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负春光”需与文明同行
今日话题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刚刚过去的清明节,人们纷纷趁着小长假,出门祭祖踏青赏花。然而,在沉醉于美景之时,一些不和谐、不文明的现象时有出现。
对此,你怎么看?如果要求你以此为背景写一篇作文,你会怎么写?
不负春光”需与文明同行
张小草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刚刚过去的清明节,人们纷纷趁着小长假,出门祭祖踏青赏花。城市与乡村随处可见似雪似梦的梨花、粉黛娇羞的晚樱、金黄烂漫的油菜花、刚抽出嫩芽的杨柳......不少人的朋友圈,也被外出露营、畅游花海的照片刷了屏。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春和景明之时来一场“不负春光”的郊游,俨然已经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生动注脚。
然而,在沉醉于美景之时,一些不和谐、不文明的现象时有出现。有的在青山脚下、绿水河畔烧烤野餐后留下一片狼藉;有的为了拍出“樱花雨”的浪漫,大力摇晃、蹬踹树干;更有甚者,为了营造“人面桃花相映红”之美感,爬上树枝或站或坐,拍出来的照片被网友形象地称为“树上开满大妈”......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原有的自然风光,也让许多人的赏景兴致大打折扣。同时,不文明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对文明的漠视。一方面,这凸显出“自律”的缺失。个别游客文明修养与其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不相称,在公众场合任性有余,缺乏对自身行为举止的约束。为了拍出“美照”发朋友圈最重要,觉得爬树、折枝、踩踏等行为根本“无伤大雅”,况且这么干的人“不止我一个”。殊不知这些看似“事小”的细节,正是构成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文明风尚的关键因素。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律”的缺位。在许多景区,由于管理者执法权力有限,管理过程中主要是劝阻、引导,并没有处罚的权力。在郊外更不必说,一些“无人之境”几乎看不到任何标识牌,更难看到维护管理人员。旅游主管部门虽然早已明确要求将“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向社会公布,但真正受到信息公开处理的人却寥寥无几。
“十里春风”再美,也美不过文明赏花观景的行为。杜绝与春光不和谐的“伤花”“踏青”行为,考验着游客的个人素养、监督者的管理智慧,以及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准。作为游客,不仅要做悠闲惬意的“旁观者”,也要做自然风光的“守护者”。将文明放入行囊、记于心中,将“勿以恶小而为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遵守游览秩序和有关管理规定。切莫因为一时的疏忽任性,破坏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作为有监督职权的管理方,在加强宣传倡导、加大惩戒的力度的基础上,可以尝试转换观念、创新方法。比如重庆市的“大木花谷”景区就曾在赏花时节吸纳过来自学校的近百名“护花使者”,弥补自身管理人员的不足,向游人赠送《文明礼仪》读本,并及时劝阻不文明现象。今年武大推出了“樱花雨”贴纸,借助虚拟技术满足游客“淋樱花雨”的愿望,这种走心、细致的服务式管理,提供了一种“化堵为疏”的新思路。
文明出行虽小,却是“天大的小事”。唯有把“小事”做好,才能让文明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真正成为一种感染力、凝聚力、推动力,进而升华为个人和城市的名片,乃至国家的形象、民族的精神。让我们不负春光、文明出行,趁着春风十里,做旅途中最美的“风景”。
用经典诗词培根铸魂引领风尚
今日话题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从《登鹳雀楼》《春夜喜雨》这类耳熟能详的唐诗经典,到诸如《山高路远》《乡愁》这样的现代佳作,经典诗词沁润人心。
对此,你怎么看?如果要求你以此为背景写一篇作文,你会怎么写?
