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1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1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5 23:58:06
文档

2011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1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鹦鹉救火有鹦鹉飞集①他山,山中禽兽辄②相贵重③,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日,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④,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然尝侨居⑤是山,禽兽善行⑥,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⑦,即为灭火。选自刘义庆《宣验记》注释:①集:栖息。②辄:总是。③相贵重:尊重它。相:指代鹦鹉。④濡羽:沾湿羽毛。⑤侨居:寄居,寄住。⑥善行:行为善良。⑦嘉感:赞扬并受感动。译文:一只鹦鹉从别处来到这座山,山上的飞禽走兽都对它很友善,
推荐度:
导读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鹦鹉救火有鹦鹉飞集①他山,山中禽兽辄②相贵重③,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日,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④,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然尝侨居⑤是山,禽兽善行⑥,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⑦,即为灭火。选自刘义庆《宣验记》注释:①集:栖息。②辄:总是。③相贵重:尊重它。相:指代鹦鹉。④濡羽:沾湿羽毛。⑤侨居:寄居,寄住。⑥善行:行为善良。⑦嘉感:赞扬并受感动。译文:一只鹦鹉从别处来到这座山,山上的飞禽走兽都对它很友善,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鹦鹉救火

       

有鹦鹉飞集①他山,山中禽兽辄②相贵重③,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日,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④,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然尝侨居⑤是山,禽兽善行⑥,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⑦,即为灭火。

选自刘义庆《宣验记》

注释:①集:栖息。②辄:总是。③相贵重:尊重它。相:指代鹦鹉。④濡羽:沾湿羽毛。⑤侨居:寄居,寄住。⑥善行:行为善良。⑦嘉感:赞扬并受感动。

译文:一只鹦鹉从别处来到这座山,山上的飞禽走兽都对它很友善,鹦鹉自己想:此处虽好,却不是自己久留之地。鹦鹉便离开了。

不久,这座山发生火灾。在远处的鹦鹉看见后,将身子钻进水里,要用羽毛上的水珠浇灭火山。天神说:“你虽然有志气,但是力量微不足道。”鹦鹉回答说:“我也知道我这点力量救不了火,但我曾经在这山上居住过,山里的动物们曾待我如兄弟,我实在不忍心见它们遭遇火灾,只好尽我所能来帮助它们!”天神对鹦鹉的话很感动,就把大火灭掉了。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粗的字。

①鹦鹉自念   ( )

②然尝侨居是山  ( )

③虽乐不可久也,便去。(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

②天神嘉感,即为雨灭火。

 

  3、你认为天神被鹦鹉的什么所感动?

   

4、读后此文你有何感想?请要说说。

参: 1、 ①思 ②曾经 这 ③ 离开2、①鹦鹉远远看见了,就飞入水中,弄湿自己的羽毛。②天神对鹦鹉的话很感动,就把大火灭掉了。3、天神被鹦鹉的这种重情义的行为所感动。4、一个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件艰巨的任务是不容易的,如果有贵人相助就简单得多,但是贵人(天神)并不是随意帮助别人的,所谓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努力,是不能寄望得到别人帮助的。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之下者②,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④席

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⑤。其阴逾⑥去,而

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节选自《苻子》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孤树。的一棵树。③徙衽(xǐrén):移动席子。徙,迁移。衽,席子。④反:同“返”。⑤濡(rú):沾湿。⑥逾:“愈”,更加。

【译文】

有个郑国人怕热,他跑到一棵树下去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挪动着卧席随着树影走,因而受到了露水沾湿身子的伤害。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这个人白天乘凉的办法很巧妙,但晚上用同样办法乘凉就相当笨拙了……

【阅读说明】这则寓言告诉人们,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受灾。用狭隘的经验去对待变化着的事物,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阅读训练】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徙衽以从阴(   )         (2)其阴逾去(   ) 

(3)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   )  (4)而其身逾湿(    )    

2、解释下面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答案:(1)移动(2)离开(3)逃暑:避暑,乘凉(4)逾:同“愈”,更加。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①炫卖②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③,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④。

    注释:(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译文: 

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一处集市的近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就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到:“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长久把家安在了这里。 

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的学问,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

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乃去,舍市傍

    (2)及孟子长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复徙舍学宫之旁

3、简答题(3分)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参:

1、(1)离开 (2)等到,至。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3、(1)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2)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文档

2011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1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鹦鹉救火有鹦鹉飞集①他山,山中禽兽辄②相贵重③,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日,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④,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然尝侨居⑤是山,禽兽善行⑥,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⑦,即为灭火。选自刘义庆《宣验记》注释:①集:栖息。②辄:总是。③相贵重:尊重它。相:指代鹦鹉。④濡羽:沾湿羽毛。⑤侨居:寄居,寄住。⑥善行:行为善良。⑦嘉感:赞扬并受感动。译文:一只鹦鹉从别处来到这座山,山上的飞禽走兽都对它很友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