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文学史》目录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0:08:27
文档

《中国文学史》目录

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传说时期的文学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诗乐舞紧密结合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文史哲不分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由巫到史贵族文学的兴起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第四节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楚地文化与楚辞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出土资料和文献资料《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
推荐度:
导读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传说时期的文学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诗乐舞紧密结合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文史哲不分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由巫到史贵族文学的兴起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第四节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楚地文化与楚辞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出土资料和文献资料《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论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

传说时期的文学 

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

诗乐舞紧密结合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

文史哲不分 

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 

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由巫到史 

贵族文学的兴起 

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

第四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 

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楚地文化与楚辞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出土资料和文献资料

《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第二节 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创世神话 始祖神话 洪水神话 战争神话

发明创造神话 忧患意识 厚生爱识 反抗精神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具体、形象的思维 

情感体验 隐喻和象征

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神话历史化 神话发展为仙话神话 

作为文学的素材 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

《诗经》的编定 

风、雅、颂 

用诗和传诗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农事 燕飨 怨刺

战争逐役 婚姻爱情 

《诗经》的现实精神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

赋、比、兴的手法 

句式和章法 

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抒情诗传统 

风雅与文学革新 

比兴的垂范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左传》的成书 

《左传》的叙事特征 

《左传》的记言文

第三节 《国语》的大学成就

成书及 

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第四节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成书过程和纵横家思想 

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第五节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大学的影响

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 

散文创作的楷模 

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一节 先秦说理文的逐步成熟

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 

对话体和寓言体 

成篇的专题论文

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和《孟子》一书 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 气

势浩然的文风

第三节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庄子和《庄子》一书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意

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 形象恢诡的论辩

富有诗意的语言

第四节 《苟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严谨详密的论证 犀利峭刻的议论 植根现实

的寓言

第五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确立了说理文的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 影响

后世的创作风格 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多种文化的交融 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楚辞”的含义 楚辞的编

纂和屈原作品的真伪

第三节《 离骚》

《离骚》解题 写作年代忠君与爱国 美政

理想与身世之感 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 香草

美人:象征和意境 形式和语言

第四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九歌》:巫祭文化 缠绵哀婉的风格 对唱的形

式与戏曲的因素 《九章》:记事、抒情与写景

《天问》和《招魂》

第五节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宋玉等楚辞作家 屈原人格力量的垂范 楚辞

艺术形式的影响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绪伦

第一节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 献纳辞赋的风气 乐府、

东现、鸿都门学的设立 游学游宦的兴盛

第二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立功

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 对机遇和命运

的感慨 批判与赞颂的更迭 文人的和依

附 从浪漫到现实 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

互促进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 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

的解经习气 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

法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 经学与汉代文学

思潮

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赋的多源性 辞赋的分工与合流 从《史记》到《吴

越春秋》 五、七言诗的孕育 汉代文学的分期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第一节 《吕氏春秋》

成书过程及体例 平实畅达的文风 丰富多彩

的寓言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辞采繁富的《像逐客书》 独特的刻石文

第三节 贾谊的政论文

从陆贾到贾谊 《过秦论》的战国策士遗风 从

贾谊到晁错

第四节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们江南子》 董仲舒、刘向的策对叙录 西汉散文

的演变

第二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第一节 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

汉初文坛与贾谊 梁园文学群体 校乘独步

《七发》的继承与创新

第二节 司马相如时代的赋家

武帝朝文坛盛况 东方朔和枚皋 卓立一世的

司马相如

第三节 《子虚赋》和《上林赋》

盛世景象的艺术显现 奢华生活的生动描绘

讽喻的宗旨恢宏壮丽之美 汪洋恣肆与法度

的和谐

第四节 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

宣、成之世仿汉武故事 赋的题材的扩大 王褒

洞萧赋》 杨雄四赋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 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

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 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

第二节 《史记》的叙事艺术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历史和逻辑相统

一的叙事脉络 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对复杂

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第三节 《史记》的人物刻画

阎卷之人的入传 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 复

杂人格的透视和旁见侧出笔法

第四节 《史记》的风格特征

宏廓画面和深这意蕴 浓郁的悲剧气氛 强烈

的传奇色彩

第五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传记文学的开端 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汇

