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行业是中药材生产、中药加工(含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和中药商业组成,是集农、工、商于一体,产、供、销相结合的产业。现代中药行业是将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应用到传统中药领域而形成的一种发展较活跃、进展较快的行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随着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回归大自然”的绿色热潮、人们对化学药品毒副作用的认识加深以及现代健康理念的逐步形成,国际医药市场对天然药物的重视程度正不断增加。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动植物药品的态度已明显转变,对中药的管制也开始出现了松动迹象。中成药正在以其天然、独特、平衡、调理、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显著特征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得到认可。
中药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其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多年来,中药都以其产量多、分布广、毒副作用小等优势占据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半壁江山。在当今中国的经济领域,中医药产业无疑是公认的“朝阳产业”。目前国内以中药材生产的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商业为纽带的中药流通体系已基本形成。
2. 中药行业发展情况
(1)行业现状
当前,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和欢迎,中医药国际贸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已达5170亿元,占医药产业规模的29.16%,与化学药、生物药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在世界经济复苏明显减速,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的局面下,中药对外贸易仍然保持较大增幅。2013年,我国医药进出口额为6.9亿美元,同比增长10.3%;出口511.8亿美元,同比增长6.8%。虽然中药商品占医药外贸比重较低,仅约占5%,但却是近年来进出口增速最快的。2013年我国中药进出口额为42.2亿美元,同比增长25.1%;其中出口31.4亿美元,同比增长25.5%;进口10.8亿美元,同比增长23.7%。不管是出口还是进口,中药都是医药外贸中增速唯一超过20%的产品,成为我国医药外贸的亮点之一。
(2)行业特征
中药行业属于医药行业,它具有医药行业的基本特征和自身的独特特征。
1.高技术性
中药产业是高科技产业。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现代科学和手段已经并将广泛的应用于中药行业。如在药物剂型方面,透皮控释制剂、新复方制剂、释药器具和制剂设备新工艺的专利文献大量涌现,新剂型大大提高了药效;在药物开发方面,化学制药仍占主导地位,但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药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将是90年代制药业的重点;在医疗器械方面,该行业作为跨学科的综合性高技术产业,与计算机科学、图象处理、精密仪器、放射科学和人体科学等密切相关。
2.区域性季节性
我国中药材分布的区域性特征受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影响,中药材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性。我国地域辽阔,在各地区均有适合当地自然环境而生长的中药材,目前中药材资源大致划分为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西南区、华南区、内蒙古区、西北区、青藏区以及海洋区等九个中药材区,而不同中药材区均有其独特的中药材资源种类。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各地区也以药材主产区为中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药材流通市场。目前,我国共有 17 个经国家批准的大型专业中药材流通市场。
我国中药材种植的季节性特征由于中药材的种植、养殖和收获具有一定的自然生长期,比如,取材于果实种子等部位的中药材多在夏、秋季成熟,取材于花叶等部位的中药材收获期多集中在特定药材的茎叶生长期和花期,等等,因此,中药饮片厂商部分原材料的采购也主要集中在中药材的收获期或特定时期,不同种类中药饮片的原材料采购存在一定的季节性特征。
3.行业周期性弱
从本质上讲,医药行业是与生命科学紧密相关的产业,因此,它不存在成熟期,是一个永远成长和发展的行业。在世界范围内,医药行业的发展速度一般高于其它行业,而且较少受经济危机影响,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从一个国家范围来看,由于医药产品具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据测算,医疗保健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为137%,即收入每提高100元,医疗消费水平要增长137元),因此,国家经济良好时,个人收入增长将拉动个人药品需求增加;但在相反情况下,由于药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因此药品需求并不会有大幅度减少,这在国家经济不景气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国际经验表明,由于医药行业受宏观基本面的影响较小,在国家经济处于不景气周期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一般要优于其他行业。
4.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
(1)高投入性
