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作业㈠
论语文考试——
1103490423
学 院:文 史 学 院
专 业:10级汉语言文学五班
姓 名: 彭艳姣
学 号:100501011532
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与现代语文考试
入学考试,中考,高考,公,医师资格考试等等.考试这个字眼,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十分熟悉的字眼,几乎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人才要求的标准越来越高,考试作为一个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越来越被我们熟知.本文重点谈谈古代科举考试与现代语文考试.
一.科举考试
(一)科举考试的涵义
中国是考试的发祥地, “考”与“试”是意义相近的两个概念,皆有考查、检测、考核等多重含义。将“考”与“试”二字连用,始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该书《考功名篇》说:“考试之法,大者缓,小者急;贵者舒,而贱者促。诸侯月试其国,州伯时试其部,四试而一考。天子岁天下,三试而一考。前后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计。”由此可见,最初“考”字更侧重于考核政绩的含义,“试”字更侧重于测度优劣的含义。当“考”与“试”合为一个词之后,其内涵逐渐演变为特指考查知识或技能的方法和制度。作为一个文化早熟型的国家,考试制度的最早渊源可以追述到夏商周时期。1910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第11版“考试”条说:“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用考试来选拔行政的制度据公元前1115年的记载,以及对已进入仕途的的定期考核据公元前2200年的记载。”考试一词由“考”与“试”二字组成,《尚书》中有“试可乃已”、“试不可用”,“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等记载,《大英百科全书》的说法是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有关科举的论著而来,而这些论著的说法又是根据《尚书》的记载而来。
而科举考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举指份科举人,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明清以后发展于唐,变化与宋,定型于明,完备于清,最后又在清末灭亡,总共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直到20世纪初期才退出历史舞台,是我国古代影响最为深远的制度之一.
(二).科举考试的发展史
1.科举考试的萌芽时期
我国在西周之前就已经出现了"选贤任能"的观念和根据考绩罢黜的做法,西周的乡举里选,春秋战国时期的贤能治国等,都与科举考试的产生有内在联系,但广义上科举考试的产生,是渊源于汉代的察举制,西汉文帝时期曾下令选拔"贤良方正"之才,创了诏举特科,明
经明法,岁举孝廉秀才等人才选拔方式还有魏晋南北朝奉行“九品中正
部试后方可入仕。吏部试项目有四:一曰身,指形貌端正丰伟;二曰言,指语言清晰有条理;三曰书,指书法遒美;四曰判,指判案文词是否得当,考察吏治能力。制科分五等,但仅从第三等录取,称甲科,四、五等为乙科;登第后立即授官,升擢较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始设武科考试,由兵部主考,课试方法如文职明经,进士考试之制。武科考试科目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以及马、翘关、负重等,从考生中录取躯干雄伟、应对详明、有骁勇材气且可为统帅者。如文职官吏要求参加武选,则取身高六尺以上、年龄四十以下,强勇且能统率之人。
宋朝科举沿唐之旧,更为完备。其科目以进士为重,增加殿试,由皇帝亲策。考试内容从神宗起改以经义为主。考试规则在唐“糊名”(密封考卷上姓名)基础上,进一步实行“誊录”,即另派抄书手将试卷用正楷誉录,使考官无法辨认考生笔迹,以保证公正阅卷。考试时“锁院”,严禁出入,以防内外串通舞弊。殿试合格后分三甲发榜:一甲赠进士及第,前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赠进士及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登第后即可授官。宋改为三年一考,扩大录取名额,允许礼部试落第举子复试,合格者仍可登第授职。在太宗、仁宗时,还以“势家不当与孤寒争进”为由,大臣子弟报考,违者即使登第也罢之,以更广泛地吸取中小地主与平民阶层之士子入仕。但行之未久即废。宋代武科先考骑射,而后笔试。以策略成绩决定去留,以弓马武艺定名次高下。
唐宋科举考试同样存在封建官场惯有的人情请托、权贵干预等各种弊端,但通过公开考试,鼓励竞争的措施,使选拔官吏有了一个知识才能的标准,扩大了官吏选拔途径,吸收大批中下层知识分子参加官府工作。这不仅改变了封建政权官吏的成份结构,使官僚队伍保持一定活力,而且有利于缓和地主阶级上下层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地主阶级集权统治。同时选拔了一些才识之士,有利于提高统治效能。当时的名臣、名相、学者、文士大都出自科举,武科中也选拔出像郭子仪等名将。科举考试还推动文化教育的普及,影响社会风尚。边疆各民族政权也相继效仿,通过科举考试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4.强化
明代科举仅进士一科。为强化主义君主集权,控制思想文化,明据元代科举命题取自朱熹《四书集注》之法,规定试卷应“代圣人之言”,以程朱理学观点指导作文。同时规定试卷须用八股文体写作,即将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破题、承题、起
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从起股以下,每部分用两股排偶文字,限定字数,故称八股文,又名制义、时文。考试程序也更繁琐,增加各级预考,同时将学校与科举结合。所谓“学校储才,以应科举”。从明朝中叶起,科举地位日重,出现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各地学校为追求科举录取名额,常以儒家经典和八股时文作为主要教育内容,致使大批学生知识单一,思想僵化,脱离实际。当时有识之士曾将科举考试的经义八股文,比作秦代焚书坑儒,甚至认为是“断送江山八股文”。明代武科举考试承唐宋之制,至明末崇祯四年(1631)始开武科殿试,设武状元。
5.衰亡
以经义八股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发展至清朝,弊端已暴露无遗。清初即有大臣建议改革,但清统治者为推行文化主义,将科举考试作为笼络汉族士大夫的手段和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的工具,除分满人、汉人两榜录取以优待八旗子弟外,余皆承明之旧。乾隆皇帝还指派学者方苞编定明清两朝名家所写八股文,定名《钦定四书文》,刊行全国,供赴考举子阅读。由于死记硬背经书及八股时文即可应举入仕,故参加科举的考生日增。为录取人数,主考者常乞灵于考试命题,致使毫无价值、近似文字游戏的偏题、难题、怪题泛滥成灾,考生为迎合考试命题而寻章摘句,死钻牛角尖,科举考试制更趋僵化,成为革新政治、发展科学文化的重大障碍。清朝亦设武科,考试分内、外场。外场试马步射及弓刀,及格后入内试《武经》。清末,火器在军事上应用日广,旧式作战方式和技能已过时,武科考试内容已陈旧。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武科考试正式废止。光绪三十一年(1905),随着近代科学文化的传入和国内民主运动的高涨,终于迫使清廷下令“停科举以广学校”,废除了行之千年的科举考试制度。
