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LZ
一、红外线原理
红外线遥控器在家用电器和工业控制系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了解他们的工作原理和性能、进一步自制红外遥控系统,也并非难事。
1.红外线的特点
人的眼睛能看到的可见光,若按波长排列,依次(从长到短)为红、橙、黄、绿、青、蓝、紫,如图1所示。
由图可见,红光的波长范围为0.62μm~0.76μm,比红光波长还长的光叫红外线。红外线遥控器就是利用波长0.76μm~1.5μm之间的近红外线来传送控制信号的。
红外线的特点是不干扰其他电器设备工作,也不会影响周边环境。电路调试简单,若对发射信号进行编码,可实现多路红外遥控功能。
2.红外线发射和接收
人们见到的红外遥控系统分为发射和接收两部分。发射部分的发射元件为红外发光二极管,它发出的是红外线而不是可见光,如图2所示。
常用的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红外线波长为940nm左右,外形与普通φ5mm发光二极管相同,只是颜色不同。一般有透明、黑色和深蓝色等三种。判断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好坏与判断普通二极管一样的方法。单只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射功率约100mW。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需用专用仪器测定,而业余条件下,只能凭经验用拉距法进行粗略判定。
接收电路的红外接收管是一种光敏二极管,使用时要给红外接收二极管加反向偏压,它才能正常工作而获得高的灵敏度。
它的工作原理:
其实就是一个NB的红外光敏电阻
在红外照射下处于超低阻值状态分到的电压超级小
当红外光断开以后处于高阻状态有接近6K那么大,完全避光可能还不止,在电路中分到的电压就很大了,一般分到4V以上不成问题。
红外接收二极管一般有圆形和方形两种。由于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射功率较小,红外接收二极管收到的信号较弱,所以接收端就要增加高增益放大电路。然而现在不论是业余制作或正式的产品,大都采用成品的一体化接收头,如图3所示。红外线一体化接收头是集红外接收、放大、滤波和比较器输出等的模块,性能稳定、可靠。所以,有了一体化接收头,人们不再制作接收放大电路,这样红外接收电路不仅简单而且可靠性大大提高。
图3是常用两种红外接收头的外形,均有三只引脚,即电源正VDD、电源负(GND)和数据输出(Out)。接收头的引脚排列因型号不同而不尽相同,图3列出了因接收头的外形不同而引脚的区别。
红外接收头的主要参数如下:
工作电压:4.8~5.3V
工作电流:1.7~2.7mA
接收频率:38kHz
峰值波长:980nm
静态输出:高电平
输出低电平:≤0.4V
输出高电平:接近工作电压
二、实验电路图
三、实验数据
首先少少解释一下各个器件的作用.
VCC GND 忽略
100欧姆电阻:分压,起到保护红外发光二极管的作用
200K Ohm电阻:调节灵敏度(最好加到700K以上)
470K可变电阻:调节最大工作电压
(时间关系电路图元件型号有少少错误,一切均以实物为主)
测试数据1(近距离直接测量)
两个红外线头的距离约为一个16引脚芯片的长度
基本上算同一直线
接收管输出低电平时最大电压:200mV
平均值:13.7mV——16.0mV(这电压在那里跳,不关我事)
接收管输出高电平时最大电压:4.20V
平均值:3.90V(这个数据和光照有关系,连开个窗帘都对它有影响)
测试数据2(把发射头拿掉)
基本上是纯高电平输出,也就是说太阳光影响很少了啦
最近我把发射模块制作成可以移动的不过效果不好,估计功率不够,由此看来实验箱的电源真是超级强大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