医药行业的高投入性在新药上要比普药表现得更为明显。一般,普药具有生产工序简单、投入低、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需求量大的特点。而新药的开发和生产则需要大量投入,而且生产工序复杂,研制期长。通常开发一种新药平均需要耗资25亿美元,有的高达10亿美元,从筛选到投入临床需要10年的时间。国外一些著名制药企业非常重视新药产品的开发,不惜花巨资研制新药,以提高产品的下场竞争力。他们的科技投入一般都能达到其产品销售总额的15%以上,瑞士罗氏公司则高达236%,医药器械公司的科技投入份额也在12%以上。
(2)高风险性
医药企业经营业绩悬殊,且易波动。由于药品特异性强,市场空间主要受其性能决定,技术含量高、性能好的药品往往有极广阔的市场和优厚的价格,开发出这类药品的企业能够取得高额利润,相反对于性能一般的药品即使价格下降也不会增加市场规模,一旦供应量增加就意味着企业效益的快速滑坡。由于一种药品的畅销周期一般只有3—5年,而许多医药企业依赖于一、两种产品,其风险可想而知,即使是国际上一些大公司;其业绩也经常发生大幅波动。
医药行业的高风险性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
A、一种新药一旦临床中或上市后发现其有严重的副作用或药效提升有限,将很快被市场取消或淘汰;由此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救的。
B、专利新药的垄断具有局限性和暂时性的特点。由于药品种类的广泛性,因此,一个企业无论如何尽其所能也只能垄断某个专利新药市场,但不可能垄断整个医药市场、甚至某一类药品市场。并且由于专利具有时效性,这种垄断是暂时的,一旦专利保护期限解冻,竞争优势将迅速下降。随着制药技术的不断升级,药品市场也不断更新换代、推陈出新,任何一种新药在市场上都随时存在救药效更佳、功能相似、价格相近的新药取代的风险。
(3)高收益性
医药行业的高投入、高技术含量的特点决定了其高附加值的特性。一种新药一旦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尽管前期投入巨大,但产生的收益也是巨额的。据统计,一个成功的新药年销售额可以多达10—40亿美元;世界排名前10位的医药企业利润率都在30%左右;专利产品在专利有效期内由于能垄断该产品市场,因此,在受益期内能获得巨额垄断利润。
5.进入壁垒高
由于医药商品与人类的健康和安全紧密相关,因此,世界各国无一例外地对药品的生产、管理、销售、进口等均采取严格的法律加以规范和管理。未经等级规范论证的药品和企业很难进入药品市场。同时,制药行业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技术资本密集型特征也加大了新企业进入的难度。在我国的医药产业中,也对市场进入作出了若干规定,对某些医药的生产和经营设立了特许制度,如毒性药品、品、精神药品、毒品前体、放射性药品、计划生育药品由国家统一定点、特许生产,并由国家特许定点依法经营;同时还规定,外资暂不能参与国内药品批发、零售业经营。
6.集中程度高
从世界范围来看,医药行业是集中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首先是医药企业管理极其严格,任何新药问世以前,必须经过长期、复杂的临床试验,被淘汰的可能性极大,因而新药的研制费用极高,国外研制一种新药一般要花费 2—10亿美元,这是一般企业无法承担的,只有少数制药巨头才有能力组织医药的研究和开发,并因此在同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和获取垄断利润。当前,葛兰素、默克、辉瑞等制药巨头在世界医药市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行业兼并势头很猛,目前排名世界前10位的公司占到市场总量的1/3以上。
(3)行业发展趋势
1.新医改为中药产业带来的机遇
新医改中明确指出,3年内,我国将投入8500亿元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五项医改重点工作,这些都表明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老百姓切身利益问题的决心,也反映出深化医改对当前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性。
新医改不仅体现了国家下大力气进行医疗改革的决心也为中药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医药行业是刚性需求行业,新医改方案中投入资金的力度加大,对农村及城市居民的补贴力度也会加大,这一方面可以改变现有医药市场的结构,另一方面也会刺激中药行业的需求,从而有效的促进中药行业的发展。具体来说,我国传统中药的销售规模将扩大,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进,未来我国医药市场将不断扩容、非盈利性与盈利性医疗机构将共存、中药产业的扶持力度将扩大、国家对中药产业的倾斜将加大,另外,创新也将继续成为中药行业发展的主题。
新医改开启了药品行业重组整合的大幕,医药行业的并购将更加频繁和活跃,这也会使中药行业迎来一次大的重组整合之路。我国中药企业规模小、分布散、效率低,在全球医药行业并购整合加快的大背景下,我国中药企业也产生很多并购整合的机会,同时这些并购本身也从另一个侧面预示了我国中药行业新的发展方向。随着并购重组一步步的展开,我国中药行业的版图也将更加清晰,一些重要的中药企业也将借此机会迅速完成区域市场布局,从而形成新的势力范围。
2.国家倾斜为中药产业带来的机遇
医药行业尤其是中医药行业受到我国产业的大力支持,及各部委陆续颁布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等支持中医药行业的发展。2015年发布了由工信部、中医药局等 12 部门联合制定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 年) 》 。
2010 年 10 月 9 日,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医药行业需要在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区域结构、出口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整,“鼓励优势企业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收购兼并和联合重组,促进品种、技术、渠道等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通过扶优扶强和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显著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医药企业数量明显减少,医药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占到全行业的销售收入的 5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对行业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