三.科举考试的评价
(一)科举考试的意义
在科举制度的前期,毫无疑问,这是一套先进的录取人才的制度。人才是国家的基础,而人才的选拔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所以一套完备的人才选拔制度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 科举制度在当时来说就是这样一套制度。第一,科举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否定制度,这比起只讲出身的世袭制、看重门第的荐举制和比起拿钱买官的捐纳制来说都更为公正合理,从这一点来说科举考试无疑是历史的巨大进步。第二,科举考试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精英选拔机制,从而可以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与可能,这个机会不仅相对简单,而且有效。不仅
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而且有利于最大程度的发掘全国的优秀知识分子,使之参与政治,进入朝廷,进而巩固封建统治。对于那些寒族来说,则是为他们提供了成为阶级的通道。而且科举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平衡了封建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心理,有利于天下士人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的调整,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各民族的融合与国家的统一,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播。第三,科举考试将读书、考试、做官连成一线,从而提高了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国家的行政能力。第四,科技考试带动了民间社会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气。无论是封建时代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还是当今社会的“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的社会价值观念,都在喻示着人们读书的重要性,而这种价值观也是深入人心,更是激励着人们发奋读书,通过考试改变命运,鱼跃龙门。第五,科举考试塑造了中国独有的文官政治,这种文官政治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对中国的各个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古代科举考试的弊端
当然,虽然科举考试的优点很多,但是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尤其是对于备受争议的科举来说就更为凸显。科举考试的弊病从现在看来也是十分明显。 第一,科技制度造成了思想的同化和僵化。大多数人的十年寒窗苦读,最后只是为了鲤鱼跃龙门,做官、发财、光宗耀祖……诸如此类的功利性想法严重影响着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初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确实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于读书的重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相比于读书来说,那些技术、自然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则被人所排斥,甚至鄙夷,从而使得很多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一心只想读书。同时随着科举的僵化,人们的思想日益僵化,统治者为了稳固自身统治而实行愚民,通过科举来钳制人们的思想,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唯一内容来源,彻底打击所谓“异端”的学说,扼杀其他思想与学术。从而使得整个社会思想界形成了长期因循守旧、思想停滞、万马齐喑的可怕局面。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与进步。 第二,科举制度造成了主体意识的丧失。科举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封建统治选拔人才,从而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而读书人从读书、考试、做官这一过程中渴望着最后的成功,在这一构成中充斥着功名利禄的诱惑,无论是重视功业还是贪图利禄,虽略有不同,但其本质和最终目的是相同的。而这也使他们失去了其主体意识,从而成为统治者的奴隶与爪牙。 第三,应试教育使得学风趋于死板,而因循守
旧、死板落后的考试内容和教育也严重阻碍了新思想的萌发。使得人们形成了死读书、读死书的畸形风气。同时也是的读书人形成了其所特有的酸腐气。 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古代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官吏选拔制度,其对后世的影响时至今日也是十分明显。通过科举考试,儒家思想已经深深烙进了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当中。无论是其积极面还是其消极面,都能够在现今的人们身上体现出来。时至今日,科举制度已经废除了100多年,对于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譬如通过公开的、公正的考试来筛选人才等等,这些积极地因素正在被今人继承并不断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科举制度所遗留下来的消极层面也是不可忽视的,其中以留有浓重科举阴影的高考尤为明显,数不尽的莘莘学子仍旧被应试教育或多或少的影响着,而在其中,应付考试的死板的读书、下意识的背教条、和袭等等歪风邪气仍旧是数见不鲜,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反映出了现今的教育制度仍旧存在着重大的漏洞,严重影响着中国教育的向前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考仍旧是现今是现今情况下最为合理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所以现前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是转变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并不能反映全部,而考试也不能说明一切。中国的教育需要往长远来看,摆脱科举的负面影响。这样才能使中国能够时刻获取最为优秀的人才,保证人才的供应,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从而才能实现和平崛起,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语文考试发展概况
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语文学科,语文是经,史,哲融合在一起的古代的语文学系.和大程度上可以说成是对儒家经典的研习,但正因为这样一种背景,我国的语文教育才从这样肥沃的土壤中成长得如此枝繁叶茂,而与之相对应的现代语文考试虽然形式上借鉴国外的许多宝贵经验,但其内容和实质仍然是发源于我国古代的考试方式.
