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1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党、中国人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拓展探索:
一、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
二、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三、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四、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消息的结构:
一、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二、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三、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四、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五、结语:是消息的结尾。 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总结: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A、及时性,报道必须迅速及时。
B、真实性,所报道的事件必须是绝对真实的,容不得任何虚构、夸大。
C、简明性,语言要简洁、精练,简明、扼要地报道出事实。
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文学背景:
《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坚决执行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五百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了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第四野战军一个兵团于5月14日,从武汉以东团风至武穴一百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16日、17日华中重镇汉口、汉阳和武昌。
课文解析:
1.标题的特点?电头的作用?
标题:简洁、概括 。其中 “百万”、“横渡” 二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了人民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找出文章的导语部分,并分析其作用;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第一句话是导语。作用:这一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及时、准确的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人民百万大军”写人数之多;“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写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展现攻势之凌厉“横渡长江”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和结果
3、本文的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一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衔接:时间上:20日夜-----21日下午5点----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
渡江: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内容上:第二层与第一层 第三层与第二层
4.理清文章六要素
《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为蒋介石,全中国而必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重点探讨:
1.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句子: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作用:揭露了敌军溃败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
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
2.此种情况代指什么?作者分析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时,前一个略写,后一个详写,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作用?
此情况指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作用:详略得当,略写点明我军渡江英勇善战是不言而喻的,详写则有力的证明了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完全正确。
3.完成表格
渡江区域 地点 时间 兵力 战况
突破防线,已渡30万人
中路军 长江安庆、芜湖线, 二十日夜起二十四 30万人
渡至繁昌、铜陵、青阳、 小时内
所遇抵抗微弱,已渡三分之
二
荻港、 鲁港地区。
西路军 九江、安庆段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35万人
遇较顽强抵抗,激战,歼灭、
击溃敌人,大部已渡江
至发电时止
东路军 芜湖至江阴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35万人
至发电时止
中路军—首战告捷 西路军—所向披靡 东路军—战绩辉煌
4.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5.西起九江(不含),不含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不含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体现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
中原我军南阳
文学背景:
中国人民在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蒋介石,全中国。战争第二年,歼灭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声于次日就要打响。
课文解析:
1.对新闻划分层次。
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
成绩主要有三项。
1.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2.歼灭了大量的正规,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3.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2.这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的战绩?
南阳,是南线人民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3.理清文章的六要素
《中原我军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
重点探讨:
1、南阳战争中取得哪些成就?
①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扩大了老根据地。
②歼灭了大量的正规,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2、为什么不报道南阳的消息,而要概述一年多来南线我军的战况?
南阳的,是南线我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之日正是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其次,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将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课后理解:
1。②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超越”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2。②好。“不料正式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讽刺以为,防次汤恩伯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上一句“21日”重复。
3。①好。语言生动形象,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说明党已经在江淮汉河区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