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绵阳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
6.(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壬子,张从恩、马全节、安审琦悉以行营兵数万陈于相州安阳水之南。皇甫遇①与濮州刺史慕容彦超将数千骑前觇②奖丹,至邺县,将渡漳水,遇契丹数万,遇等且战且却。至愉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遣矣乃止,布阵,自午至未,力战百余合,相杀伤甚众。皇甫遇马毙,因步战。其仆杜知敏以所乘马授之,遇乘马复战。久之,稍解,顾知敏已为契丹所擒。遇曰:“知敏义士,不可弃也。”与彦超跃马入契丹阵,取知敏而还。俄而契丹继出新兵来战。二将曰:“吾属势不可走,以死报国耳。”日且暮,安阳诸将怪觇兵不还,安审琦曰:“皇甫太师寂无声问,必为虏所困。”语未卒,有一骑白遇等为虏数万所围。审琦即引骑兵出,将救之,张从恩曰:“此言未足信。必若虏众猥至,尽吾军,恐未足以当之,公往何益?”审琦曰:“成败,天也。万一不济,当共受之。坐失皇甫太师,吾属何颜以见天子!”遂逾水而进。契丹望见尘起,即解去。遏等乃得还,与诸将俱归相州,军中皆服二将之勇。契丹亦引军退,其众自相惊曰:“晋军悉至矣。”时契丹主在邯郸,闻之,即时北遁,至鼓城。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皇甫遇:后晋名将,曾任太师;②觇:chān,侦察。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遇等且战且却 | 后退 |
| B.顾知敏已为契丹所擒 | 照顾 |
| C.必为虏所困 | 围困 |
| D.军中皆服二将之勇 | 佩服 |
A.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
B.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
C.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
D.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甫遇与慕容彦超率领骑兵侦察契丹行踪,在准备渡过漳水时遇到了数万契丹兵。
B.皇甫遇与慕容彦超摆开阵势与契丹作战,双方从午时打到未时,死伤都非常惨重。
C.张从恩认为安审琦的话不可全信,且契丹过于强大,因此不赞成出兵营救皇甫遇。
D.安审琦认为成败由天,但如果失去皇甫遇,将无颜面对皇帝,于是带领前去救援。
(4)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仆杜知敏以所乘马授之,遇乘马复战。
②时契丹主在邯郸,闻之,即时北遁,至鼓城。
四川省绵阳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机,字仲景,南阳人也。学医术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工于治疗,尤精医方,遂大有时誉。汉灵帝时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少时与同郡何颙客游洛阳,颙探知其学,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医也!”
尝见侍中王仲宣,仲景曰:“君年至四十当有疾,须眉脱落,脱落后半年必死,宜豫服五石汤,庶几可免。”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仲景曰:“观君气色,非饮药之诊,何轻命欺人如此邪?”仲宣益深恶之。后二十年果有疾,须眉皆脱落。越一百八十七日卒。时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加也。
著《伤寒卒病论》【注】十卷行于世。盖推本《素问·热论》之旨,兼演伊尹《汤液》而为之。探赜钩玄,功伴造化,华佗读而善之曰:“此真活人书也!”仲景又著《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寔为“千古医方之祖”。自汉魏以迄于今,海内学者,家肆户习,诵读不暇,如士子之于六经。论者推为医中亚圣,而范晔《后汉书》乃不为仲景立传,是故君子有遗憾焉。
(节选自 明·李濂《医史》,有删节)
【注】《伤寒卒病论》:即《伤寒杂病论》。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 起:治愈
B. 宜豫服五石汤 豫:事先
C. 时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加也 加:超越
D. 家肆户习,诵读不暇 习:练习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
B. 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
