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国家干预经济的四大:(1)财政:财政的调节,是指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来影响社会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以求得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根据财政对于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可以吧财政区分为扩张性的财政和紧缩性的财政,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调节方式。(2)货币:是指由国家银行即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的供应量,扩大或紧缩信贷,以影响利息率,进而通过利息率的升降来减少或增加投资,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实施货币的主要工具有: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3)产业:即国家通过确定支持、鼓励哪些产业,哪些产业,以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的。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目标,即过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趋势及某些特定的目的而确定的发展目标。二是手段,即为了实现目标,从现实出发所采取的各种措施。他通过规划经济目标,完善要素流动市场、产业标准和技术进步、企业规模结构和企业集团等一系列具体,在宏观上有重点的推动和协调国民经济发展,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使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产业的作用是,引导并保证产业结构合理化,并通过结构合理化进而促进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的实现。(4)收入:收入的调节,是通过确定工资水平来控制通货膨胀,进而抑制失业上升和经济衰退。形式主要有:1.工资-物价”指导线”,即由根据长期劳动生产率增长趋势来确定工资和物价的增长标准,要求把工资-物价增长率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幅度之内。2.实现工资-物价管制,即由颁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甚至暂时加以冻结。3.以税收为基础的,即以税收作为惩罚和奖赏手段工资增长。
3.市场调节具有哪些局限性? 1 外部性问题难以得到解决。所谓外部性问题,是指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两个方面。所谓外部不经济,是指经济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对其他经济主体的利益构成损害。所谓外部经济,是指有些经济主体不付任何代价便可得到来自外部的经济好处。2 市场运行主体的行为目标具有短视性。这就决定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不一致,微观经济活动与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的要求相背离,个别企业的组织性与计划性与社会生产无状态的矛盾。3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由于竞争,经济主体往往不顾社会资源的约束拼命盲目投资和扩大生产,这就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同时,由于企业和个人掌握的经济信息不足和社会生产活动的惯性,在供求已经平衡或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生产仍有进一步增长的可能;而在供求平衡或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生产却可能会继续收缩。这些都将导致社会劳动的浪费。4 市场调节会造成人们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在市场调节下,由于人们的智力禀赋不同,特别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中的不同地位,收入水平的差距会不断扩大,从而偏离社会公正原则。收入分配不公会引发社会矛盾,也会引起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影响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5 市场调节不能解决社会再生产中的矛盾。这些矛盾主要有: ①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 ② 产业结构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矛盾。3. 资本周转与社会再生产的矛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