用经典诗词培根铸魂引领风尚
康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从《登鹳雀楼》《春夜喜雨》这类耳熟能详的唐诗经典,到诸如《山高路远》《乡愁》这样的现代佳作,经典诗词沁润人心。当下社会,经典诗词更需要被赋予鲜活的新生命,让这些千百年的经典诗词随着优美旋律飞进每个人的心田,飞遍社会的角角落落,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哺育新时代的青少年,让他们健康、阳光地成长成才。
当前,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更是全社会对古老中国智慧精髓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展现。例如,热播的广播电视总台的大型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就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气象万千的文学经典之门,通过现代化手段,在思想立意、文化内涵、节目形态等维度上既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点、鲜活的时代内涵、鲜亮的时代色彩,也让古老文化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人们在经典诗词的引领下一边重温古代文化的创新魅力,一边潜移默化地开阔思想,重塑道德理念,为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添油助力。
应当说,经典文本的意义不仅在于其优美的词语,更在于其内涵深厚、立意深远。《长歌行》里的惜时之意、《山高路远》中的乐观进取、《千字文》展现的人间百态、《乡愁》道出的家国眷念、战歌《无衣》嘹亮唱响的军魂……优秀作品无一不是直抵人心,让荡气回肠的情感、波澜壮阔的胸怀、矢志不渝的信仰,一遍又一遍荡涤人们的灵魂,为现代人的生活、工作注入更加充沛充实的文化元气。
一曲《乡愁》曾让很多人不禁落泪。面对绵延的乡愁,我们每个人都会想到故乡、想到童年,想到那些回不去的人和事,想到家乡的山山水水,世态人情。再比如,平均年龄74岁的清华上海校友合唱团用《登鹳雀楼》歌以咏志,表达他们一生致力于让祖国“更上一层楼”的无怨无悔,两鬓斑白的他们迸发出火热的少年燃力,令人敬畏,亦让人深受鼓舞。我想,这就是传统文化照进生活、经典诗词鼓舞人心的力量所在。
文学经典必然含情、传情、怡情,它本就是“以情流传”的,无论时光过去多久,其中蕴含的真善美永恒不灭。中华民族是长于抒情、长于吟咏诗歌的民族,从古至今,我们的民族都在以诗的语言来领悟自然,领悟人生和生命。诗词是我们这个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精神财富,它不应也不会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应当时时刻刻活跃在亿万人民群众的生活里。借由歌声合成、语音识别等新技术的新玩法,“读诗成曲,传唱经典”这一全新概念也促使更多人加入到“经典传唱人”的行列。当我们在自发传唱、自发传播诗词经典的时候,我们也都是对生活有情、对社会有情、对国家有情的“有情之人”,我们将传承诗词的经典精品献给人们,我们用经典诗词、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我们希望这些底蕴深厚、魅力无限的艺术经典能够持续引领当代文化风尚。
让我们记得住乡愁
今日话题
西安市的城墙和平遥县的城墙早已是蜚声中外的文明古迹了,每天来参观的中外游人络绎不绝。然而像这样的城墙并非两地独有,当年很多城市都有这样的城墙,但多在城市改造中被拆了。即便在西安、在平遥,当年也是费了很大周折才保住城墙的。曾有一位外国专家对某地的旧城改造这样感慨:“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也不会有。”
对此,你怎么看?如果要求你以此为背景写一篇作文,你会怎么写?
让我们记得住乡愁
艾斐
西安市的城墙和平遥县的城墙早已是蜚声中外的文明古迹了,每天来参观的中外游人络绎不绝。然而像这样的城墙并非两地独有,当年很多城市都有这样的城墙,但多在城市改造中被拆了。即便在西安、在平遥,当年也是费了很大周折才保住城墙的。曾有一位外国专家对某地的旧城改造这样感慨:“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也不会有。”
问题的焦点正在这里。这些年,许多地方为了新建大家“都会有”的高楼大厦,而拆掉了别人“永远也不会有”的古村落、古街巷、古建筑,甚至是古文物。在一些城市的快速膨胀中,历史遗存和文化根脉正在以同样的速度衰减着、消失着。而城市的发展,则是越来越趋于商业化和同质化,在“拆旧城,建新城”成为一种风潮、一种时尚的背景下,拆掉“真文物”、建造“假古董”的现象屡有发生。特别是在政绩焦虑、利益冲动和追求形式的促使之下,许多地方的高楼林立,往往就是以割断文脉和弃置乡愁作为代价的。
人,一旦生在什么地方、长在什么地方,那地方的山水草木、人文地理、村闾小巷、乡俗民情,便会像盐渍刀斫一样深深地渗透在他的心窝里,镌刻在他的记忆中,使他一生一世都会与之结下浓得化不开的乡情,时时刻刻都在怀念着、向往着、追忆着,每每使心中充满温馨,使生活洋溢喜悦。这就是乡愁。然而,当乡愁赖以生发和寄托的古老村落、历史街巷、传统民居、自然山水等不复存在,人们的乡愁就会失去倚靠和源头,随之而来的,便是故土情怀的失落与泯灭。因为恋土情结是人们与生俱有的一种本能。
