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任又成 吕梦卿 张志斌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29期
摘要 对青海高原的荒漠化现状作了详细研究和分析,介绍了青海地区的气候特点,分析了荒漠化成因,并对荒漠化问题的主要改善措施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青海;生态;变化;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S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9-10279-02
作者简介任又成 (19- ),男,青海西宁人,副研究员,硕士,从事园艺生态研究。
荒漠化是全球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是受荒漠化危害较严重的地区之一。青海省总面积为72.12×104 km2,全省除湟水、黄河沿岸地区地势较低外,其余广大地区海拔均在2 500~5 500 m。高原连绵,山峰群起,盆地相间,滩大沟深,气候干旱、寒冷,水资源分布不均,有显著垂直地带性,地形结构复杂,生态系统脆弱。特别是青海南部和北部形成鲜明对比。日月山以东,属黄土高原的西部边缘,59%为山地。其中,耕地为59 ×104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0.81%,有林地面积为25×104 hm2,占总面积的0.35%,可利用草场面积为31.61 ×104 km2,占总土地面积的43.76%。全省林业用地面积为309.7×104 hm2,森林覆盖率仅为2.59%,居全国末位。 据调查,青藏高原高寒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达31.328×104 km2,占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1.95%,绝大部分分布在青海和两省(区)。其中,青海省约为11.24×104 km2,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青海湖盆地区及“江河源”区。高寒地区荒漠化土地类型主要有流动沙丘、风蚀残丘和戈壁,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裸露沙砾地、半裸露沙砾地。由于受高山阻隔,该区年平均降雨量20~500 mm,是我国降水最少地区之一。但该区年蒸发量却在2 000 mm以上,故气候异常干旱。该区具有很强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光照时间,年太阳辐射和光照时数在全国均是最高[1] 。
1青海高原荒漠化地区概况
1.1祁连山地祁连山地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东西长800 km,南北宽200~300 km,其两端及北缘伸入甘肃省境内。祁连山东端有冷龙岭、达坂山、拉山3条山脉和大通河、湟水河、黄河3个盆地。山脉一般在4 000 m左右,除少数山头长年积雪外,大部分为森林和草原。大通河流域及拉山一带为全省主要的天然林分布区。河谷附地气候温暖,灌溉便利,是全省农业开发最早、产量最高的地区。黄河、湟水河谷两侧为梁状或源状丘陵,是干旱地主要分布区,天然植被多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农业产量低且不稳定。
1.2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境西北部,周围有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环绕,盆地内部海拔在2 600~3 100 m,是封闭的内陆高原盆地,并有许多沙丘分布,仅诺木洪、香日德、察汗乌苏等地黄土覆盖较厚,给水条件好,是农业基地。盆地东北部有一连串的小型山间盆地,自西向东有鸟岛、鱼卡、大柴旦、德令哈、希里沟等均为农业新垦区。盆地西部气候干旱水源缺乏,形成了以剥融作用占优势的丘陵区。 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 025.36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40.06%,其中严重和中度荒漠化土地高达91.06%,是高寒地区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区域之一。风蚀残丘主要分布在盆地西北部的冷湖、茫崖、一里平和南八仙等地[2] 。截至1995年,该区人口增加到29×104人,耕地面积达3.73×104 hm2,牲畜总头数为35×104头(只)以上,都有成倍增长。
1.3青南高原青南高原(青海湖- 共和盆地区,“江河源”区)土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以上。昆仑山、布尔汗布达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巴颜额拉山和阿尼玛卿山构成了高原的巨大骨架,山脉高度多在5 000 m以上,山脉之间多为海拔4 000 m以上的高原。该区因地势高,有冰冻层。一些平坦的地方常形成沮洳、沼泽地。该区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在北部的共和、贵南、兴海及同德一带,地势较低,由于黄河及其支流的切割,形成许多台地及谷地,海拔在2 500~3 000 m之间,气候温暖,灌溉便利,适宜于农林牧业的发展。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34.35×104 hm2。其中青海湖盆地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0.24×104 hm2,共和盆地荒漠化面积为24.11×104 hm2。“江河源”区位于青海省南部,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37×104 hm2,荒漠化面积在不断扩大,长江源头区年扩散率已达2.2%,黄河源头区由20世纪60年代的3.9%~6.9%上升至20%左右。