“十二五”时期,中医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六项重点任务之一。《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纲要(2013-2020 年)》等中药产业扶持接连出台,加强了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和机制建设,加大对中医药的投入,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随着医药卫生改革进一步深入,疗效确切和费用低廉的中医药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4年 5 月21日,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关于保障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从鼓励研发创制、加快申报审评、确保生产供应、强化质量监管、推动合理用药、完善体系建设、提升综合能力等环节,对保障儿童用药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是近十几年来我国关于儿童用药的第一个综合性指导文件。此外,该意见还进一步强调了确保药品质量和使用安全、规范处方行为、发挥中医药儿科传统特色优势、加强合理用药宣传和健康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工作要求。
2014年提议放开药品价格制定,此举将有利于中成药的生产,因为中成药原料中药材价格随市场供需关系变化,但中成药价格却不能及时调整,制约了中成药的生产,导致一些低价药在市场消失。2015年,将中药标准化建设纳入重点建设任务。
最近发布的各项中药产业支持都提出了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并扶持有条件的中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将中医药推向世界。它不但表明将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产业的投入,扶植中药产业的建设,还从根本上保护中药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整个中药产业水平的提升。随着新医改的持续推进,国家相继出台的这些对中药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也将对所有中药生产企业带来利好影响。受这些的影响,我国主要的中药生产企业将迎来一个快速的发展期,而有望进入基本药物目录里的中药企业也会从中受益,从而促使整个中药生产企业业绩的提升。
3.基本药物出台为中药产业带来的机遇
年新版药典经过五年的努力,预计将在下半年颁布生效。新版药典虽然会对中药的收录有所增加,但整体上进一步提升了对药品质量控制的要求,尤其是对中药品种安全性控制项目大幅提升,如中药材及饮片中二氧化硫残留量限 度标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黄曲霉毒素、农药残留等物质的限度检测。质量标准的提高也将增加中药材的种植、加工 及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药厂的采购标准也会随之提高,不符合药典标准的中药材销售将出现困难。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里面有一半品种是中成药和中医药,而进入基本药物目录里面的药品将来全部要在基层机构配备使用,大医院也要作为首选,基本药物目录里面的药品会得到广泛使用,而且在医保报销比例上明显高于其他的药品,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将来新医改里面中医、中药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
基本药物目录的发布,使我国医药产业的整体格局有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一些小的中药二线企业则有可能难逃消亡的厄运,对于我国传统中药老字号企业来说,其影响最多仅仅只是体现在价格会相应的降低,而并不会影响这些传统老字号企业的生存及发展。
4.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人均医疗保健消费增幅明显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4,565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7,917 元,分别比 2010年增长28.55%和33.76%,比2000年增长 291.16%和 251.34%。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持续增长,2012 年,国内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 1,0元,较 2007 年增长了 52.22%,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 439 元,较 2007年增长 151.43%。
