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信息检索--结课论文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5 23:49:59
文档

信息检索--结课论文

信息检索结课论文课程名称:信息检索任课老师:王宏波论文题目:行为经济学的起源、发展、趋势探析院系: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班级:法学1108班学号:20110623姓名:张兴基成绩:行为经济学的起源、发展、趋势探析张兴基(法学1108班20110623)【摘要】行为经济学是作为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行为研究是由来已久的。行为
推荐度:
导读信息检索结课论文课程名称:信息检索任课老师:王宏波论文题目:行为经济学的起源、发展、趋势探析院系: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班级:法学1108班学号:20110623姓名:张兴基成绩:行为经济学的起源、发展、趋势探析张兴基(法学1108班20110623)【摘要】行为经济学是作为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行为研究是由来已久的。行为
信息检索

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信息检索

任课老师:王宏波

论文题目:行为经济学的起源、发展、趋势探析

院系: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

班级:法学1108班

学号:20110623

姓名:张兴基

成绩:

行为经济学的起源、发展、趋势探析

张兴基

(法学1108班 20110623)

【摘要】   行为经济学是作为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行为研究是由来已久的。行为经济学产生的外因是心理学的逐渐成熟和新研究工具与技术的出现。行为经济学的出现并迅速汇入主流,使得经济学研究更加具体现实、生动鲜活,更能体现出经济学的本质,大大增强了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和预见性,从而使经济学成为一门解释力和预测力更强的科学。

【关键词】 行为;心理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

传统经济学一直将其理论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基础之上,其中“经济人”假设扮演着理论基石的角色,支撑着整个分析大厦,即人的行为是理性和自私的,并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在“经济人”假设和“最大化”原则的基础上,经济学家们运用一系列数学工具建立起精致恢弘的理论体系。经济学成为了精密的分析科学,具有“完美”的表达,得出确定的结论和规律。但是,随着经济从大批量规模化确定性生产向体验式个性化不确定生产的过渡,传统经济学越来越难以解释实际经济生活中的许许多多“非物质动机”或“非经济动机”行为,坚实的理论内核也受到各种新兴理论的质疑和挑战,行为经济学就是其中一个。所谓行为经济学,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重视对人的非理性行为的研究,试图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进行修正,将非理性等复杂的人类行为分析融入标准的经济理论之中。由此可见,行为经济学的宗旨是让经济学更现实、更具解释力。

一、行为经济学的起源

行为研究是由来已久的,最初的行为研究显然与军事研究,政治、历史,特别是哲学及道德等研究有密切的关系,而所有这些人文科学,没有一个是可以离开人的心理的。因此,如同其它人文科学对人心理分析的依赖一样,经济学中对心理的分析也是早期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特点。行为经济学产生的外因是心理学的逐渐成熟和新研究工具与技术的出现。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一门学科,它与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相伴随,并为研究人类的各种经济行为提供自然科学的理论支持。

早在亚当•斯密时代,他就已注意到了人类心理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759年,亚当•斯密在 《道德情操论》中展示了个体行为在心理学上的渊源,并且充满了对人类心理学的深度思考。在这本书中斯密认为,行为是激情和公平两者相互斗争的结果。激情包括由饥饿和性等带来的驱动,情绪如恐惧和生气,动机情绪如疼痛等。斯密认为人的行为处于激情的直接控制下,但是与此同时他会考虑其他人的情绪,会关注公平。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有一个公正的旁观者在进行“监督”。这本书中许多关于人类心理的观点,目前都正在被证实,其中许多观点预示了当前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不过,受心理学自身的发展所限(可视为社会存在的制约),斯密并没有在这条道路上继续深入下去。