2青海地区气候特点及荒漠化问题现状
2.1气候特点
2.1.1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全年日照时数在2 250(久治)~3 600 h(冷湖)之间,较青海以东同纬度地区多,年总辐射量548.3(久治)~724.09 kJ/(cm2·a)(冷湖)之间,较同纬度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多41.86~167.42 kJ/(cm2·a)。
2.1.2地区差异及垂直变化明显。东部黄河、湟水谷地是青海暖区,年平均气温6 ℃左右,沿河谷而上,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年平均温度降低3~5 ℃,柴达木盆地平均气温2~4 ℃,自四周向盆地中心逐步升高,二者年平均气温相差4 ℃左右,祁连山地与青南高原西部年平均气温接近6 ℃。海拔4 600 m以上,高山多,有积雪和冰川分布。
2.1.3降水差异显著。青南高原年降水量达357(达日)~774 mm(久治);柴达木泠湖地区仅15 mm,二者降水量相差50多倍。降水量分布不均,在植物生长季节5~9月份的降水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0%左右。
2.1.4大风、沙暴日较多。全省大风(7、8级)、沙暴(能见度1 000 m)日数为全国较多地区之一,每年2~4月份多出现大风。
2.2荒漠化问题现状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以及人们对森林的砍伐,草场过度放牧,农田生态的退化,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并加剧了荒漠化发展。青海省是我国沙漠化面积较大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居全国第3位。沙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和青海湖滨地区,青南地区也有分布,沙漠化土地面积1 252.4×104 hm2,占全省面积的17.4%,高寒是青海沙漠化的最大特点,由于荒漠化和干旱的影响给工农业造成很大危害。
据青海省林业厅资料,50多年来青海的沙漠化土地面积一直处于增加趋势。平均每年扩大13.4×104 hm2(图1),年增加速率为2.2%,高于全国平均扩展速率。
图1青海荒漠化面积增长趋势3青海地区荒漠化成因及影响因素
3.1自然因素
3.1.1地质因素。青海地区总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山脉隆起,高原上升,形成青藏高原地貌,基本有唐古拉山、昆仑山和巴颜额拉山、祁连山、阿尔金山等主要山脉。东南部为中高山区和江河谷地,局部地区有起伏不大的山间平原和缓缓隆起的山岭。主要由这些山岭所组成的复理特征的砂岩和板岩构成在区内中西部和西部,主要分布有紫色砂岩、粉砂岩、砾岩、软岩、泥灰炭等母岩及洪积、冲积、坡积、残积物等风化物母质。这类岩石由于钙质胶结,所以风化较易,加之植被稀疏,风力侵蚀,沙化严重。青南地区海拔多在4 500 m以上,多为古冰川前像属湖积或冰碛层,母质为泥质砂磺砾石沉积物。多以冰融侵蚀为主,是第四纪堆积的松散地层,在暴雨洪水冲击下,大量泥沙携入河内、滩地,形成沙积扇。
3.1.2土壤。在高寒的气候条件下,成土过程和环境有一定特殊性。因成土时间短,加之化学作用减弱,物理作用增强,形成的土壤分化程度差,机械组成粗,腐质层薄,草根分解速度慢,砾石含量高,胶膜原始等特点。因而土壤发育比较年轻,土层
3.1.3干旱。青海省是性气候,雨量少,日光足,冬春多大风,春旱严重,降水分布差异大,青南高原降水量达557 mm,柴达木盆地(冷湖)仅15 mm。降水分布不均,在植物生长季节5~9月份,降水占全年降水的80%左右,蒸发量普遍超过实际降水量,而且表现出与降水量分布相反趋势,即降水量大的地区蒸发量小,降水量小的地区蒸发量大,一般蒸发量在100~2 000 mm,远远超出了降水指标。从而形成十年九旱现象,土壤植被遭到破坏,干土层增加,给农牧业生产造成很大危害。
3.1.4降水、冰雹。降水是土壤侵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子,它的主要影响有降雨、降雪和冰雹等,降雨一方面以雨滴的作用,直接破环土壤,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与融雪一起是形成地表径流和下渗水分的基础。该区东部年降雨300~400 mm,且主要集中于5~9月,2月份的降水量仅为年降水量的3%左右,这一特点与降雨强度是引起水土流失的实际因子,降雨强度大的暴雨和大雨最易引起水土流失和泥失流。冰雹不仅危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且是引发山洪、暴发泥石流的主要原因之一,降水以冰雹的形式发生,这也是青藏高原降水的一大特点。冰雹直接降落地面,由于它有一定的质量与动量,对地面上的植被破环极强。
3.1.5风沙。 风是引起风沙流和导致土壤风蚀的直接动力,风沙流是指含有沙粒的气流,即沙粒借助于风力获得能量,离开地表搬运移动的状况。风蚀是土壤在风的作用下进行流动,它是青藏高原土壤风蚀的一种重要形式,产生风蚀的地区常常是地面植被稀少,气候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如柴达木盆地,每年出现大风为25~110 d左右。这使沙漠地区的风沙大量移动,每年向四周扩展。戈壁一区就是在风蚀的作用下,地上表层小颗粒,随风移动飘向远方,剩下的大颗粒无法移动,变成了今天的戈壁。在青海南部地区最大风速可达26 m/s,217 m/s风速出现的日数为110~125 d,远大于临界起沙风速,因此,大风起时,飞扬的沙土不仅能掩埋低洼草场,而且在鼠害类重的地区,大风刮起鼠兔翻松的草场表土,使牧草根条裸露,草场连片剥蚀,从而加剧草场退化和沙化。
3.2人为侵蚀青海地区在自然侵蚀的基础上又叠加了人为侵蚀。人类为了生存,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不断地侵蚀着地表的物质,使大片森林消失,大片草场退化。青海虽然地广人稀,但人为活动仍很频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