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教学是小学中年级的重点教学内容,它着重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感悟能力。而语感是阅读教学关键的部分。新课改
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人文理念。因此,在阅读教
法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语感培养。
一、反复诵读,培养情感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阅读教学法中,就是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文中感情表达丰富的句段,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在诵读中仔细品味句子语调、节奏的变化,使学生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进而生发强烈的语感。特别是对文中包含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思的句子,更应该强调在反复的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如教学《狮子和鹿》一文时,教师先指导学生理解“美丽
“匀称”、“快乐”、“狮口逃生”的意思。然后,结合寓言的特点指导学生朗读的韵律和节奏。在此基础上,采用同桌对读、男女对读、小组齐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深化寓言表达的感情体验,体会伊索寓言通过讲一个故事表达一个深刻的道理的写作特点、,较好地培养了学生丰富的语感。
二、 比较诵读,培养语感
对文中含有表现力丰富的词语的句子与改动后的句子通过诵读进行比较,是培养语感准确性的重要方法。教学中,可以通过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原文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点,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例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在范读课文第八段后,逐层提问,请同学来回答中华为何不振,让学生通过集体朗读和个别朗读等形式,反复诵读关键语句,扣住“中华不振,就是——”这样的语句填空,让学生体会思考,在比较诵读中,不仅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妙、达意之准确。
三、 展开想象,培养语感
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定向引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感受形象,达到领悟感情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时,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根据语言的描述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在想象中进入情境,得到语感的培养。
四、 联系生活,培养语感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在上例中,特别是对“生命桥”的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有所体验的。教学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进行链接,去感受文字所表达的事物,诱发语感。
五、 调动感官,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用眼、用耳、动手、动口、动脑,并将之作为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着力培养。这样学生经常运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就会使语感得到不断加强和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