5.慢性病发病人数的增加加大了对中成药产品的需求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现有确诊患者 2.6亿人,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费用贵、致残致死率高。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 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 70%。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 年)提出,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和“治未病”的特点。针对病程长、多脏器损害的慢性病,中成药具有简单、方便、疗效可靠,费用相对低廉,毒副作用小的特定,特别注重人体功能的整体调节,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有利于对病因复杂的慢性病综合治疗与康复。大力推广应用中医防治慢性病适宜技术和方法,对控制慢性病具有重要意义。中医治未病理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方面,强调重视保养身体,顾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以达到未生病前预防疾病的发生,患病后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的目的。加强以中医预防保健理论指导的药品和新型诊疗设备、用品的研制,拓展健康状态干预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维护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和防治能力的提高,中医药整体观理论思维以及“治未病”健康保健方法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将为中成药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带动农村医药市场启动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人口收入水平低,对医药产品的消费水平有限,低收入农民因患传染病、地方病等大病容易出现因病致贫、返贫问题。2002 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 2010 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截至 2012 年底,新农合覆盖面持续稳固扩大,全国有2,566 个县(区、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口数达8.05亿人,参合率为 98.3%。 2012年度新农合筹资总额达 2, 483.43亿元,人均筹资308.5元。
全国新农合基金支出 2,408 亿元;补偿支出受益 17.45 亿人次。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三级卫生预防网的加强、农民收入的提高等因素,为医药市场创造了巨大发展空间,农村药品消费需求开始成为医药市场主要的增长点。据统计,在农村市场中,对中药产品的需求增长超过了对化学药产品的需求增长。2012年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528元,同比增长 20.40%,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 10.40%增长率。由此可见,农村这个巨大的市场已经开始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今后将会逐步扩大在全国医药消费市场的份额。
7.各方资金加快向中药行业倾斜,“中药现代化”前景光明
中药现代化就是以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为基础,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 究、开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中药。通过中药现代化,可以实现“科学”使用中药,有利于更多的医疗机构和患者认识和接 受中药。另外,现代中药还可在国际主流市场申请新药认证、打入主流市场。
在新医改和《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双重影响下,未来我国传统的中药将向现代化转变,中药新药的研发技术也将越来越先进,各方面的资金将向中药产业倾斜,中药生产企业也将更加注重品牌的发展,前景看好。
8.非处方药品管理推动中药市场发展。
自药品分类管理实施以来,中国非处方药市场发展迅猛。中国OTC市场自2000年推行处方药和 非处方药分类管理以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增速高于全球市场,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2011年,中国OTC市场规模达到1,750亿元,10年间增长近6倍,并且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OTC市场,并且在未来 几年还会继续高速增长。而在中国OTC市场的药品中,中成药销售比例占绝对优势,该市场的发展对中药行业的发展十分有利。
9.产业发展将愈加规范化
随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中药产业的规范化程度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行业内多、小、散、乱的局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广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应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和生物技术,提高中药材质量和产量;加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开展野生药材变家种、家养和代用品方面的研究;规范道地中药材的种植和经营,实现产业化;鼓励和支持中药提取物的标准化、商品化生产。 可以预见,今后中药产业的发展将愈加规范化,包括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炮制、中药商业等各个环节。
10.企业更注重品牌的发展
国家发布《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大对行业驰名商标保护力度,扶持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如今,我国已有一批企业的商标被誉为“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未来更多的中药企业将更加注重自身品牌的发展,重视我国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相应的知识产权保律体系,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维护我国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