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的各位领导 、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们组展示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节《认识小数》。这节课将由我们低数组团队来完成。这位是本次研讨活动的主备人顾晓敏,这是我们团队的全体成员,我们低数组是一个特殊的团队,既有年长的黄老师,郑老师,又有中青干练的任老师,宋老师,还有年轻的血气方刚的顾老师,王老师,长话短说,研讨开始。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认识并学习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减法等相关知识。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及意义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本节课就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和几何直观图的经验为背景,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开学买文具”让学生认识小数,并学会读小数,了解小数的组成部分和读法,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实现认识的提升。掌握一位小数的意义及读写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认识水平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请大家登录校本教研管理平台,把我推送的《认识小数》这一教学设计找到,请结合并利用网上提供的教学资源,我们集体研讨《认识小数》这一刻的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小数;通过超市标价,对数的分类来引出小数。
各位老师对我的这一教学环节有什么好的建议,请给予指点。
修改(一):
马老师说:我对顾老师的教学设计中的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发现问题”这一环节发表我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应将“数的分类”这一情景换成“帮助同学买文具”更为妥当,因为在买文具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直奔主题,可谓开门见山,简洁明了。
宋老师说:我同意马老师的观点,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但还是好动、好奇心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开学时帮同学们买文具”这一具体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王老师说:我认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体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所以在设计本课时应以学生熟悉的商品价格作为本课课题的切入点。通过帮学生解决问题的形式,引出生活中的小数,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认识小数》,更加直观,有吸引力,所以我赞同马老师的说法。
郑老师说:我也同意马老师的观点,因为新课标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是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性,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这一部分这样设计很好。
各位老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好我会及时作出修改。
我的第二环节是: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四个步骤来完成:
接下来请允许我逐一介绍一下:
第一步骤是认识小数的组成。
这部分内容采用讲授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小数的特点,从而引出小数的三个组成部分。并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小数的读法。各位老师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没有
第二步骤是学习并归纳小数的读法。
在这部分,首先初步认识一些小数,再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小数的读法,从而深化学生对小数的读法,强调小数部分的读法,并与整数部分的读法做区分。
修改(二):
宋老师说:我对顾老师这一环节的第二步骤表示赞同,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了让学生在自我观察,自我思考,合作交流中完成读小数的认识以及小数特征的探索,教师在其中起到了一个引导者以及合作者的作用,这样的方法很好。
黄老师说:我也觉得这一环节很好,确实体现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法。
第三步骤是学习并归纳小数的写法。
这一部分,这一过程主要是教师师范书写。
第四步骤是探究一位小数的意义。
这一部分,首先通过小组动手探究来了解整数部分是0的一位小数的意义,再来探究整数部分是1的一位小数的意义,最后观察总结。
各位老师对我的这一教学环节有什么好的建议,请给予指点。
王老师说:其实这一部分内容是全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顾老师先用测量活动帮助同学们了解学习零点几的意义,告诉学生1分米除了用分数表示以外还可以表示为0.1米。进而由学生自己得出4分米用小数表示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深切感知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关系,我觉得很好。
任老师说:“在我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一点几的小数这部分时,部分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将一米三分米化成以米为单位的假分数13/10,再将13/10换成小数。在这部分教学时,应该将此处作为易错点,加以强调。”
黄老师说:“这部分的关注点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小数点,让学生体会以小数为分界线。即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整米;小数点右边数位上的数字表示比1米更小的量,加深对小数的认识。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了。
郑老师说:我对顾老师的这一教学设计中的这一环节便是赞同,通过活动探究来吸引学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感知,发现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的方法我们以后也应该多设计在自己的课堂中,值得我们学习。
马老师说:这一环节环节采用很好,顾老师在这一环节采用的是数形结合法,数形结合法是指数与形之间一一对应关系,是把数轴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教”或“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把问题简单化、具体化。这一教学环节我也比较赞同。
谢谢各位老师的建议,我已重新整理。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我的第三个教学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马老师说:我对顾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发表自己的建议,练习,要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在组织练习的时候应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任老师说:我赞同马老师的观点,因为练习这一环节本身很枯燥,所以一定要设计新颖,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只一点很关键。
王老师说:我认为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应该由浅入深,主要还是以基础为准,多出示一些简单的基础练习,比如小数的读写法练习,每个小数表示的含义等等这些练习。我认为这样会更好。
黄老师说:确实是这样,因为在我们验收教学成果的时候就会发现,大多数丢分的地方往往都是最简单最基础的题,所以我赞同王老师的观点。
接下来是我的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寄予希望
我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一方面能使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能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
经过老师们的补充,我已经将课件,和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以备上课使用。
请允许我和大家一起再次回顾这一节课的教学流程。
马老师:各位领导,老师,在长达几分钟的时间里,经过我们团队人情而激烈的研讨,《认识小数》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更上了一层楼,谢谢我的团队,同时也感谢大家的聆听,我们的集体备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