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五祖弘忍大师开示观心:
五祖弘忍大师曰:“会是信心具足志愿成就缓缓静心。更重教汝。好自闲静身心。一切无所攀缘。端坐正念善调气息。惩其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好好如如稳看看熟则了见此心识流动。犹如水流阳焰晔晔不住。既见此识时唯是不内不外。缓缓如如稳看看熟则返覆销融虚凝湛住。其此流动之识飒然自灭。灭此识者乃是灭十地菩萨众中障惑。此识灭已其心即虚凝寂淡泊皎洁泰然。”
二、元音上师开示观心:
元音上师说:“观心最重要的是,你时时要看着念头起处,也就是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念头一起,你就看见,不跟着跑。念头不动了,你就看着不动,如猫捕鼠地看着。猫喻正念,鼠喻妄念。老鼠躲在洞里,即妄念不生时;此时猫要看着,不能走开,看着这个心,就是正念。这正念不能没有,正念没有,就落于无记。正念没有,就是无记,所以,看着这个正念要有。你要集中心力,看着一念未生时光景,也就是时时看着念头起处,念头起起灭灭,都不睬它。看看、看看,久久、久久,忽的一下熟了,一脱脱开来,能看之心、所看之念都脱掉了,那时是真的脱落了,能所双亡,打开本来,亲见本性。”
三、大慧杲开示观心:
大慧杲(元音上师说其乃八地菩萨,其话岂可疑哉)在答李郎中说:“欲妙喜因书指示径要处,只这求指示径要底一念,早是刺头入胶盆了也,不可更向雪上加霜。虽然有问不可无答,请左右,都将平昔或自看经教话头、或因人举觉指示得滋味欢喜处,一时放下依前百不知百不会如三岁孩儿相似,有性识而未行,却向未起求径要底一念子前头看,看来看去,觉得转没巴鼻,方寸转不宁怗时,不得放缓,这里是坐断千圣顶额处。往往学道人,多向这里打退了。左右若信得及,只向未起求径要指示一念前看,看来看去,忽然睡梦觉,不是差事,此是妙喜(大手:妙喜即大慧杲)平昔做底得力工夫。”
四、黄龙禅师开示观心:
诸上座,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尔诸人要参禅么,须是放下著。放下个甚么?放下个四大五蕴,放下无量劫来许多业识。向自己脚跟下,推穷看,是甚么道理?推来推去,忽然心华发明,照十方刹。可谓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便能变大地作黄金,搅长河为酥酪。岂不畅快平生。莫只管册子上念言念语,讨禅讨道。禅道不在册子上。纵饶念得一大藏教,诸子百家,也只是闲言语,临死之时,总用不著。
五、月溪禅师开示观心:
大乘用功破無始無明,用六根隨便那一根,但我們南瞻部洲的人 (即是這個
地球) ,以眼、耳、意根為利,考察古人用功,用眼、意為多數。如用眼根,眼就不向外看,向內看到清清淨淨的,向見聞覺知裏面來看,看來看去看到山窮水盡,達到黑黑暗暗、一無所有的無明窠臼境界,就是圖表上寫的“無始無明”;臨濟祖師說的“湛湛黑暗深坑,實可怖畏”。這時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因緣時至靂的一聲,無始無明窠臼就會打破,無明一破豁然貫通,徹天徹地的看見本來面目佛性了。古人云:佛性從內求。千萬無從外求。 或者我們沒有時間來內照,眼由他看,耳由他聽,意由他想,但是於其中要執持一個念頭下疑情:我們的佛性究竟在甚麼地方?被無始無明遮障,向無始無明還本來佛性。不論何時何地、閑著、忙著,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寶珠必定要將他獲著一樣。如是觀照,機緣一到,靂的一声也可以見佛性。如能照此修行,豁然貫通見本來佛性,到此時本來佛性是法身,見聞覺知智是報身,六根行是應身,名為一體三身。古人云:見性後就算是到家了以後就不用功修。
六、虚云老和尚开示观心:
1、有的看拖死尸的是谁?有的看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的本来面目?晚近诸方多用看念佛是谁这一话头。其实都是一样,都很平常,并无奇特。如果你要说看念经的是谁?看持咒的是谁?看拜佛的是谁?看吃饭的是谁?看穿衣的是谁?看走路的是谁?看睡觉的是谁?都是一个样。谁字下的答案,就是心。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起,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圆照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即是心,照即是观;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观佛,观佛即是观。所以说,看话头,或者是说看念佛是谁?就是观心。
2、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
3、老参的难易如何?所谓老参,是指亲见过善知识,用功多年,经过了一番锻炼,身心纯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老参上座的难处,就是在此“自在明白”当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宝所。能静不能动,不能得真实受用,甚至触境生情,取舍如故,欣厌宛
然,粗细妄想依然牢固。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头,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终于不能得果起用。老参上座,知道这个困难,立即提起本参话头,抖擞精神,于百尺竿头再迈进。
4、若是参禅看话头,就看念佛是谁?你自己默念几声阿弥陀佛,看这念佛的是谁?这一念是从何处起的?当知这一念不是从我口中起的,也不是从我肉身起的。若是从我身或口起,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犹在,何以不能念了呢?当知此一念是从我心起的。即从心念起处,一觑觑定,蓦直看去,如猫捕鼠,全副精神集中于此,没有二念......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缘时至,触着碰着,忽然大悟。此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直至无疑之地,如十字街头见亲,得大安乐。
5、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畫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
七、刘洙源开示观心:
观心之法,先要休心息念。须将六尘万缘,一概放下:善事恶事,都不思量,过去未来,一概不想。直观当下念头,憧憧往来,起灭不停;勿执著他,勿随逐他,勿断除他。只管细细静看。妄念起时,一看不知去向:旋又复起,仍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著。久久纯熟,看到一念不生,即与般若相应,发菩提心论云:(妄心若起,知而勿随,妄若息时,心源空寂,万德斯具,妙用无穷。)心性之妙如是,吾人平日之不相应,是为妄念所遮,是无明心。无明何所依?依真如而起。观无明心即是观真如心,观心性即是观无明心。何以故?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故。观而得定,即是真如三昧,为三昧之王,故名上定。
分享到: 腾讯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