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 英
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16期
摘要:在网络已经得到普及的今天,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心的话题。如何改变现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不足、关注度不够的现状,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抢占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创新网络教育载体成为本文探讨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载体
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兴未艾,各高校都建立起各种形式的“红色网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很多尚待解决的问题。探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占领网络教育阵地是摆在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议题。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机遇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同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网络为载体的特点也给我们的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一是更方便传播最新的思想;二是为受众接受信息提供方便,网络信息的受众面可以有极大的扩展,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网络技术的交互性和丰富的实现方式,改变了原来的人们获取信息单一死板的模式,利用多媒体的声、色、光等多种现代化手段,使网上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和受欢迎,也使信息的宣传力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1)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的信息素养。首先,教育者应该具备获取、运用、创造信息的能力,能够利用网络这一工具,学习先进的思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并把先进的思想以适当的形式转授给他人,这个过程是不断学习,不断传授的过程,也是对网络政工人员最根本的要求。其次,教育者应该有信息沟通能力和信息过滤能力。网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教育者要能够主动抵制网上的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高质量地传播有益信息。最后,是信息整合能力。教育者从网络上获得的信息不一定都是系统完整的,只有见微知著,逐步把获取的信息拼凑整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应该主动占领网络宣传阵地。有针对性的健全校园理论宣传网页,在扩充好已设栏目内容的同时,增设合适的具有吸引力的多种栏目,丰富其内容,加大对马列主义主流思想的宣传力度,增加对主流思想网站的链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立体化、交互性强及方便快捷等特点,凸现思想政治工作效果,进行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3)应该利用网络,建立与受众沟通的渠道。网络区别于传统传媒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实现平等的沟通。我们可以利用电子邮箱进行网络之间的沟通,对进步进行表扬,对一些不良现象开展批评和思想教育,征求大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学生也可以利用它向我们反映意见,提出建议,使我们可以随时听到最真实的声音。
(4)应该加强对学生网民的素质教育。在日常的生活中应该教育学生坚定立场,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使部分学生不再过分迷恋网络,同时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并提倡文明上网,遵守网上的行为规范,控制自己的行为,做到不制作、不传播污染信息、垃圾信息。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载体探索
(1)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和大学生网站。首先,要积极而主动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抢占网络文化的制高点,激励大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深刻理解中国党领导各族人民创建新中国的艰辛历程,自觉紧跟新时期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时代潮流,坚定树立为振兴中华民族和建设文明民主富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的雄心壮志。其次,按照“内容丰富、知识性强、互动性强寓教于乐、图文并茂、多媒体化”的原则,支持组织建立大学生网站,引导学生为宗旨,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做到多样新颖,符合年轻人的特点和兴趣。
(2)积极推进“在线交流”方式。充分运用广大学生平等参与和交流中畅所欲言的优势,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努力采集学生的思想火花。大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围绕他们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积极发表个人意见,展开讨论。对于一些敏感性问题,老师及时加强引导,把道理讲得入情入理,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的目的,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
(3)加强博客阵地建设。在这个博客网络时代,教师应该走进博客,积极开展校内大学生博客状况调查,建立高校官方博客圈、校友博客圈等网络组织,利用博客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遵循“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需求、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原则,开辟一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特色博客,如开辟就业指导博客、勤工助学博客、名师个人博客等。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应及时查看、不断更新博客留言板,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问题,提供单独的指导,帮助其排忧解难。
(4)网络心理咨询与教育。应尝试建立心理互动系统,分专题形成心理辅导团队,让心理咨询专家对一些具有普遍性或针对性的问题发布意见,其他网友就此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使他们在团队成员的交流与沟通中就心理困惑、心理矛盾、精神痛苦、人际关系等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心理互助,克服情绪障碍,纠正认识偏差,唤起自我意识,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我宣泄和疏导,恢复与社会环境的协调或更好地适应社会。
总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借鉴传统教育经验的同时,还必须结合网络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有所创新,有所开拓。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中国高等教育,2002,(12).
2、蒲伟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8,(06).
3、夏红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8,(4).
4、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