人文精神的弘扬 后代散文、小说、戏剧与《史记》

的渊源关系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第一节 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与太乐 乐府的兴废 乐府诗的搜集和分

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苦与乐的深刻揭示 爱与恨的坦率表白 乐生

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第三节 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生活镜头的选取 故事情节完整曲折 人物形

象各具特色 叙事详略得当 寓言诗的创作

第四节 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楚声与三言、七言体 北秋、西域乐与杂言体

从四言到五言

第五章 东汉辞赋

第一节 京都赋的崛起

新旧时代交替 审美情趣转变 新文学热点形

成《两都赋》的创新

第二节 抒情赋的勃兴

以赋抒情的传统 纪行赋 述志赋 对人生

的理性态度

第六章 《汉书》及东汉散文

第一节 《汉书》

西汉士人定海沉浮的艺术再现 家族兴衰史的展

示李陵、苏武的悲剧人物形象 精密的笔法

对起始事件的交待 篇末的轶闻逸事

第二节 《吴越春秋》

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 荒幻离奇的浪漫色彩 性

格刻画和外貌描写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的异

同及其与吴越文化的关系

第三节 《论衡》和《潜夫论》

《论衡》的选材 疾虚妄的写作宗旨 王充的论

辩方式《论衡》的局限性 《潜夫论》的批判精

神和文风特征东汉碑文和游记

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第一节 班固、张衡、秦嘉的诗

班固诗与张衡诗:质朴和典丽 泰嘉诗:文人五言

诗的成熟

第二节 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

诗坛新风的出现 怀才不遇的感慨 对比鲜明

的批判 全身远害的忧患意识 乱世文学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

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 人生哲理的揭示 痛苦

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 起兴发端艺术 审美境

界和语言技巧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文学自觉的标志 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 从文

体辨析到总集的编纂 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新的

文学思潮

第二节 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乱世与乱世文学 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 药与

酒: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迪主题

第三节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士族与庶族的对立 寒士的不平 文学家族

宗族与伦理

第四节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 自然与真 言意与形神

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 从玄言到理趣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与佛经的大量翻译 文人与佛教 佛

教对文学的影响:想象世界的丰富 故事性的加强

四声的发现 词汇的扩大 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丈学的发展历程

建安、正始文学 两晋文学 南北朝文学 魏

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站之音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学习汉乐府结出的硕果 曹操的文坛领袖地位

曹丕与七言诗

第二节 曹植

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五言诗的发展 后世诗人的认同

第三节 王粲、刘桢及蔡谈

“七子之冠冕”王桑 仗气爱奇的刘侦 察琰与

《悲愤诗》

第四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政治理想的高扬 人生短暂的哀叹 强烈的个性

表现 浓郁的悲剧色彩

第五节 阮籍、俄康与正始诗歌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阮籍《咏怀》:政治抒情组

诗的出现苦闷与旷达 渊永的滋味与隐约曲折

的风格 嵇康与应璩的诗

第二章 两晋诗坛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政治旋涡中诗人们的浮沉 逞才成为创作的目标

繁褥:太康诗风的特征

第二节 左思与刘混

咏史诗的渊源与特征 寒士的不平与抗争 典以

怨的诗风与建安风骨的再现 刘琨的诗

第三节 郭璞的游仙诗

游仙诗溯源 乖远玄宗与坎谋咏怀 文采富艳寄

托高远

第四节 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兰亭集序》与兰亭诗 兰亭诗的主题及审美价值

文人雅集诗酒唱和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第五节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东晋文人的心态 玄释合流 心隐与运意:因循

自然与玄理的阐发

第三章 陶渊明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以辞彭泽今为界的前期与后期 仕与隐的选择

贫与富的交战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 魏晋风流

的代表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陶诗题材的分类 中国文学的新题材:田园诗

咏怀诗与咏史诗对前人的继承与发展 行役诗中表

现的苦闷 赠答诗中表现的深情

第三节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 日常生活的诗化

情景事理的浑融 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暗而

陶诗的艺术渊源

第四节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任柳先生住种的自我形象 《归去来兮辞》与文学

中的回归主题《桃花源记》的理想模式

第五节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诗人陶渊明的被发现 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不为

