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地铁交通迎来快速的发展,新开的地铁线路也越来越多,运营里程也在不断地扩大,但是随着地铁交通安全运营的加大,也造成了各种各样安全事故的发生,给人民群众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地铁运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为了建立预防性机制,最大程度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需要建立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双重预防机制。
关键词:地铁;运营安全;双重预防;安全管理
引言:
我国经济水平在不断地提升,我国城市地铁交通的客流量也在不断增加,随着地铁线路的增加,我国地铁的运营压力在不断地增长。且由于地铁的运行环境比较复杂,空间和布局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若发生安全事故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影响范围广,社会影响恶劣。为了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有效的双重预防机制,促进广大员工风险防范意识的提升,帮助各级进行隐患排查,夯实地铁安全生产基础,积极引导和促进安全管理的预防作用。
一、建立双重预防机制的意义
城市地铁运营双重预防机制是基于风险的过程安全管理理念的具体实践,风险管控是在引导下企业落实的主体责任,隐患排查是企业在落实主体责任的基础上督导、监管和执法。二者具有承上启下的关系,风险管控是制度源头,是预防安全事故的第一道防线,后者是末端治理,是预防安全事故的第二道防线[1]。
2018年国家提出要建立健全运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制度,对运营全过程、全区域、各管理层级实施安全监控。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全生产法》有一项重要修改,就是突出了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安全风险的要求,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要求纳入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法定职责。地铁运营单位需要开展安全风险隐患分级分类管控,制定风险识别和隐患排查的相关手册,明确安全整个的各项措施,进而保障城市地铁的安全运营。
二、城市地铁双重预防机制涉及的内容
通过对国外地铁交通及相关行业安全管理机制的调研,我国也建立了相关的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双重预防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一)运营安全风险管控技术
运营安全风险等级由风险点发生风险事件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的组合决定,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较大、一般、较小四个等级。根据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特点和行业经验,运营安全风险按照业务板块可分为设施监测养护、设备运行维修、行车组织、客运组织、运行环境等五个业务板块,每个业务板块又包含多个风险点。 运营单位应当对其管辖路段每年对一般风险、较小风险展开一次审查活动,每半年对较大风险开展一次审查,每季度对重大风险开展一次审查,主要审查内容须包括:风险等级是否发生变化,管控措施是否有效,以及是否需要增加新的管控措施。 当新的地铁运行线路的初期进行试运营时,其相关机构应当同步开展风险识别活动,在试运营的三个月时间内应当完成首次全面风险识别活动,除此之外,需要根据特定的领域、特定的环节、特定的对象开展专项识别活动。并根据施工方案、应急预案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判定,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2]。
除此之外,应当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定期开展风险管控工作,并给出改进建议,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开展调查、分析和处置善后工作。同时要根据运营管理水平和运营风险事件的具体情况,逐项确立安全等级,形成运营安全风险数据库,运营单位需要定期对风险数据进行完善和科学的分析,以杜绝重大风险和降低较小风险的原则,做好风险管控操作。除此之外,还应当做好风险档案管理工作,如实记录风险辨识、评估、管控的工作,以此作为教育培训、登记备案等工作的依据,并对较大及以上风险单独建档。
(二)运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隐患排查治理是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管理上的缺陷导致的风险管控措施弱化、失效、缺失等,进行排查、评估、整改、消除的闭环管理活动。按照隐患危害程度及治理难度,将隐患分为重大隐患和一般隐患两个等级。按照隐患排查开展时间和内容可分为日常隐患排查、专项隐患排查、专项检测和安全监督检查。进行隐患管理时可以逐项分析所列风险清单中风险管控措施弱化、失效、缺失可能产生的隐患,确定隐患等级,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内容、方法和频次,形成各岗位的《隐患排查手册》,并按照“一岗一册”的原则分解到各岗位,确保隐患排查范围全覆盖,推动全员参与自主排查隐患工作。
三、具体应用
若要使双重预防机制在整体和局部生产管理中发挥作用,离不开设备可靠性的提升、人员技能水平的完善、建立良好的责任管理机制等。同时双重预防机制的制定需要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展开精细化管理,落实责任机制,提升措施的可操作性等[3]。
(一)深入开展员工教育培训工作
要构建地铁交通双重预防长效机制,需要注重与原有的安全机制进行紧密的结合,以实用、有效的原则对员工进行深入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员工明确安全风险识别和管控的方法、完善隐患排查的手段和治理的要求,提升员工主动参与安全风险识别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组织、帮助和指导车站、工区等点位开展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同时协调公司的人员、设备、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二)管理效果与绩效挂钩
要将安全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工程纳入各责任单位的绩效考核制度,针对安全风险发生、隐患排查不到位等情况进行责任追究,促进双重预防机制的有效运行并取得实效。
(三)提升信息化的管理能力
地铁企业要加强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通过信息化平台科学、高效的做好日常各种风险的识别和隐患排查工作,并及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录入等,实现信息的有效管理,推动科学化的安全风险识别和隐患排查工作。并及时推广先进的技术和做法,不断完善现代化的工作方式和手段,持续规范、健全地铁运营双重预防机制,促进信息化管理能力的提升[4]。除此之外,还应当与外部的气象、地震等信息进行对接,积极发挥信息的主动研判能力和预警机制。例如,福州作为一个海滨城市极易受到台风的影响,台风来临时就容易导致地铁雨水倒灌的问题,对地铁设施和运营影响极大,所以及时了解台风的信息并制定防汛应急预案极其重要。
四、结束语
双重预防机制的完善和应用,能够切实提高运营单位对风险和隐患的预防控制能力,为地铁交通安全提供保障,帮助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在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时应深入剖析城市地铁的特点,从源头上对风险进行控制,并施行分级管理、专人管控的策略,从而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基于风险分级管理制度,要开展相关隐患的排查工作,并发动全体员工对相关生产过程进程监督,专人跟踪隐患的闭环工作,积极推动隐患的整改。并使用信息化的方式,实现对风险隐患进行识别、分析、整改、善后等工作,推动安全管理向科学化、系统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一舟,张冀新.地铁运营风险及安全管理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2(06):69-71.
[2]冉婧入,杨光.地铁运营安全管理对策分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1,44(12):260+262.
[3]黎忠文,周志杰,龙增,刘蓉,肖军,钟茂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双重预防机制建设[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20,42(06):479-485.
[4]李晓龙,梁潇,何理.“四步走”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在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全生产科学技术,2020,16(S1):50-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