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料的分类
史料,就是指那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
一、按照表现形式,将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头史料和音像史料。有些史料兼有几种表现形式。
1.文献史料:包括著述、档案、报刊、文学、方志、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等等。
2.实物史料: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获得途径有传世和考古。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
口传史料: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或不见于著录的通过口耳相传形成的资料、如神话传说、民谣等。
口述史料:通过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整理成文字的资料,一般用于现代史研究。
4.图像、影音史料
二、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非原始史料)。
1.第一手史料: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史料。
2.第二手史料: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三、其他史料分类
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
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有意的史料”;
档案、军事文件、信件、日记等,应属于“无意史料”。
2.“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
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史官记录的史书;
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辨析史料价值的一般原则
一、采用经过鉴别的史料。
二、注意史料产生过程中的主观性影响史料的价值。
三、因对象和问题不同,史料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会发生变化。
四、距离史迹发生时间最近的史料更可信;实物史料比文字史料更直接;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史料)比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非原始史料)更有价值。
五、文学和艺术作品能反映作者及其生活时代的特征。
•史料实证的一般原则
一、通过史料获得历史信息
1.史料蕴含着时间空间、历史细节、时代背景等各种信息。
2.史料也反映出史料制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3.研究者的认识水平和观念不同,从史料中汲取的信息也不同。
4.现代科技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史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使史学在现代得到巨大发展。
二、多重史料的互相印证
1.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的互相印证。
2.多重史料组成证据链。
3.孤证不立。
三、史料与理论的关系
掌握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但是仅仅掌握了史料还不等于历史研究。只有将掌握的史料经过理论的思维和升华,能够解释和回答历史问题的时候,才算走进了历史研究的大门。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一、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这就是历史唯心主义。
二、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历史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夺取国家政权。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杰出人物在历史的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但起促进作用。
•史观(阶级史观)
史观,就是从现实斗争的需要出发,从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英雄史观
英雄史观是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是同人民群众相对应的历史观范畴,通常指杰出人物,也泛指对历史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如帝王将相和一些思想家。
主观唯心主义者把历史的发展看作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和帝王将相的意志、品格、才能决定的,认为人民群众不过是消极、被动的,是少数英雄人物的盲目追随者。
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历史是由某种客观精神决定的,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转折点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一、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二、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1)经济方面主要指工业化,也是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2)政治方面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
(3)思想文化方面主要指科学化和理性化进程。
(4)社会生活方面包括物质水平提高、城市化、教育普及、信息传播的大众化、社会组织的发展、社会福利的提高等。
三、准确理解现代化
(1)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现代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
(3)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
(4)建立民族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现代化是民族的保障。
•文明史观
一、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二、文明史观的主要线索
1.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3.文明的横向分类标准较多,可以按地理因素(大河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等)、经济方式(农业文明、游牧文明、工商文明等)、精神内核(教文明、文明、佛教文明、儒家文明等)等标准来分。
三、“文明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
1.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
2.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
3.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推动着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
4.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5.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
•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生态史观
生态史观是生态学和历史学“杂交”的产物,研究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为宗旨。生态史观认为: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粱,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御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