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阑尾炎是小儿最常见的急腹症。小儿阑尾炎多见于6~12岁儿童,男童发病率高于女童。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短时间内即可发生穿孔、坏死、弥漫性腹膜炎,若诊断治疗不及时,则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应高度注意本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较复杂,有以下原因:①阑尾腔梗阻:常见原因有粪石、异物、阑尾狭窄扭曲、管腔瘢痕狭窄等。②细菌感染。③神经反射:胃肠道功能障碍时,阑尾肌肉及血管反射痉挛,阑尾腔发生梗阻及血运障碍引起炎症。④其他原因:各种感染、消化不良、疲劳时可使机体免疫力低下,细菌在阑尾腔内繁殖引起急性阑尾炎。总之,机体免疫力低下,神经反射、管腔阻塞和细菌感染等因素相互作用与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促使阑尾炎的发生和不断发展。
【病理】
根据病理变化过程的不同,分为三型:1、单纯性(卡他性)阑尾炎 粘膜充血水肿。2、化脓性(蜂窝组织炎)阑尾炎 早期可发生腹膜感染及渗出,病情进展可发生穿孔。3、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感染后迅速发生血管痉挛,血液循环障碍,阑尾壁迅速广泛坏死。
凡诊断为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均应早期手术。因小儿大网膜短,阑尾壁薄,易发生穿孔,且局限能力差,可导致弥漫性腹膜炎。
【临床表现】
(一)急性阑尾炎
1、腹痛 开始是脐周及上腹部疼,数小时转移至右下腹部。为持续性发作,若为梗阻性则伴有阵发性剧烈肠绞痛。若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后,则全腹有持续性疼痛。
2、胃肠道症状 可有食欲不振,不久即可发生呕吐,呕吐次数不多,当阑尾穿孔引起腹膜炎则可出现腹胀及频繁呕吐。患儿常有便秘,如并发腹膜炎或盆腔脓肿时,可有多次稀便。
3、生命体征 可伴有发热,体温很快上升至38~39℃,年龄越小,变化越快。随体温升高,脉搏可成正比的加快,感染中毒症状越重,脉搏越快且弱。
4、腹部体征 对诊断价值最大,须多次反复检查,必要时可镇静后再进行检查。右下腹固定性压痛是最可靠的体征。早期压痛不固定,肌紧张不明显,阑尾穿孔并发腹膜炎时,全腹压痛紧张,但仍以右下腹为重。诊断多利用双合诊。少有包块形成,多为广泛性腹膜炎症状。
(二)慢性阑尾炎
多发生于儿童。主要表现为右下腹间断性疼痛,或持续性隐痛,右下腹可有局限性固定轻压痛,全身症状不明显。可行X线钡餐或钡灌肠及超声协诊。慢性阑尾炎确诊后行阑尾切除术。
(三)并发症
1、粘连性肠梗阻 术后早期发生(10天以内)多与感染有关,经保守治疗多能缓解,晚期发生(1月后),经过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者,需开腹治疗。
2、残余脓肿 阑尾穿孔腹膜炎后,发生残余脓肿是较严重的并发症。临床可表现为体温下降后又逐渐升高,血象白细胞增多。需抗炎及支持疗法,当脓肿范围大时,需引流。
3、粪瘘 阑尾周围或阑尾残端病变严重造成。
【诊断】
凡小儿有急性腹痛伴有恶心呕吐,持续6小时以上,腹部检查有局限性右下腹固定压痛,是诊断阑尾炎的可靠依据。但患儿对腹痛性质及位置有时陈诉不清,需仔细询问,反复检查,必要时给予一定量的镇静剂
(一)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
(二)腹部B超 检查测阑尾长度、直径(大于6mm有诊断意义)、腔内是否有粪石等。除外畸形及肿瘤。
(三) 腹部X线检查 常见的X线征为游离腹腔积液,膈下少量游离气体,腹壁增厚,钙化的粪石影等。钡剂灌肠对年长儿,尤其是无急性发作史的慢性阑尾炎诊断有帮助。
(四)腹腔镜确定病理改变,并行阑尾切除术。
【鉴别诊断】
(一)肠系膜淋巴结炎 常有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扁桃体炎的病史。压痛不明显,也没有肌紧张,数小时后病情无明显进展或有减轻。
(二)急性胃肠炎 有些肠炎患儿,在腹泻未出现前,出现腹痛呕吐、发热,腹痛为阵发性绞痛,待腹泻后,压痛消失,可确诊。
(三)过敏性紫癜有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但绝大多数患儿有出血性皮疹,关节肿痛有助于鉴别。
(四)Meckel憩室炎发炎时有压痛及肌紧张,表现与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相似,术前不能鉴别。但本病伴有便血,均需早期手术。
【治疗】
小儿阑尾炎确诊后宜早期手术,切除阑尾。但需根据年龄、病变类型、性质及全身情况而决定治疗方案。
(一)非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抗生素治疗(控制革兰氏阳性、阴性菌及厌氧菌),中药治疗。
2、针刺治疗 足三里或阑尾穴
3、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及时退热,输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二)手术治疗
手术以切除阑尾为主。腹腔积脓,有坏死组织者需同时行腹腔引流。若局部浸润粘连严重,则只行引流,于2-3月后再行阑尾切除,防止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