“乡音亘古今,乡愁暖人心;走遍天涯路,最是乡情深。”乡愁是一种故土情结,是一种人文情怀,是一种社会情缘,是一种精神情韵。而在长期的社会迁延与情感沉积中,乡愁更是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传统元素与精神基因,成为民族情感的依凭与精神家园的归附。当身处的诗人余光中从心中咏出:“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在那头”时,作为中华儿女,谁又能不感同身受,心潮骤起呢?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的这些内容,让很多人眼前一亮、心绪难平,它说出的正是人们对乡土气韵、桑梓情怀和历史记忆的依恋与渴望,为的就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把历史和人文作为不可或缺的必备要素而纳入其中,以确保人们能带着传统进入现代,而绝非是怀着暌隔历史与斩断乡愁的遗憾而入住水泥森林。
乡愁,就是家国情怀,就是文脉延亘,就是精神归属。记得住乡愁,即有心安处。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今日话题
敬业,是邮递员王顺友24年来的坚守;敬业,是航空发动机专家吴大观几十年如一日的热爱;敬业,是能源公司经理杨奎烈在病床上口述文章的奉献;敬业,是科学家屠呦呦190次失败背后的执着。
对此,你怎么看?如果要求你以此为背景写一篇作文,你会怎么写?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人民时评
敬业,是邮递员王顺友24年来的坚守;敬业,是航空发动机专家吴大观几十年如一日的热爱;敬业,是能源公司经理杨奎烈在病床上口述文章的奉献;敬业,是科学家屠呦呦190次失败背后的执着。敬业不分职业,劳动不分贵贱,每一个岗位都需要坚守与热爱,都需要奉献与执着。在职业选择多样化的现代,工作似乎成了唾手可得的东西,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忘记了敬业的可贵,裸辞、慢就业、啃老等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弘扬敬业精神,让每一个职场人认识到敬业的价值,才能发挥出每个岗位的价值,创造人生的价值。
敬业是一种态度。荀子有云:“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敬业是对工作兢兢业业的态度,是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是热爱工作胜于生命的态度。工作可能有失误,但敬业没有失败。每一个用最真诚的态度对待工作的人,都会从失败中分析原因,克服问题,重新出发,找到成功的道路。正是敬业的态度,廖俊波无愧党的教诲,将“省尾”政和县打造成了经济强县,创造了政和奇迹;正是敬业的态度,黄大年在回国后立刻投身工作,教师是他的事业,他就谆谆教导学生,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地质人才,科学家是他的事业,他就加班加点,带领团队科研攻关,研发出中国自己的深探专业设备。敬业是一种在其位,谋其职的态度。
敬业是一种精神。没有爬坡过坎、踏石留印的精神,敬业是无法坚持到底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面对工作时,不少人都会因为一时的新鲜而认真对待工作,然而,能始终如一坚持下来的却是非“精神”不可。黄大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打定主意为干旱缺水的草王坝凿出一条水渠,无奈技术和资金不到位,花了三十余年的时间才最终成功凿出“生命之渠”。反观如今不少地方,“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现象屡见不鲜,三十余年始终坚定自己对群众的诺言者却寥寥无几。可见,敬业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精神。
敬业是一种境界。当精神升华到至高,就成为了境界。境界本是佛家用语,如今用来比喻脱离普通精神世界的维度。2015年,一名消防战士从一位母亲手中接过孩子,向其承诺一定将孩子送出火场。坠落电梯井时,明明张开双手就可以自救的杨科璋,为了保护怀里的孩子,毅然从高楼落下,他用自己的生命为孩子铺出一条生路。这样的境界绝非普通人可以达到,然而归根结底,正如杨科璋留下的一句签名:无愧身上衣。正是敬业的境界,让杨科璋在自己的生命和对一位母亲的承诺之间做出了无悔的选择。敬业的境界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付出生命,当每一个职场人能从工作中获得乐趣、获得尊重,不以敬业为工作要求,而以敬业为人生价值,这就是敬业的“境界”。
敬业者,专心致志以其事者也。每一个脚踏实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的人,无论平凡与否,都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自己的价值,都能够像苔花一样,在没有人知道的地方默默坚守、盛开。
传承英烈精神,奋进复兴征程
今日话题
人间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民众缅怀先人、祭祀祖先的重要时节,但在这个“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纷纷春雨中,我们一定不要忘却了那些为民族、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烈们。
对此,你怎么看?如果要求你以此为背景写一篇作文,你会怎么写?