清朝末年,科举制度废除新式学堂建立,近代教育制度开始在中国逐渐兴起.1904年,清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近代意义的学制,它规定各级学堂都要设"中国文学"一科,并在<<学务纲要>>中规定;”中国文学一科,并且随时试课论说文字,及教以浅显书信,记事,文法以资官私使用.”这个规定,为具有近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拉开了序幕,语文学科开始逐渐从经史子哲中分化出来.近代意义上的语文学科开始慢慢发展和明晰起来,有了近代学科意义上的语文教育,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考试.现代语文考试由此开始形成.
但现代语文考试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它是在教育科学
化的运动中,学习借鉴西方的教育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一批留学美国的学者推动在我国教育界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测量运动.从这个时候开始,语文考试不再是考察经史古文,而是从教学目的任务出发注重现代语文知识的掌握.以及语文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语文学科的考试与古代的科举考试在许多方面具备了现代特征.内容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为白话文逐渐增加而文言文逐渐减少,古试中的儒家经典逐渐变为语文知识的作品.形式上又着重考察技艺和背诵转向着重考察理解和运用.
新中国成立后的当代语文考试发展有名显得分为三个阶段,即从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为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时期语文科一直是高考必考科目,1950年高考科目中即设语文科.1967年至1977年为当代语文考试发展的第二阶段.十年"文化大"期间,语文高考随同高考制度一起被迫取消.1977年至今未当代语文考试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十年”之后我国语文考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当今我们所采取的语文考试是在现代语文考试的基础上经过了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所形成的.是对传统语文考试和外国教育测量理论的继承借鉴和发展.尤其是在引入标准化考试的评测方法之后,结合我国语文学科的特征,经过了一系列长期的争论和改革后,我国语文考试开始步入较为成熟的快速稳步发展时期.
三.科举考试对现代语文考试的影响
(一)现代语文考试对古代科举考试的继承
现代语文考试很多发面继承和发涨了古代科举考试的方法,从内容上看,虽然科举考试历史悠久,中间也出现过无数次的改革和发展,但从隋朝科举制度正式确立开始.<<诗>>,<<书>>,<<周礼>>等等儒家经典以及隋唐开始的诗赋等,后来都是科举考试千年不变的内容,这不但构成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也是现代语文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阶段语文学科学习研究最为重要的内容.
从考试体型上看,在科举开始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帖经和策问,诗赋和杂文,经义和墨义.再加上送出以前的诗赋.而这些考试体型与先进的语文考试的考试体型有很大相似之处:帖经"简单地说就是主考者任意则经书中的一页,用两张纸覆盖左右两边的字,中间开一行,另裁纸为帖,帖盖数字令读者写出,读出类似于现试中的填空题.”策问大部分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史治等方面的问题,但命题形式也相当于现代语文考试中的论述题或命题作文."杂文”是封建官吏所常用的篇,表,论为体裁,让应试者作文,类似于今天的用能改用作文写作.经义是以儒家经典中的一遍或一章或不同章节同一主题的句子
子为题,让应试者作文,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累世于今天的读后感.墨义,是去儒家经典中的句子让应试者对答,或者要求对答本句的含义,或要求对答下一句,或要求对答注疏,类似于今天的名词解释或简答题,整体来看,古代科举考试题型和先进语文考试存在很明显的相似性,另外i,从考试的方法来看,科举考试中用到的糊名和誊录法,与今天考试中存在密封制度更是惊人的相似.
(二)古代科举考试对现代语文考试的启示
唐朝的取士制度在隋朝科举制度的初步建立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和完善.唐朝实行"投行卷"和"纳省卷"等做法,所谓的"投行卷"是指在省试前应举考子将自己的诗文作品整理编订,写成卷轴,呈送给当时社会上的达官显贵,社会名流,请其向主考官推荐,以后朝廷索性规定考生应试前必须呈交个人平日所作诗文,共主考官核查,了解实际水平,作为录取时的主要参考,统称之为"纳省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