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文韬武略——许 将
一、挖空训练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考取,考中)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第一。神宗召对(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除(授予官职)集贤校理、同知(宋以来“知某官”、“知某事”之官的佐官称同知。管理,掌管)礼院,编修(编写,编订)中书条例(泛指分条订立的章程、规则)。初,选(选拔)人调拟(初步定下来),先南曹(尚书省吏部、兵部下属机构),次考功(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政绩),综核(聚总而考核)无法(法度),吏得缘文(缘,顺着,沿着;从字面意义附会曲解)为奸(做狡诈、的事),选者又不得诉(省略“于”,对)长吏,(许)将奏罢南曹,辟(开辟,设置)公舍以待来诉者(……的人),士无留难(无理阻挠难)。
契丹以(率领)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1.国与国之间的遣使访问2.古代诸侯每年派使者朝见天子)之使不敢行,以(把,省略“之”,它,出使的任务)命将。(许)将入对(臣下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曰: “臣备位(居官的自谦之词,谓愧居其位不过聊以充数)侍从,朝廷大议(朝廷的重大决策)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有用来……的办法)折(使屈服,使折服)之,则伤国体(1.国家或朝廷的体统、体面2.大臣辅佐国君,犹人之有股肱,故称之为国体)。”遂命(许)将诣(到)枢密院阅(查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房梁)聚观,曰: “看南朝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及肄 [yì](学习,练习)射,(许)将先破的 [dì](射中靶子)。契丹使萧禧馆客(接待宾客),禧果(果然)以代州为(把……当做)问,(许)将随问随答。禧又曰: “界渠(边界)未定,顾(只是,不过)和好体重(关系重大),吾且(将)往(去,到)大国(古指大诸侯国,这里指契丹)分画(亦作"分划",区分;划分)矣。”将曰: “此事,申饬(饬令,指示)边臣(驻守边疆的大臣、)岂不可,何以(宾语前置,以何,为什么)使(出使)为(句末语气词,呢)?”禧惭不能对(回答)。(许将)归报(复命),神宗善(认为……好)之。
明年(第二年),知(管理)秦州,又改郓 [yùn]州。上元(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张灯,吏籍(登记)为盗者系狱(关进监狱),(许)将曰: “是(这)绝其自新之路也(判断句,是)悉(全,都)纵遣(释放遣发)之,自是从此民无一人犯法,三圄 [yǔ](多个监狱)皆空。父老叹曰: “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才)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男子的美称,多指年轻人)喜聚(省略 “于”,在)肆(店铺,酒馆)以谤(议论,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官政,(许)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 “治兵(1、古指在秋季进行的练兵仪式,后泛指练兵或治军,指挥; 2、出兵作战)有制,名虽不同,从(通“纵”)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尤(通“犹”,好像)一人。”及(等到)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许)将立具(详细)上(上报)之;明日,访(询问)枢臣(宰辅重臣),不能对(回答)也。 绍圣(宋哲宗赵煦的第二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四年)初,入(入朝)为(担任)吏部尚书,章惇 [dūn]为相(担任\做丞相),与蔡卞同(一起,共同)肆(肆意)罗织(网罗罪名),贬谪元祐诸(众位,多位)臣,奏(上奏)发(打开)司马光墓。哲宗以(省略“之”,它,用这件事)问(许)将,对曰: “发(打开)人之墓,非盛德(品德高尚)事。”知(管理)颖昌府,移(移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 [shuò](多次)告老(封建时代臣子或因年老辞去职务,后泛指年老退休),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宋徽宗赵佶的年号)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一种高级官位隋唐至元文散官的最阶),谥曰文定。
三、梳理文化常识:
1、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2、集贤校理:官名。唐开元中置集贤殿书院,置学士、直学士等官,后又增修撰、校理等官。宋亦沿置,绍圣时(1094-1097),改为秘书校理。
4、礼院:官署名。 唐代太常寺之别称。
5、编修中书条例司:官署名。北宋熙宁二年(1069)置,掌清理中书政务,以为变法之准备,设看详、同看详及编修官
6、状 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7、上元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8、王 沂 公: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北宋时期名相,封沂国公。这里是称官爵。
9、近侍:指亲近帝王的侍从之人,他们的地位不高,但有时候对皇帝的影响却很大。
10、南曹:唐代吏部的属官。由员外郎一人充任,负责审核官吏的档案和政绩,并向上级呈报,以为升迁的依据。
11、侍从:指的是宋代称大学士至待制为侍从官。
12、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因
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我国古代辞官说法
⑴.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辞职归家。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
⑵.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⑶.致事:表示辞官退休,致其所掌之事于君而告老。
⑷.致政: 表示辞官退休,还君事。
⑸.乞身: 封建时代作官则以身许国,因此退职需乞身以还。故以"乞身"表示退休。它与"乞骸骨"一样,皆为 "请求退休"的意思。
⑺.解印: 印是为官之依据,解印就是退休回家。
⑺.解佩: 佩,古代文官朝服上的饰物。解佩,犹 言脱去朝服,表示辞官。
⑻.解冠: 脱去官帽,表示辞官。
⑼.解组: 组,印绶。解下印绶,表示辞官。
⑽.解绶: 解去印绶,表示辞官。萧统《陶渊明传》: "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束带见召之,渊明叹日: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缓去职 。”
⑾.解龟: 古代印章的纽一般为龟形,因以龟表示印。解去龟印,即解去官印。
