上去。
(2)自己无法解决的,前后桌可以相互探讨。
(3)还是无法解决的,圈出来,等会儿集体交流、探讨。
、疑难字词交流。补充: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请一生口译全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用铅笔画出自己认为有问题的地方,等会儿交流讨论。
、自由朗读全文,看是否还有词句上的疑问。同时根据对句意的理解处理朗读节奏。
、集体朗读。
、分角色朗读。(注意二人前后语气的变化)
四、课堂讨论:
、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友人和元方,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们?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1)陈太丘:
太丘舍去”——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2)友人:
去后乃至”“尊君在不?”“怒”、“非人哉!”“惭,下车引之”——无信无礼,缺乏修养,然知错能改
(3)元方:
(家君)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入门不顾”
(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守信识礼,(聪明机灵)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本文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样做?
、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你是怎样做的?
五、学生当堂表演元方与友人的对话。
六、自由朗读,当堂成诵检查。
七、课外延展
、讲一个古代神童的才智故事。
、就课堂讨论中你较感兴趣的问题写一段文字,如《谈陈太丘舍友而去》、《元方的待客之道》和《守信之我见》
、习作:《我家来了客人》。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积累“期”“舍”等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熟读课文 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背诵课文。
、认识并学习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等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熟读课文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背诵课文。
、认识并学习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等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对象分析:
设计说明: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将“礼”、“信”和《论语》联系起来,体现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做到深入浅出。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就不会因为只解决一篇短小的文章显得单薄。
、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学生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的主体性。
、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这一设计,看似简单,却在整个课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没有了老师较后“力尽声色”、略显乏味的小结,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整体把握
一)朗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
、请一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齐读课文。
二)理解文意
、快 速阅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意,碰到疑难处做上记号。
、学生质疑字句,师生共同答疑。
、疏通文意后齐读课文。
三)探究人物
、文中主要讲了哪个机智少年的故事?
、除了他,文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谁呢?
、这两个人分别是怎样的人呢?请结合 文中语句进行分析 。
、这则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
三、我来演一演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确实是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 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上内容;
、熟读并背诵短文。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有学生提 出:“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是不是太无礼了? 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让同学样各抒已见。
于是有同学认为元方太没礼貌,得礼不让人;有的同学认为友人错在先,元方这样做情有可原;还有的同学认为元方怒气未消,怎么可能理友人呢?
经过一番争论后,许多同学认为元方还小,只有七岁,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很正常的,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他。这样,这个问题在学生的 争 论中有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答案。
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因当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 进行思维,鼓励学生 启迪智慧,换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学生的答案角度不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我们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过程。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 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在教学课文时,要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过程不能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得到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受。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体验的产生、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 教学中要注重过程和体验。当课程由“”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 本课程”,更多的是“体验课程”,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并争取能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能有理有据地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随身扩音小喇叭、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自古英雄出少年”导入
(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曹冲称象、曹植作《七步诗》、王冕四岁学画、王羲之七岁通书法)
、出示课题
、出示教学目标
二、整体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自读的要求和步骤)
(步骤:1、粗读,读准字音。2、再读,结合注释粗通文意。3、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4、品读,提疑问,写评注。
要求:1、读书声音要洪亮。2、不懂的字词要翻检工具书。3、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重点实词下加点,重点虚词下画着重号,疑难句子下画线,疑难问题写上评注。)
三、翻译课文
、译读技巧
留:人名,地名,物名,职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换:用现代汉语去替换文言词语
加:按现代语言习惯加字,把单音节词语变成双音节词语。
、老师点出重点字、词、句子(先提问学生,后出示答案)
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中午时分)太丘舍去(放弃)
去后乃至(才)元方时年七岁(当时;年龄)门外戏(嬉戏)
尊君在不?”(尊称,您的父亲;“不”通“否”表示疑问)
待君(待:等待;君:尊称,“您”)非人哉(语气词,啊)
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去:离开)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父亲)
则是无信(信用)下车引之(拉)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句子: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学生比赛翻译
(先以座位行或列开火车的形式翻译,后出示全篇译文)
、译读积累
课文中“尊君”“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尊君:您的父亲(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君:您(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我的父亲(谦词,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自由组合形式进行分角色表演:旁白、友人、元方)
四、问题探究、分析人物形象
、你认为元方和友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朋友的哪两点错误?你欣赏元方吗?欣赏他哪些方面呢?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什么样的人?)
元方:聪颖机智、有正义感、童真无邪
友人:无信无礼、勇于自责、知错能改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意见A: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B:接受友人的道歉。大家对人物有不同的认识是很正常的,但《论语》中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关键是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假如你是元方、友人或者陈太丘,遇到文中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元方应该给父亲的朋友解释道歉的机会;友人应该向元方说明不守时的原因,争取得到同情;陈太丘不等朋友自己先出发应,该嘱咐儿子等友人的时候告诉友人他先去的原因,或者等到友人来才出发,不管怎样都应该有所交待。)
五、共同探究
这则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我们要学会聪明应对他人。
六、比赛背诵(以学习小组或个人形式背诵)
七、拓展延伸
、诚信故事《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李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出处《史记·季布来布列传》
、诚信名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真诚到永远——海尔著名广告语
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
八、课堂小结:做人诚信相伴,你将一生无憾
九、布置作业
、搜集诚信相关的成语及典故
、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学习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