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张梦涵 刘 涛 徐方方
摘 要:2015年,在全国宏观经济整体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旅业表现突出,逆势上扬,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点
培育产业之一。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北京市接待旅游人数2.73亿人次,天津市1.74亿人次,河北省3.69亿人次,三地共计8.16亿人次,占全国总数的1/5。该数据表明,京津冀三地的旅游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丰富的资源。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快速推进,三地区域旅游合作成为关注和探讨的焦点。
关键词:
本文为河北金融学院2015年大学生科研课题“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研究(DXSKYY2015011)”阶段性研究成果,指导教师为徐方方、徐丽沙。
2015年,在全国宏观经济整体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旅业表现突出,逆势上扬,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点培育产业之一。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北京市接待旅游人数2.73亿人次,天津市1.74亿人次,河北省3.69亿人次,三地共计8.16亿人次,占全国总数的1/5。数据表明,京津冀三地旅游产业有良好的基础和丰富的资源。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快速推进,三地区域旅游合作成为关注和探讨的焦点。
一、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状况
京津冀三地的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创新起步阶段:早在1985年京津冀地区就成立了京东旅游区,旨在将旅游资源进行联合开发。京东旅游区的成立为国内区域旅游合作首开先河,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京东旅游区内景点之间的合作只停留在表面,因此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1987年,北京、天津和河北的旅游学会联合举办“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研讨会”,会议的成功召开为后来每年一届的“北方旅游交易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规模扩张阶段:经过20多年的慢速发展,2007年4月,京津冀三地借奥运契机,共同签署了《京津冀旅游合作协议》,并于2008年成立了“9+10”区域旅游合作会议,进一步扩大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范围。
3、内涵发展阶段: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为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一直处于发展停滞阶段的京东旅游区重新进入公众视野,京津冀三地的旅游局共同制定了《京东休闲旅游区建设行动计划(2016年-2018年)》,重点建设休闲文化、生态养生度假和乡村旅游。
二、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问题分析
虽然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意义重大,发展时间较长,并且具备了非常有利的外部机遇,但是经过了30年的发展,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仍没有取得突出的、标志性成就。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缺少顶层规划设计。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京津冀区域内的旅游合作都处于旅游企业自发组织状态,存在规模小、层次低、偶发性强的特点,对于区域旅游合作的长期发展非常不利。虽然从2015年开始,河北省各市陆续与北京周边区县签订了协议,设立各种旅游合作区,但是仍然缺少顶层协调和规划,出现多个合作区同时建设生态养生和文化休闲旅游项目,京津冀三地相关规划和决策部门缺乏对区域旅游合作的整体整合和联合营销方面的设计。
2、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理念认知还不牢固。各地并没有从观念上真正认识到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意义,对区域旅游合作最终能为所有参与者带来互惠共赢的局面理解不深,缺少全局意识,仍然以自身利益为第一考量,在合作中较少考虑整体的长远利益,只重视能为自身带来快速利益的项目。各地攀比现象严重:你有的,我也要有;你建的,我也要建。区域内多地重复出现温泉城、主题乐园、生态休闲城等,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形成供大于求、效益低迷的状况。
3、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仍未树立统一品牌形象。区域旅游合作要求将区域内所有旅游资源看作一个整体,进行整合规划,形成统一的品牌形象。但是京津冀区域内旅游资源缺乏整体凝聚力,品牌形象较弱。北京作为中国旅游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但是由于其名气太大,并没有对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对河北和天津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一种屏蔽作用,了区域整体旅游品牌形象的树立。
三、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建议
京津冀区域旅游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宝贵的时代机遇,因此发展潜力巨大。当务之急是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发展、多重创新,为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带来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1、规划整合,总体布局。目前区域内旅游发展规划仍然是依据行政区划而制定的,每个城市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虽然这些规划是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指引,也考虑到与周边地区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开发,但是这样的规划仍然属于局部行为,每个行政区划仍然要尽量保障自己产品的数量和项目的种类,而从京津冀区域整体发展来看,仍然会有建设重复、布局失衡的问题。因此,必须要从全局出发进行旅游合作的顶层设计,充分考虑区域内所有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分布,充分借鉴国外大都市圈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成功经验,合理规划布局,并科学安排开发的时间和顺序。
2、项目核心,多点辐射。大型项目对区域旅游具有非常明显的带动作用,因此,在层面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后,京津冀三地应该确定5-6个发展中心,利用多种融资渠道,建设与规划相符合的大型项目,包括体育项目、娱乐项目、大型主题乐园、文化遗产传承、生态建设项目等。大型项目的建设可以帮助区域内各地的旅游发展趋向平衡,多种资本手段的使用能够利用资金把区域内各利益相关群体联系在一起,实现利益共享。以大型项目为核心,辐射周边旅游资源,构成多核心互补且相互带动的区域旅游合作体系。
3、资源共享,树立品牌。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三地应该进一步思想、转变观念,鼓励并促进区域内旅业资金、人才、管理、知识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尤其要重视建立灵活的人才和知识共享机制,为区域内旅游资源的重组开发、联合营销和互相支撑创造良好条件。同时整个区域必须强化和突出该区域旅游资源的差异化特色,不能面面俱到,而应该凸显自身与众不同的独特吸引力,从而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树立清晰统一的品牌形象,促进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长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庆生,史静. 基于管理创新视角的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与途径[J]. 文化旅游,2014(3).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保定市 071051)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