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造景
【摘要】:从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和种间关系等几方面出发,论述了在园林设计中应如何更好地进行园林植物的配置与造景,并归纳了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的一般原则及利用植物与其他造景因素协调造景的一些规律。
【关键字】:园林植物生态习性,观赏特性,配置与造景。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希望回归自然,而城市中原有的园林绿地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人们不仅需要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来到园林绿地中休息、活动、观赏花木等美景,以寻求一种身心的释放和轻松,而且需要生活、工作和学习等环境都充满绿色生机。换句话说,园林植物造景,不仅可以改善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息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而且还为人们创造游览、观赏的艺术空间。它给人以现实生活美的享受,是自然风景的再现和空间艺术的展示。园林植物除有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气候和防风、庇荫的基本功能外,在园林空间艺术表现中还具有明显的景观特色。 园林植物是有生命的活物质,在自然界中已形成了固有的生态习性。在景观表现上有很强的自然规律性和“静中有动”的时空变化特点。“静”是指植物的固定生长位置和相对稳定的静态形象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物境景观。“动”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植物受到风、雨外力时,它的枝叶、花香也随之摇摆和飘散。这种自然动态与自然气候给人以统一的同步感受。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在《绿柳》一诗中所写:“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栽去,二月春风似剪刀”,形象地描绘出春风拂柳如剪刀栽出条条绿丝的自然景象。又如高骈的诗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是自然界的微风与植物散发的芳香融于同一空间的自然美的感受。二是植物体在固定位置上随着时间的延续而生长、变化,由发芽到落叶,从开花到结果,由小到大的生命活动。如苏轼在《冬景》一诗所描述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园林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形成了“春花、夏叶、秋实、冬枝”的四季景象(指一般的总体季相演变)。这种随自然规律而“动”的景色变换使园林植物造景具有自然美的特色。
在植物造景中,各种植物有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如:
石笔木可于庭园中孤植或丛植观赏,此种树树冠椭圆形,多分枝,花色清丽,略有芳香,喜温暖湿润环境,常生于海拔500米左右的山谷、溪边常绿阔叶林中。
墨西哥落羽落叶期短,生长快,树形高大挺拔,是优良 的绿地树种,可作孤植、对植、丛植和群植,也可种于河边、宅旁或作行道树, 喜温、暖湿润环境,耐水湿,原产地多生于排水不良的沼泽地内,对碱性土的适合能力较强,上海地区栽种未见黄化现象,生长十分迅速。 墨西哥落羽杉原产墨西哥东部及美国西南部到危地马拉。多生于排水不良的沼泽地。我国江苏、南京、上海都有引种栽培,生长良好,但是开花期由原产地秋季变为春季开花。耐寒性比落羽杉、池杉差。对碱土适应能力较前者强,幼树粗生长比前者快。
檵木阳性,稍耐阴,喜温暖气候及酸性土壤,耐旱, 庭植观赏、绿篱。
洋石竹喜阳光,宜湿润及肥沃疏松的砂质土壤,耐寒、耐旱、耐瘠薄、稍耐盐碱,宜于花境、岩石园、墙垣布置,也可作镶边及地被材料。
因植物生长、开花、结果的时间不同,在景观配置中应注意各类植物在季节上的搭配,叶有春柳夏桐秋枫冬柏,花有春桃夏薇秋槿冬梅,果有春樱夏杷秋柿冬枣。
植物造景利用园林植物突出园林个性,表现地方园林特色早为前人所运用。诸如:以蔷薇、杜鹃、牡丹、梅花等观赏植物为内容的专类园。在大型园林中选用观赏价值较高、季相景观突出的植物,如樱花、月季、荷花、槭树等作为不同园林不同时节的景观特色。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各异,园内应有本地区的代表性观赏植物。地区性的乡土树种是体现园林地方特色的最好材料。如我国华南地区的木棉、凤凰木、蒲葵、芭蕉、羊蹄甲、榕树等热带植物与东北地区的云杉、冷杉、杜松、水曲柳、桦树等寒带植物,不论是生态习性还是季相景观表现,都有很大的差异,各有自己的景观特色。这种因自然条件形成的地方性特征,也是园林植物自然美素质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