C. 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
D. 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仲景曾经跟随同郡张伯祖学习医术,何颙认为张仲景青出于蓝,堪称一代神医。
B. 《金匮玉函要略方》研究了伤寒与杂病,记载了相关医方,被尊为“千古医方之祖”。
C. 从汉魏起,张仲景的医学著作就得到民间的极大推崇,被提高到了与六经相等的地位。
D. 张仲景在医学理论上成就很大,有“医中亚圣”之称,《后汉书》却无传,令人遗憾。
9. 把第Ⅰ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工于治疗,尤精医方,遂大有时誉。
(2)盖推本《素问·热论》之旨,兼演伊尹《汤液》而为之。
四川省绵阳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
6.(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阳峤,河南洛阳人,其先自北平徙焉,北齐右仆射休之玄孙也。
仪凤中应八科举,授将陵尉,累迁詹事司直。长安中,桓彦范为左御史中丞,袁恕己为右御史中丞,争荐峤,请引为御史。内史杨再思素与峤善,知峤不乐搏击【注】之任,谓彦范等曰:“闻其不情愿,如何?”彦范曰:“为官择人,岂待情愿。唯不情愿者,尤须与之。所以长难进之风,抑躁求之路。”再思然其言,擢为右台侍御史。景龙末,累转国子司业。峤恭谨好学,有儒者之风。又勤于政理,循循善诱。及在学司,时人以为称职。奏修先圣庙及讲堂,因建碑前庭,以纪崇儒之事。
睿宗即位,拜尚书右丞。又历魏州刺史,充衮州都督、荆州长史,为本道按察使,所在以清白闻。魏州人诣阙,请峤重临其郡,又除魏州刺史。入为国子祭酒,累封北平伯,荐尹知章、范行恭、赵玄默等为学官,皆称名儒。
峤素友悌,抚孤侄如己子。常谓人曰:“吾虽位登方伯,而心不异于曩时一尉耳。”识者甚称叹之。寻以年老致仕,卒于家,谥曰敬。
(选自《旧唐书•卷一八五》,有删改)
【注】搏击:。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引为御史:举荐
B.内史杨再思素与峤善:友好
C.所在以清白闻:听说
D.抚孤侄如己子:抚养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所以长难进之风 | 辍耕之垄上 |
| B.又勤于政理 | 皆以美于徐公 |
| C.以纪崇儒之事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 D.而心不异于曩时一尉耳 | 濯清涟而不妖 |
①为官择人,岂待情愿,唯不情愿者,尤须与之。
②魏州人诣阙,请峤重临其郡,又除魏州刺史。
(4)阳峤在为官方面有哪些优秀品质?请根据文言文材料,概括作答。
文言文阅读
四川省绵阳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
6.(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壬子,张从恩、马全节、安审琦悉以行营兵数万陈于相州安阳水之南。皇甫遇①与濮州刺史慕容彦超将数千骑前觇②奖丹,至邺县,将渡漳水,遇契丹数万,遇等且战且却。至愉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遣矣乃止,布阵,自午至未,力战百余合,相杀伤甚众。皇甫遇马毙,因步战。其仆杜知敏以所乘马授之,遇乘马复战。久之,稍解,顾知敏已为契丹所擒。遇曰:“知敏义士,不可弃也。”与彦超跃马入契丹阵,取知敏而还。俄而契丹继出新兵来战。二将曰:“吾属势不可走,以死报国耳。”日且暮,安阳诸将怪觇兵不还,安审琦曰:“皇甫太师寂无声问,必为虏所困。”语未卒,有一骑白遇等为虏数万所围。审琦即引骑兵出,将救之,张从恩曰:“此言未足信。必若虏众猥至,尽吾军,恐未足以当之,公往何益?”审琦曰:“成败,天也。万一不济,当共受之。坐失皇甫太师,吾属何颜以见天子!”遂逾水而进。契丹望见尘起,即解去。遏等乃得还,与诸将俱归相州,军中皆服二将之勇。契丹亦引军退,其众自相惊曰:“晋军悉至矣。”时契丹主在邯郸,闻之,即时北遁,至鼓城。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皇甫遇:后晋名将,曾任太师;②觇:chān,侦察。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遇等且战且却 | 后退 |
| B.顾知敏已为契丹所擒 | 照顾 |
| C.必为虏所困 | 围困 |
| D.军中皆服二将之勇 | 佩服 |
A.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
B.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
C.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