五斗米折腰 酒与菊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一节 市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吴歌与西曲 水乡景物与市井气息 女性的吟唱

清丽缠绵的情调 修辞特点《西洲曲》

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北方的景色与以鲜卑为主的各民族风习 社会题材

的多方面表现直率朴素刚健豪放 《木兰助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从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 山水成为的

审美对象从写意到摹象 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地位 山水诗在南朝的兴盛

第二节 鲍照及其创新

寒士的呼声 奇矫凌厉险俗的风格 对七言诗的

贡献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第一节 沈约、谢眺与永明体

永明体的兴起 声律:诗歌创作中新的追求 沈

约的诗歌谢眺的诗歌 阴锤、何逊等

第二节 齐梁诗人集团

门阀制度下的家族文学 士族优势的衰落与皇权中

心的形成 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的形成 诗

人集团的三个中心:南齐竞陵王萧子良,梁代萧衍、萧

统,萧纲 诗人集团的活动方式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第三节 从市井到宫廷

南朝民歌从市井进入宫廷 流行音乐的变化对诗风

的影响 宫体诗:对女性的审美观照 女性生活、

容貌、体态、服饰与器物的描写 爱情心理的刻划

辞藻与声色 感官的刺激

第七章 庚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北魏孝文帝与北朝文坛的复苏 仿古与趋新:西魏、

北周文坛概况

第二节 南北文风的交融

政治对峙与文化多元 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

第三节 庚信文章老更成

前期诗艺的养成 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 承前

启后的地位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第一节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以气质为体”与“以情纬文” 曹操的教令 曹丕

兄弟的书札 《登楼赋》与抒情小赋的繁盛 论辩

文的勃兴

第二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

世重文翰 元嘉三大家 范晔史论《文心雕

龙》的骈文艺术 齐梁新变之风 诗体赋与写

景文

第三节 《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水经注》:不以南北为鸿沟“集六朝地志之大成”

尽自然之趣《洛阳伽蓝记》:学术与文学上的个性

故都伽蓝的双重象征性 整饬与散行兼美的文风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关于“小说” 小说的起源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

兴盛

第二节 志怪与志人

志怪与志人志怪小说兴盛的背景 志怪小说的

内容 志人小说兴盛的背景 志人小说的内容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特色

第三节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的编撰 《世说新语》与名士风流

《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

国力的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融 士人的人生信仰、

文化的繁荣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漫游、人幕、读书山林之风、贬满与唐丈学

唐代士人的漫游之风 幕府生活与文学 唐人读

书山林的风气 贬摘生活对于文学的影响

第三节 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

唐代儒、释、道的融合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道

家、道教对文学的影响

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代文学的繁荣 唐诗的发展轨迹 唐代散文的

文体文风革新 新文体的出现与繁荣 唐文学在

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第一书 隋代文学

统一国家的建立 南北文学的合流

第二节 初唐诗坛

贞观诗风及上官体 王绩与“四杰” 杜审言与

沈、宋及五律的定型

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 陈子昂诗歌的昂扬

情调 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

第四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美 他们对盛唐

诗兴象玲珑之美的影响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王维和孟浩然 以王、孟为中心的其他诗人 隐

逸情结与山水情怀对诗境创造的意义 禅宗思想对

诗歌感情格调的影响

第二节 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领、祖咏等诗人的创作

第三节 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的创作

第一章 李白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李白的生平 李白的思想与人格

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古题乐府的创新与个性特色 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

李白歌行的价值

第三节 李白的绝句

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思 清新俊逸的爽朗风

神 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

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主观色彩 想象特色 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