传承英烈精神,奋进复兴征程
钱良超
人间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民众缅怀先人、祭祀祖先的重要时节,但在这个“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纷纷春雨中,我们一定不要忘却了那些为民族、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烈们。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岁月长河,历史足迹不容磨灭;时代变迁,英雄精神熠熠发光。今天的中国,虽然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也已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越是在重要的时刻节点,我们越要坚持不忘历史、铭记英烈、赓续精神,如此才能在精神的传承发扬中不断汲取爱国的红色能量,凝聚复兴的强大力量,激发奋进的磅礴动力。
传承英烈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在我党风风雨雨的90多年历史中,无论是战火年代的董存瑞、黄继光,还是建设时期的焦裕禄、杨业功,或是新时代的姜开斌、王继才,前仆后继、奋勇献身的雄伟身影背后,彰显的是强大理想信念和坚定的政治信仰。新时代赋予我们新使命,面对着新问题、新矛盾、新风险,更加需要坚强的信念支撑。传承英烈们的伟大精神,就是激励我们自觉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继而在任何时候都做到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奋斗精神不懈怠。
传承英烈精神,践行责任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英烈们之所以伟大,为后世缅怀,是因为他们能明晰地辨识历史方向,主动肩负起人民、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担,国家危难时冲锋在前、挺身而出,生死抉择时逆行而上、以身报国,用生命和热血诠释了党人的责任担当。困难与机遇总是相伴而生,新时代的我们需要以先烈为指引,挺起担当的脊梁,做好负责的准备,多一点奉献精神,少一点吃亏思维;多些见困难就上,少些见问题就躲,努力成为新时代的担当者。
传承英烈精神,奋进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英烈们赴汤蹈火、舍生忘死,就是为了让中华民族能够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慎终追远,是为更好地前行。我们当以英烈们伟大理想为灯塔,高擎英烈精神之火炬,照亮伟大复兴之前程,在英烈精神鼓舞、鞭策和激励下再出发,勠力同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而顽强奋进、艰苦奋进、不懈奋进。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传承弘扬英烈精神,唯有继续接力他们的伟大梦想,坚定理想信念,践行责任担当,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变成现实,才能真正告慰长眠地下的英烈们。
“献血被多抽”尊重说“不”的权利才能赢得信任
今日话题
近日,有网帖称,湖南郴州市女大学生小倩献血因发现其属于罕见血型“熊猫血”,被采血工作人员强行多抽100毫升,引发网友关注。(4月3日《北京青年报》)虽然不久后官方辟谣,说明此不实消息,但网友们在评论处的分享的自己的真实经历仍然让不少准备献血的人停住了脚步。
对此,你怎么看?如果要求你以此为背景写一篇作文,你会怎么写?
“献血被多抽”尊重说“不”的权利才能赢得信任
杨朝清
近日,有网帖称,湖南郴州市女大学生小倩献血因发现其属于罕见血型“熊猫血”,被采血工作人员强行多抽100毫升,引发网友关注。(4月3日《北京青年报》)
鲁迅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无偿献血作为一种公益活动,不仅能够让那些亟需“补血”的病患得到帮助,还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善意与关爱。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病患而言,无偿献血犹如“雪中送炭”,有助于点亮他们的“希望之灯”,点亮并温暖他们的精神世界。
“献血被多抽”说到底,就是忽略和漠视了献血者的权利与尊严,自说自话的“不管你怎么样,反正我就要这样”,采血工作人员显然背离了从业规范和职业伦理,用一种剑走偏锋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血荒蔓延的背景下,面对稀缺而珍贵的“熊猫血”,采血工作人员希冀这位女大学生多捐献一点血液或许有着良善的初衷,却不能挥舞着大棒进行“道德绑架”——初衷良善、方法错乱,很可能会导致结果的不尽如人意;无偿献血固然契合公共的价值理性,却不能异化为“为了做好事,你必须要怎样”,对献血者说“不”的权利置若罔闻、无动于衷。
目标正义,却枉顾程序正义,用偏差、错乱的方式来剥夺献血者的权利、侵犯他们的体面与尊严,“献血被多抽”是不折不扣的失范行为。无偿献血作为一项公共事务,不仅需要畅通公众参与的渠道,也需要呵护公众参与的热情。生硬、冰冷的“献血被多抽”显然会切割社会信任,降低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的价值认同与参与热情。
社会学家认为,信任是为了简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如果人与人之间的每一次合作,都需要不断的打量和试探,社会如何维系,文明又如何延展?人们认同契约、遵守规则,就是为了让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变得有条不紊、可预期。公众参与无偿献血,就是出于对采血工作人员的信任,相信他们能够尊重自己的权利与尊严,相信他们能够将自己捐献的血液用到哪些真正需要的人身上去。
作为一种失信行为,“献血被多抽”切割了信任链条,会引发老百姓的信任危机与安全焦虑。毕竟,哪一个献血者,都不希望自己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被多抽血。在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下,“献血被多抽”有没有藏污纳垢的畸形利益链条,显然会引发人们的质疑与担忧。一旦被捐献的血液没有用于“雪中所谈”而是被用来牟利,自然会导致“信任荒”。
规则是文明的内化,被普遍遵循的规则犹如安全带一样,有助于保障社会大机器良性运行。不懂得尊重献血者说“不”的权利,破坏了献血自愿的规则,“献血被多抽”或许会因小失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