⑿.初衣: 作官以前所穿的衣服。古人作官有官服,辞官则需脱去官服,穿上初衣。因以初衣表示辞官退职。或者称 返初服。
⒀.投冠: 古代作官必戴冠,投冠表示辞去官职。或者挂冠,挂冠而去,表示辞官。
⒁.挂绶: 挂绥带而去,表示辞官。
⒂.释绂: 绂,古代系(ji)印章的丝绳。犹言弃印。
⒃.释冕: 冕,古代官吏所戴的礼帽。
⒄.请急:急,古代休假名,取急、请急,都指请假。
⒅.告归:古代官吏请假回家。
⒆.移疾:旧时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
13、开府仪同三司:开府,指以自己的名义自置幕府与幕僚部属的行为。得授仪同三司加号者可以得到与三公一样之待遇。开府仪同三司一般是魏晋至元朝时,朝廷对有功大臣功劳的重赐。
元祐:宋哲宗赵煦的第一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九年;由于元祐年间是由反对新政的旧党当政,因此后来的党争中, “元祐”一词又被用来指称旧党及其成员。
重点实词
1、辟:
①开,与"闭"相对。例如:"语毕而宫门辟"。--唐 李朝威《柳毅传》
②.开垦,开辟。例如:"前辟四窗"。《项脊轩志》
③帝王召见并授与官职: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2、顾
1本义:回头看。例: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史记·项羽本纪》
②视;看。《行路难》 :“拔剑四顾心茫然。”
③看望;拜访。《出师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④照顾,关怀。例: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⑤眷念,顾及。例:屈平既嫉之,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⑥顾虑;考虑。例: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⑦副词,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例: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史记·魏公子列传》:《荆轲刺秦王》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廉颇蔺相如列传》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不敢加兵于赵者。”
⑧副词,反而,却 。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籍
①本义:祖居地登记册。
②:户口簿。
③引申义:书册)
④动词:登记。例:“籍吏民,封府库。”
⑤动词:抄没。“籍没其家”
具:
①本义:准备饭食或酒席。泛指准备,备办。
②用具;器械:修守战之具
③才干: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文选·李陵·答苏武书》
④完备;详尽。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无从俱死也"--《史记·项羽本纪》
四、真题演练
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1.D【解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初”表时间,单独断开,“选者”作后句的主语,在前面断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2、C【解析】C项“他们不仅职位很高”错误,近侍:左右侍从的人,多指在君主身边侍从的臣子。他们的官职未必是高的,并且对皇帝的影响也不一定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聘史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3.A【解析】A项“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只是说许将回来向朝廷报告此事,皇帝认为他做得很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4.(1)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
(2)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坟墓。
【解析】文言文翻译应当注意抓住其中的得分点,注意重点词语“申饬”“岂”“对”“为”“同肆”“罗织”“发”和句式“何以……为”的翻译。
【参考译文】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县人。考中进士第一。神宗召他进宫对答,任命他为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查没有法度,官吏因此得以改动做坏事,选人又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的,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无理阻止、故意难的。契丹以二十万的兵力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割让)代州的土地,本该今年朝见天子的使者不敢去,就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在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定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人谈到代州的事情,没有话来驳斥他们,就会有失国家大体。”于是命令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住的人骑在房梁上一起观看,说道:“看看宋朝的状元。”等到练习射箭时,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回来报告,神宗称赞他,第二年,担任秦州知州,又改任郓州知州。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都把他们释放了,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很多监狱都空了。父老感叹道:“自王沂公之后五十六年,才又看到监狱空了。”郓州的俗人士子喜欢聚集在一起恣意评论官府政事,许将虽然没有禁止,但这种习气自然平息了。征召担任兵部侍郎。上奏章说:“治理要有规章,名称虽然不同,或纵或横,或方或圆,让万众像一人一样。”等到对夏用兵时,神宗派侍从向他询问兵马的数量,许将立即详细奏报;第二天,询问枢密大臣,却回答不上来。绍圣初年,入朝任吏部尚书。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坟墓。哲宗拿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坟墓,不是高尚品德的人所做的事。”任颍昌府知府,又调任到大名府,在大名府六年,多次以年老请求辞官,被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年,去世,年七十五岁。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文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