第五节 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李白的地位 李白的影响

第四章 杜甫

第一节 社会与诗人杜甫

自天宝中期开始的社会衰败与安史之乱 元结和

《箧中集》作家 杜甫坎坷的一生 诗歌题材的大

转变 杜诗的诗史性质 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

到高度成熟

第二节 杜甫的律诗

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 以律诗写组诗

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

第三节 社诗的艺术风格

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 杜诗风格的另一面:萧

散自然 杜诗风格与杜甫处境心境的关系

第四节 杜诗的地位与影响

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 对后代诗人的影响

第五章 大历诗风

第一书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

韦应物部分诗歌的盛余韵和他的清雅闲淡诗风

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诗中的冷落寂寞情调

第二节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分析

第三节 顾况与李益

顾况诗歌的俗与奇 李益的边塞诗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第一节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韩益诗派的形成 “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崇

尚雄奇怪异之美

第二节 韩愈、孟郊、李贸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

创新

韩愈、孟郊、李贺、卢全、刘叉等人诗中的怪奇之美

诗歌的散文化倾向

第三节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刘、柳的政治遭遇与心理激愤刘诗的雄直劲健和

民歌情调冷峭简淡的柳诗及其他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一节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

杜甫写实倾向的承传与时代风尚及民歌的影响 张

籍、王建的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 元午稹的诗歌

创作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

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歌主张 讽谕诗与《新乐府》创

作的得与失

第三节《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

《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中唐诗人的交往

之风和唱和诗高潮

第四节 白居易的闲适诗

闲适诗的内容和情调 闲适许对后代的影响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一节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

中唐士人的中兴愿望 儒学思潮和政治改革 由

此所触发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二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唐代的耕文 从萧颖士、梁肃、柳冕到韩愈、柳宗元

的古文理论 古文理论的政教目的 杂文学观念

对散文发展的深远影响

第三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自初唐起散体文的缓慢发展过程 韩、柳的开拓

韩愈的论说文、杂文与碑志 柳宗元的杂文与山水

游记

第四节 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骄丈的复兴

古文的衰落 晚唐小品 李商隐等人的骈文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一节 唐传奇

由发动到高潮再到低潮的发展过程 作意与虚构性

情节结构、人物描写、修辞

第二节 俗讲与变文

俗讲与讲 转变与变文

第十章 晚唐诗歌

第一节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社会衰败中士人怀古伤今情绪的反映 杜牧的诗歌

创作 许浑等人的创作

第二节 苦吟诗人

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 徘徊吟哦的心境与殚精竭

虑的态度与方法

第三节 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

士人的闽阁情怀与诗歌的爱情题材、艳丽诗风 温

庭筠、韩[亻屋]等诗人

第四节 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

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等诗人的避世心态与淡泊情

思、淡泊境界

第五节 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

郑谷 韦庄 罗隐

第十一章 李商隐

第一节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李商隐的人生遭遇及其灵心善感的气质 李商隐的

思想 诗歌内容――晚唐时代生活与时代心理的

写照

第二节 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

中唐后期以来的诗歌走向 诗歌情调的幽美 膜

胀与亲切可感 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及其成因

第三节 凄抱浑融的风格

凄艳泽融风格的分析 李商隐诗与齐、梁诗歌的比

较 李商隐与阮籍的比较 李商隐与李贺的比较

李商隐与杜甫的比较

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燕乐的兴起 沉的起源 早期民间词 早期文

人调

第二节 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

《花间集》 缛采轻艳的花间词风

第三节 李恩及其他南唐词人

冯延已 李煜 情致缠绵的南唐词风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论

第一节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崇文抑武的国策

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文以载道说的盛行

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

诗文

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第二节 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

激化的历史背景

爱国主题的弘扬

第三节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

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

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

审美情趣的转变

第四节 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

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

第五节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

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

风格的变化

古文的普及

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

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

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

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

辽金诗文的成就

第一章 宋初文学

第一节 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

王禹傅等人的散文柳开、穆修等人的复古思想

第二节 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宋初的馆阁唱和之风和白体诗风的流行

王禹傅诗中的新气息

第三节 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专学贾岛、姚合的九僧诗

林逋等隐逸诗人

身份独异的寇准

第四节 西昆体的盛衰

《西昆酬唱集》的成书

西昆体的艺术特征

西昆体的盛行

西昆体衰微的原因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第一节 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闲雅而有情思的晏殊词