D.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甫遇与慕容彦超率领骑兵侦察契丹行踪,在准备渡过漳水时遇到了数万契丹兵。
B.皇甫遇与慕容彦超摆开阵势与契丹作战,双方从午时打到未时,死伤都非常惨重。
C.张从恩认为安审琦的话不可全信,且契丹过于强大,因此不赞成出兵营救皇甫遇。
D.安审琦认为成败由天,但如果失去皇甫遇,将无颜面对皇帝,于是带领前去救援。
(4)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仆杜知敏以所乘马授之,遇乘马复战。
②时契丹主在邯郸,闻之,即时北遁,至鼓城。
6.【分析】译文:
壬子(十五日),张从恩、马全节、安审琦将全部行营兵数万列阵在相州安阳水之南。皇甫遇与濮州刺史慕容彦超率领数千骑兵往前方窥测契丹情况,到了邺县,将要渡过漳水,遇上数万契丹兵,皇甫遇等边战边退;到了榆林店后,契丹大队人马来到,皇甫遇与慕容彦超二将谋议说:“我们现在退走,将会死尽无遗了!”便停止退却,布设军阵,从午时到未时,力战百余回合,相互杀伤很多人。皇甫遇的马战死,便舍马进行步战;他的仆人杜知敏把自己骑的马给了他,皇甫遇乘上马再次进行战斗。很长时间之后,危困稍见缓解;寻找杜知敏,已经被契丹擒去,皇甫遇说:“杜知敏是个义士,不能丢弃他。”便与慕容彦超跃马杀入契丹军阵,夺取了杜知敏才回来。不一会儿,契丹又派出新兵来战,二位将领说:“我们这些人已经不能退走,只能以死报国了。”太阳将要落山,拒守在安阳的诸将奇怪前去探测的兵马不见回来,安审琦说:“皇甫太师一点消息也听不到,必定是被北虏所围困。”话还未说完,有一人骑马来报,说皇甫遇等人被北兵数万人包围;安审琦立即引领骑兵出来,将要去救援,张从恩说:“此话未必可信,假如虏兵真的蜂拥而至,即使把我军全部派出,恐怕也不足以迎战,您去了能有什么用?”安审琦说:“成功或者失败,是天意,万一不管事,理当共同承受其后果。假如胡虏不继续向南来侵犯,而把皇甫太师白白丢失了,我们这些人有何面目去见天子!”于是渡过安阳水而向北进军。契丹兵看到烟尘扬起,便马上解围而逃跑。皇甫遇等才得以回来,与诸将一起返归相州,军中都叹服皇甫遇与慕容彦超二将的勇烈。慕容彦超本是吐谷浑人,与刘知远是同一民族。契丹也引兵退归,其兵众自相惊恐地说:“晋军全部过来了!”当时契丹主正在邯郸,听说后,立即向北遁走,不敢过夜,一直到了鼓城。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ACD.正确。
B.有误。顾,回头看。
故选:B。
(2)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到了榆林店后,契丹大队人马来到,皇甫遇与慕容彦超二将谋议说:“我们现在退走,将会死尽无遗了!”故可断为: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
故选:A。
(3)本题考查内容的概述。
ABD.正确。
C.有误,张从恩认为“有一骑”的话不可全信。
故选:C。
(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以,把;复,又,再。战。句意:他的仆人杜知敏把自己骑的马给了他,皇甫遇乘上马再次进行战斗。
②重点词:北,向北;遁,逃跑。句意:当时契丹主正在邯郸,听说后,立即向北遁走,不敢过夜,一直到了鼓城。
答案:
(1)B
(2)A
(3)C
(4)①他的仆人杜知敏把自己骑的马给了他,皇甫遇乘上马再次进行战斗。
②当时契丹主正在邯郸,听说后,立即向北遁走,不敢过夜,一直到了鼓城。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四川省绵阳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机,字仲景,南阳人也。学医术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工于治疗,尤精医方,遂大有时誉。汉灵帝时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少时与同郡何颙客游洛阳,颙探知其学,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医也!”
尝见侍中王仲宣,仲景曰:“君年至四十当有疾,须眉脱落,脱落后半年必死,宜豫服五石汤,庶几可免。”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仲景曰:“观君气色,非饮药之诊,何轻命欺人如此邪?”仲宣益深恶之。后二十年果有疾,须眉皆脱落。越一百八十七日卒。时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加也。
著《伤寒卒病论》【注】十卷行于世。盖推本《素问·热论》之旨,兼演伊尹《汤液》而为之。探赜钩玄,功伴造化,华佗读而善之曰:“此真活人书也!”仲景又著《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寔为“千古医方之祖”。自汉魏以迄于今,海内学者,家肆户习,诵读不暇,如士子之于六经。论者推为医中亚圣,而范晔《后汉书》乃不为仲景立传,是故君子有遗憾焉。
(节选自 明·李濂《医史》,有删节)