除此之外一些对新古典经济学有着巨大贡献的古典经济学家同样重视人的心理活动,并且试图以此为出发点来解释经济现象。代表性人物有众所周知的杰里米•边沁和威廉姆•杰文斯等。他们把欲望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人的欲望和如何满足欲望与财富之间的关系。他们从享乐心理所支配的人格欲望出发,去找寻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边沁最早提出“效用”的概念,主要侧重于人们心理上的真实的感觉,它包括快乐、痛苦等情感因素。由此他也被称为“效用主义哲学家”。1881年,埃奇沃斯在《数学心理学:关于在伦理科学中使用数学方法的论文》中介绍了他著名的“盒状”图,讨论了两人谈判的结果。他所得出的社会效用模型表明,一个人的效用会受另外一个人的支付所影响。埃奇沃斯盒状图指方形的盒的长和高分别代表两个消费者(或生产者)所拥有的两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总量,盒状图中各点表示两种商品(或要素)的总供给量在两个消费者(生产者)之间的配置状态。埃奇沃斯盒状图揭示了当所有消费的总量或经济活动中使用的投入品总量固定时,如何配置资源、考察生产的效率。与对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类似,在证明生产中帕累托有效投入品的生产效率的论点时,也可以用定义两种投入品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给出。

在研究价格基础的问题上,1970年代出现的“边际主义”是工业化以后经济学第一次大规模的将人的心理因素引入经济学。以卡尔•门格尔、欧根•庞巴维克、克努特•维克塞尔为代表的边际学派提出了“主观效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他们的全部理论。边际学派是第一个将整个经济学基础建立在心理因素的基础上的学派。但是,在这段时间内,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是分开的,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尚未摆脱神学的束缚。10年,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说过:“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这个也可以理解为,心理学与经济学之间早就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与渊源。众所周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科学。经济学的产生是始于人类为了更快、更多的获得物质财富的欲望与实践,而欲望的实现要通过人来实现。

1902年,加布里埃尔•塔尔德出版了《经济心理学》一书,此书标志着经济心理学的诞生。塔尔德在其书中强调:(1)强调经济现象的主观方面,提出了主观价值论的观点。货币在经济学家眼中是价值的标志,但是货币是与人的信仰、希望、思想、意志等主观方面相联系的,不同的人对货币的主观价值是不一样的。(2)提出心理预期的观点。认为股票市场中证券价格的起落不同于气压计指数的上下波动,而是受股民预期的影响。1907年,新古典经济学家帕累托在《政治经济学手册》中指出,在实际生活中,逻辑行为与非逻辑行为“几乎是混杂在一起的”。1912年,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对“企业家精神”的分析中认为,首创性、成功欲、冒险和以苦为乐、精明与敏锐、强烈的事业心是构成企业家精神的五大要素,其中每一种都涉及企业家心理。1915年,帕累托在《普通社会学纲要》中,以“社会效用和集体欲望”代替先前所主张的“个人的效用和个人的欲望”,认为“社会效用”是非逻辑的、非数理的、不能测量的和感情冲动的。1930年,欧文•费雪在《利息理论》中对“货币幻觉”进行了描述,他认为利用利率很难从整体上有效地对通货膨胀进行调节,并对与个体的自我控制、预测和习惯等相联系的储蓄行为进行了解释。约翰•凯恩斯在 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随着经济繁荣和收入提高,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的预期利润率递减”以及人们对货币的“灵活偏好”三大基本的心理规律,从而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并构建了其宏观经济模型。按照凯恩斯的分析,这三大心理规律的存在,使宏观经济在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无法得到平衡,其结果就会出现经济危机。此外,凯恩斯还提出了预期的短期和长期之说,并讨论了预期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很明显,凯恩斯是通过心理活动来理解经济行为和经济波动的,心理因素在凯恩斯的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行为经济学的发展

198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的非理性、人性行为的复杂性。现代经济学正式承认,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引导的成分。从1980年代开始,以理查德•泰勒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如罗伯特•希勒、梅•斯德特曼、谢夫瑞、乔治•阿克洛夫、德•庞特、沃德•爱德华兹、马修•拉宾、戴维•莱布森等,开始沿着卡纳曼和特沃斯基研究的方向进行研究,并取得了许多令人欣喜的成果,这表明行为经济学进入了繁荣发展阶段。

