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在转变。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就要学会自主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应当指导学生数学阅读。因此,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就非常重要。
作为刚刚开始数学学习的小学生,数学教材是他们接触最多的数学读物。培养小学生阅读数学教材,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依赖性,增强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终身教育的要求。那么,数学教师怎样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呢?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有什么有效的具体操作方法吗?经课题组老师的尝试实践,在数学阅读指导中引入了“批注式阅读”。
“批注式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惑以符号和文字的方式,在文中及空白处进行标记和书写,用来帮助理解和深入思考的一种读书方式。批注式阅读常见于语文教学。数学教师偶尔也会让学生在课本上勾画重点概念,分析关键量,写出等量关系式等等。可是,指导并不系统,也没有坚持长期落实。所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背了概念不懂意思、不会运用;解决问题时读不懂题意、找不到突破点;总结知识时只知道单个的知识点、不知道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没有结构化。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把“批注式阅读”系统落实运用于数学阅读教学中就是解决之道。
一、数学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分段开展批注式数学阅读指导
以往的数学教学一般重视教师讲解,学生闭书听课 。特别是小学一年级,教师觉得学生识字少看不懂书,不会批注,听老师讲就可以了。这样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基本不阅读数学教材,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少,感悟少,思考少。
其实,在第一学段(1~3年级), 教材创设了许多贴近学生的生活、游戏情景,以情景图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引导学生阅读情景图,全面掌握信息,合理加工信息。阅读中重视学生对数与符号意义以及对数的感受,体会数字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通过探索丰富的问题情景发展运算的含义,培养数感。针对这个学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补白法,顺着教材上知识的思路,依照题面表达,抓住文本中“空白处”补填空白,或者抓住线段图展开联想,进行补写条件、改写条件,改变问题等,达到完整阅读教材、理解知识,学会用数学语言完整表达、让学生整体把握数学知识的目的。
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100以内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书上提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课本,理解算法,填写留白,进行简单的符号批注。二年级开始学习在符号批注的基础上,做简单的文字批注,即在自读课本时有所感处简单写一两个词语或短句,在交流时说具体说完整。三年级以文字批注为主,符号批注为辅,逐步由内容理解到表达方法,对数学公式、概念、易错题进行理解、归纳、对比和反思。
第二学段( 4~6年级)教材增加了许多动手操作、实验、统计的情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情景图呈现形式多样化,有表格、图形、对话、文字、实验等;阅读中需要强调学生对信息材料的合理组织、逻辑推理,选择与判断;并通过阅读对话、旁注等启发学生思维,体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个阶段,数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补白法、质疑法、联系法、解释法、欣赏法进行批注。
质疑法,把数学概念、公式、练习中不理解或难以理解的地方用相关符号划出,批注自己的疑问,想想不这样表达,不用这几个字词会怎样呢?按我的想法这样列式可以吗?为什么非要这样?通过质疑,逆向思考帮助学生理解。
联系法,遇到新知,联系旧知,归纳、比较、迁移,进行相关知识批注。比如,讲到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联想一下,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哪一个内容一样?批注出来,原来是商不变的定律。这样即促进学生的新旧知识的学习,又帮助学生把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知识链接,构成知识体系。
解释法,对概念、公式、例题中重点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字按自己的想法进行解释,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达,把书本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比如,小红至少要做多少朵小红花才能超过小华?至少多少辆小车才能把全班同学载完?这个至少是什么意思,批出解释出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补白法,顺着知识的思路,依照题面表达,抓住文本中“空白处”、线段图展开联想,进行补写条件、改写条件,改变问题等,一题多思,一题多解。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尤其有用。
欣赏法,对数学概念的简洁准确,数学例题的设计精巧,解题思路的巧妙等进行欣赏,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数学,批注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数学语言的美,体会数学思维、方法的巧妙,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一年级开始,通过数学老师的慢慢培养,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学生的批注能力会提高,数学阅读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二、批注式阅读操作时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整体把握,有效批注。
首先让学生明白批什么。凡有所感处均可批注,具体包括数学概念、例题中的词语、句子、段落、标点、符号、线段图;题目结构、表达顺序也可以绘出结构图、表格进行批注;
其次教会学生怎样批。提倡符号批注与文字批注相结合。要求规范批注符号,对批注的语言要求既简短精炼,又完整通顺。注意保持书面的整洁美观。
第三,引导学生思考批得怎样。批注要有深刻性,不流于形式,一目了然,文中自有答案的不写批注。努力读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写出自己的理解;批注要有创造性,通过示范、激励等有效措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批注,表达自己不同的合理想法,充满个性地理解文本。
(二)交流学习,提高批注水平。
老师引导学生小组或同桌交换课本,对书写质量和批注质量进行简单互评。展示在同学互评中获得较好评价同学的课本,说一说哪里批注的好,哪里批注抓住了重点,哪里批注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并请他们介绍自己批注中的思考过程与好的经验。教师心中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展批注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批注热情,又要加强主导,引领学生围绕重点、难点批注,做到梳理自己的学习思路,慢慢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综上所诉,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应以教师的思维来代替学生的思想。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把批注式阅读教学引入数学课堂,就是力图让学生抓住数学语言文字,充分自读自悟,对数学课本的每一幅主题图,每一个公式,每一个概念,每一个例题,每一道练习题都读而有悟,悟而有思,思而有得。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能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系统开展批注式数学阅读,不仅促进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还能让小学生拥有良好的阅读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奠定今后的学习、发展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