【注】《伤寒卒病论》:即《伤寒杂病论》。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 起:治愈
B. 宜豫服五石汤 豫:事先
C. 时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加也 加:超越
D. 家肆户习,诵读不暇 习:练习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
B. 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
C. 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
D. 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仲景曾经跟随同郡张伯祖学习医术,何颙认为张仲景青出于蓝,堪称一代神医。
B. 《金匮玉函要略方》研究了伤寒与杂病,记载了相关医方,被尊为“千古医方之祖”。
C. 从汉魏起,张仲景的医学著作就得到民间的极大推崇,被提高到了与六经相等的地位。
D. 张仲景在医学理论上成就很大,有“医中亚圣”之称,《后汉书》却无传,令人遗憾。
【答案】6. D 7. B 8. C
【解析】
【6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字词的理解。
D.有误,本句意为:家家户户都在学习,时时刻刻在记诵朗读。习:学习。
故选D。
【7题详解】
考查文言断句。
此句句意为:张仲景当时二十多岁,(王仲宣)听了他的话很是讨厌,虽然接受了药方却不引用。过了几天,又见到张仲景,于是谎称说:“五石汤已经喝了。”“仲宣时年二十余”是时间状语,第一处在“余”后断开;“闻其言恶之”表述了王仲宣听了张仲景的话后的态度,第二处在“之”后断开;“虽受方而不饮”该句表述了因为讨厌张仲景,所以没有引用他开的药方,因此第三处在“饮”后断开;“居数日”是时间状语,所以第四处在“日”后断开;“复见仲景乃佯曰”中“曰”是“说”的意思,后跟说话的内容,所以第五处在“曰”后断开;“五石汤已饮之矣”是王仲宣说话的内容,所以第六处在“矣”后断开。故正确的断句为: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
故选B。
【8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C.“被提高到了与六经相等的地位”有误,“自汉魏以迄于今,海内学者,家肆户习,诵读不暇,如士子之于六经”意思是从汉魏以来,一直到现在,全国学医的人,家家户户都在学习,时时刻刻在记诵朗读,好像读书人在诵读六经。据此可知,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与六经相比,只是说得到民间的极大推崇,不是说提高到了与六经相等的地位;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张机,字仲景,南阳人。跟同郡的张伯祖学习医术,得到了他的全部真传。(张仲景)善于治疗疾病,特别精通医方,于是在当时获得了很大的名声。汉灵帝时选拔为孝廉,做官做到长沙太守。年轻的时时候与同乡何颗一起到洛阳游玩,何颢经探听知道了他在医学方面的才学,对人说:“仲景的医术要比张伯祖精通,治愈疾病的灵验,即使鬼神也不知道是怎样,真是一代神医阿!”
曾经有一次拜见侍中王仲宣,张仲景说:“您到了四十岁会患有疾病,胡须眉毛会脱落,脱落后半年一定会死,应当事先服用五石汤,或许可以避免。”张仲景当时二十多岁,(王仲宣)听了他的话很是讨厌,虽然接受了药方却不引用。过了几天,又见到张仲景,于是谎称说:“五石汤已经喝了。”张仲景说:“观看你的气色,不是饮用药的样子,怎么这样轻视自己的生命呢?”仲宣更加讨厌他。二十年后果然有了疾病,胡须眉毛都脱落了。过了一百八十七日人死了。当时的人认为扁鹊、仓公都不能超越他。
著有《伤寒卒病论》十卷流行在世间。(这本书是张仲景)推究《素问.热论》的主要思想,并发挥伊尹《汤液》的(相关主张)而写成的。探索幽隐,求取深意,成就与天工之巧相辅相成,华佗读了后称赞这本书说:“这真是救活人的书阿!”张仲景又著有《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论述伤寒,中卷论述杂病,下卷记载他的药方治疗女病人,这是“千古医方之祖”。从汉魏以来,一直到现在,全国学医的人,家家户户都在学习,时时刻刻在记诵朗读,好像读书人在诵读六经。做评论的人推崇(张仲景)是医学界的亚圣,然而范晔《后汉书》竟然没有给张仲景立传,所以有德行的人感到遗憾。
9. 把第Ⅰ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工于治疗,尤精医方,遂大有时誉。
(2)盖推本《素问·热论》之旨,兼演伊尹《汤液》而为之。
【答案】(1)(张仲景)善于治疗疾病,特别精通医方,于是在当时获得了很大的名声。(2)(这本书是张仲景)推究《素问·热论》的主要思想,并发挥伊尹《汤液》的(相关主张)而写成的。
【解析】
【详解】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重点词语:
(1)工于,善于;尤,尤其;精,精通;遂,于是;时,当时;誉,名声。
(2)推,推究;旨,主要思想;兼,同时;演,发挥;为,写成。
四川省绵阳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
6.(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阳峤,河南洛阳人,其先自北平徙焉,北齐右仆射休之玄孙也。
仪凤中应八科举,授将陵尉,累迁詹事司直。长安中,桓彦范为左御史中丞,袁恕己为右御史中丞,争荐峤,请引为御史。内史杨再思素与峤善,知峤不乐搏击【注】之任,谓彦范等曰:“闻其不情愿,如何?”彦范曰:“为官择人,岂待情愿。唯不情愿者,尤须与之。所以长难进之风,抑躁求之路。”再思然其言,擢为右台侍御史。景龙末,累转国子司业。峤恭谨好学,有儒者之风。又勤于政理,循循善诱。及在学司,时人以为称职。奏修先圣庙及讲堂,因建碑前庭,以纪崇儒之事。
睿宗即位,拜尚书右丞。又历魏州刺史,充衮州都督、荆州长史,为本道按察使,所在以清白闻。魏州人诣阙,请峤重临其郡,又除魏州刺史。入为国子祭酒,累封北平伯,荐尹知章、范行恭、赵玄默等为学官,皆称名儒。
峤素友悌,抚孤侄如己子。常谓人曰:“吾虽位登方伯,而心不异于曩时一尉耳。”识者甚称叹之。寻以年老致仕,卒于家,谥曰敬。
(选自《旧唐书•卷一八五》,有删改)
【注】搏击:。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引为御史:举荐
B.内史杨再思素与峤善:友好
C.所在以清白闻:听说
D.抚孤侄如己子:抚养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所以长难进之风 | 辍耕之垄上 |
| B.又勤于政理 | 皆以美于徐公 |
| C.以纪崇儒之事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 D.而心不异于曩时一尉耳 | 濯清涟而不妖 |
①为官择人,岂待情愿,唯不情愿者,尤须与之。
②魏州人诣阙,请峤重临其郡,又除魏州刺史。
(4)阳峤在为官方面有哪些优秀品质?请根据文言文材料,概括作答。
【分析】参考译文:
阳峤,河南洛阳人,祖上从北平迁居到此,他是北齐右仆射阳休之的玄孙。
仪凤年间,他参加八科考试中进士,授将陵县尉。后来,他任詹事司直。长安年间,桓彦范任左御史中丞,袁恕己任右御史中丞,争相引荐阳峤,请求任用他为御史。内史杨再思一向与阳峤友好,知道阳峤不乐意担任捕捉惩罚人的职务,对桓彦范等人说:“听说阳峤不愿意担任这个职务,怎么办?”彦范说:“任官选人,难道要等他情愿吗?唯独不情愿的,尤其要让他做官,以便扶持难以进用的人,而阻遏急于求进的人。”杨再思同意了他的看法,阳峤擢升为右台侍御史。景龙末年,他转任国子司业。阳峤恭谨好学,有儒者的风度。他勤于为政之道,循循善诱。他在学司时,当时的人都认为他的才能可以胜任其职。他奏请修建了先圣庙及讲堂,随后在前庭立一石碑,记载崇儒的事。
睿宗即位,授他尚书右丞。他历任魏州刺史,充任兖州都督、荆州长史、本道按察使,所到之处以清廉闻名。魏州人到皇帝殿庭上,请求阳峤再到他们州郡任职,遂授他魏州刺史。后来,他入朝任国子祭酒,封北平伯。他举荐尹知章、范行恭、赵玄默等人为学官,这些人都堪称名儒。
阳峤一向友爱兄弟,抚养年幼丧父的侄子就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他常对人说:“我虽然登上了地方长官的地位,而心与从前当尉官时没有什么不同。”了解他的人称赞他。不久,他因年老而辞官,在家中去世,谥号为敬。
【解答】(1)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翻译。
ABD.正确;
C.有误,闻:闻名。
故选:C。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不同,的/去;
B.不同,在/比;
C.不同,来/因为;
D.相同,表转折。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择,选拔;岂,难道。句意为:为官府选拔人才,难道还要等(他)心甘情愿!(正是)因为不情愿,(才)特别有必要授予他(此职)。
②中重点词语有:诣,前文;请,请求。句意为:魏州人前往京城,请求阳峤重新回到他们的州郡(任职),(他)又被任命为魏州剌史。
(4)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分析。结合“峤恭谨好学,有儒者之风。又勤于政理,循循善诱。及在学司,时人以为称职。奏修先圣庙及讲堂,因建碑前庭,以纪崇儒之事”可以概括出阳峤勤勉称职,清正廉洁;结合“入为国子祭酒,累封北平伯,荐尹知章、范行恭、赵玄默等为学官,皆称名儒”可以概括出阳峤善举贤才。
答案:
(1)C
(2)D
(3)①为官府选拔人才,难道还要等(他)心甘情愿!(正是)因为不情愿,(才)特别有必要授予他(此职)。
②魏州人前往京城,请求阳峤重新回到他们的州郡(任职),(他)又被任命为魏州剌史。
(4)①勤勉称职;②清正廉洁;③善举贤才。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