1981年,在卡托纳的倡导下成立了国际经济心理学研究会,在荷兰出版了《经济心理学》杂志。卡托纳在自己领导的安阿伯实验室中建立了一个卓有成效的研究队伍,同时他还与其他经济心理学家保持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在卡托纳的推动下,经济心理学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先是在欧洲,继而在世界各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1982年,心理经济学家阿尔哈德夫指出:“一直被经济学家拒之门外的心理学实际上早就从后门悄悄进入经济学了。”1986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的经济学研究会议上,论文多数都运用了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来解决经济学问题。该次会议的召开是行为经济学发展具有里程碑的事件。1992年,卡纳曼和特沃斯基把决策权重和修正的效用函数结合起来,得出了风险态度各具特色的四种形式:收益风险规避型、高概率损失风险追寻型、收益风险追寻型、低概率损失风险规避型。这一理论贡献引起大量的效用模型的产生,用它们来替代预期效用理论,对经济行为做出更合理的解释。从 1997年开始,拉塞尔•塞奇基金会开始系统地支持行为经济学研究,在它的资助下,各高校经济系和心理学系的相关专家展开了各种合作研究工作,成果卓著。

2000年,戴维•莱布森从心理学和行为角度探讨了人类的意志和金钱,把经济运作规律和心理分析有机地组合起来,研究市场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他认为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引导的成分。

2001年2月21日的《纽约时报》发表了路易斯•尤奇特的文章《一些经济学家把行为看作是关键》。该文章宣布,1994年的春天可以确定性作为具有纪念意义的一面旗帜,行为经济学最终到来了。路易斯•尤奇特宣布 1994年春季成为行为经济学到来的标志,是因为这个时候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经济系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他们聘用了刚刚从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毕业的戴维•莱布森作经济学教授,当时他年仅 27岁。莱布森是哈佛聘用的第一个作为行为经济学家而培养的经济学教授。戏剧性的是,三年之后也就是1997年,MIT 聘用了刚刚从哈佛获得博士学位的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同样,穆来纳森也是一位作为行为经济学家来培养的学者,当时他仅24岁。

与此同时,大学校园的学生也开始表现出对行为经济学的浓厚兴趣。这时候,像哈佛、MIT、耶鲁、斯坦福、芝加哥、加州理工、普林斯顿、伯克立分校等许多著名学府都设立了专门研究机构,在顶级的经济系、商学院开设相关的主干课程,在权威杂志和国际学术会议上成为热点议题,众多优秀经济学家的投身和参与,这些足以表明行为经济学已汇入经济学的主流。从这个时候起,行为经济学开始备受关注,行为经济学家也受到极高的荣誉。2001 年美国经济联合会将两年一度的“克拉克奖(ClarkMedal)”颁发给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立分校的经济学教授马修•拉宾,以表彰他为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主要在于将人们的心理行为因素引入经济学的分析模型。这是1947年设立该奖以来,首次授予研究行为经济学的经济学家。马修•拉宾最为关注的领域是:受自我约束的局限,人们会出现“拖延”和“偏好反转”等行为,当将这些因素纳入传统经济学模型时,马修•拉宾得出了一些对储蓄、就业等经济领域有益的启示。

2002年10月9日,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行为经济学的先驱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纳曼和实验经济学的开创者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卡纳曼是因为“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有关的研究”而得奖。史密斯是因为“通过实验室试验进行经济方面的经验性分析,特别是对各种市场机制的研究”而得奖。这两位获奖者就是利用心理学和经验科学的方法对传统的经济学研究提出了大胆创新,修改了传统的经济学基本假设,开创了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等经济研究新领域。至此,行为经济学在经济学界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行为经济学的重要地位被确立并进入了一个新的鼎盛发展时期,行为经济学步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行列,并代表着西方经济学发展的新方向。

三、行为经济学的趋势

行为经济学通过揭示新古典经济学“经济人”假设的不符合实际而得以发展,“有限理性”、“有限意志力”、“有限自利”是人类决策行为的本质表现,并应以此构建经济学的微观分析基础。突破“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要把人的每一种行为选择分析清楚,根本不可能也没必要。经济理论应该研究人类行为的共性而非个性,行为经济学诞生主要是为了分析人的实际经济行为及其结果———经济现象另辟蹊径,为建立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经济体系提供支撑点。

尽管行为经济学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研究的重点还是对市场异常和认知偏差描述与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行为经济学将是未来经济学发展的方向。在全球经济日趋社会化、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经济行为越来越受到来自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传统及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等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制约,人们的心理动机变得越来越复杂化。

这种情况更需要经济学家从实际出发,研究人的复杂心理动机和经济行为,而贴近现实的行为分析将成为经济分析的主流。

行为经济学今后发展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行为经济和行为金融理论的构建。人类行为是复杂的,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理论本身的构建也是复杂的。在构建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理论体系时,理论的适用性、合理性,理论的模型化,理论应用的局限性、敏感性,对现实的解释度等都是今后研究的关键。二是行为经济学研究将促进心理学传统和实验经济学的融合。这种全新的研究将会对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所有领域都非常重要。经验证据表明,特定的心理现象———例如有限理性、受限理性、受限的自利行为和不完全自我控制,是一系列化市场结果背后的重要因素。目前,虽然行为经济学在这方面的理论还不是很多,但是通过其发展,最终有可能取代传统经济理论的一些要素。三是行为经济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认知科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研究的结合已经引起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这也是今后行为经济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其发展过程中行为经济学将广泛运用到政治、法律和经济领域,逐步形成了比较成型的行为决策理论、行为金融学①、行为公司金融学、行为组织经济学、行为宏观经济学、行为劳动经济学、行为法律和经济学、行为福利经济学、行为财政学、行为公共经济学、行为政治经济学、神经元经济学等等。四是幸福经济学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芝加哥商学院行为经济学家奚凯元教授认为,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很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归根究底,人们最终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钱。因为,从“效用最大化”出发,对人本身最大的效用不是财富,而是幸福本身。即便是传统经济学家也承认增加财富的最终目的还是使人们更幸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奚凯元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严格的理论来如何最大化人们的幸福,即幸福经济学。这个理论提出: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最大化财富,而是最大化人们的幸福。与此同时,众多的心理学家也加入此行列研究展开共同探讨,对环境和性情研究、对幸福影响的研究、对人们幸福的心理感受的研究、对幸福的随机性的研究以及对主观心理幸福的研究等,逐渐成为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新热点。行为经济学有关“幸福最大化”的理论目前只是一个雏形。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行为经济学在各个领域的纵深发展,经济学的人性化和行为色彩将愈加浓厚。

行为经济学作为科学的经济学理论,同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理论。它并不是经济学的最终形式,而仍然是经济学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阶段而已,它必将继续发展下去,这是由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复杂多变所决定的。总之,随着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深入,行为经济学研究正从资本、价格等非感情领域转向了对人的自我价值及其对经济领域的影响研究。这种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趋势正成为21世纪西方经济学演变中的一个显著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马涛.行为经济学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挑战[J].社会科学,2004,(7).

[2]周业安.行为经济学是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吗[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

[3]刘兵军,欧阳令南.行为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发展趋势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3).

[4]黄祖辉,胡豹.经济学的新分支:行为经济学研究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03,(2).

[5]杨正.论行为经济学的创新[J].南开经济研究,1996,(5).

[6]陈春霞.行为经济学和行为决策分析:一个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08,(1). 

[7]马广奇,云.行为经济学的逻辑主线和理论贡献[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8]汤吉军.沉淀成本效应的行为经济学分析[J].江汉论坛,2009,(8). 

[9]刘骏民,王国忠.行为经济学的发展[J].东岳论丛.

[10]孙照,刘厚俊.行为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最新思潮[J].当代财经,2002,(1).

作者简介

姓名:张兴基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92.06.20

籍贯:甘肃

学号:20110623

班级:法学1108班

学院: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

2012/11/20

文档

信息检索--结课论文

信息检索结课论文课程名称:信息检索任课老师:王宏波论文题目:行为经济学的起源、发展、趋势探析院系: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班级:法学1108班学号:20110623姓名:张兴基成绩:行为经济学的起源、发展、趋势探析张兴基(法学1108班20110623)【摘要】行为经济学是作为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行为研究是由来已久的。行为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