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

第二节 开拓词境的尝试

独辟蹊径的范仲淹词

贴近日常生活的张先词

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词

第三节 柳永词的新变

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

铺叙与白描

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 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

欧阳修的文坛领袖地位

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

欧阳修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矫正

体裁的完备与功能的加强平易纡徐的文风

第二节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欧阳修诗中的议论及其平易的风格

梅尧臣开拓诗歌题材的尝

试及其对宋诗艺术的先导作用

苏舜钦诗的奔放直率风格

第三节 王安石等人的散文

王安石散文简洁峻切的风格

曾巩散文平正周详的风格

第四节 王安石的诗歌

早期诗风的特点

王荆公体及晚年诗风向唐诗复归

王令的诗

第四章 苏轼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儒、道、禅的融合

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自然与雄放

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

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

辞赋和四六

第三节 苏轼的诗

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乐观旷达的精神

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

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第四节 苏轼的词

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扩大功能与开拓词境

以诗为词的手法

豪迈奔放的风格

第五节 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苏轼的意义

苏轼周围的作家群

后世文人心目中的苏轼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

黄庭坚的创作道路

丰富的人文意象

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山谷体的内涵

晚年诗返璞归真

第二节 陈师道的诗歌

学苏与学黄

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简练朴拙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

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

杜甫典范地位的确立

点铁成金:窘境中的策略

黄陈周围的诗人群

江西诗派的形成

第四节 江西诗派的演变

靖康事变对诗坛的影响

吕本中的诗歌及其“活法”说

江西派诗人在南宋初的创作

第五节 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爱国的主题

陈与义学杜

曾几的活泼诗风

陈、曾与江西诗派的关系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第一节 黄庭坚和晁补之

黄庭坚词雅俗并存与兼学苏柳

晁补之的词论及其吟咏情性的隐逸主题

第二节 晏几道

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

如梦如幻的境界和语淡情深的风格

第三节 秦观

伤心人的伤心词

情韵兼胜采

小令之法入慢词

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第四节 贺铸

奇特的个性

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并存

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与独特的地位

第五节 周邦彦

漂零不偶的主题和低沉感伤的格调

回环往复的章法结构对前人诗句的融化

音律的规范化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一节 李清照

“别是一家”的词论

女性情怀的全面展现

清丽自然的语言与优美淡雅的意境

生不幸死亦不幸的朱淑真

第二节 朱敦儒

青年的放浪形骸

中年的飘泊忧愤

晚年的逍遥自在

第三节 张元干等词人

时代感和现实感的加强

英雄的苦闷

流落异乡的忧伤与怀旧情结

第四节 李纲、岳飞等词人

李纲的咏史词和“南宋四名臣”词

岳飞的英雄之词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第一节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

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入蜀前后的变化

对吕本中、曾几诗风的继承

对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第二节 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抗敌复国主题

隐逸情趣

爱情诗

平易晓畅中的恢宏雄放之气

七言诗的高度成就

第三节 陆游的影响

陆游对南宋后期诗坛的影响

陆游对后代诗人的影响

第四节 杨万里和范成大

诚斋体的艺术特征

范成大的使金和田园诗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第一節 辛棄疾的創作道路

英雄的才情將略與“歸正人”的苦悶怨憤 

“剛拙自信”的氣質個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經歷 

抒寫人生行藏的創作主張和追求雄豪壯大的審美理想

第二節 辛棄疾對詞境的開拓

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 

苦悶憂患與對社會的理性批判 

鄉村中風景人物的剪影

第三節 辛詞的藝術成就

意象的轉換 以文爲詞和用經用史 

多樣的風格:剛柔相濟和亦莊亦諧

第四節 辛派詞人

辛派先驅張孝祥 辛派中堅陸游 

與辛詞相似的陳亮 效辛體而自成一家的劉過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第一節 姜夔

耿介清高的江湖雅士 

戀情的雅化和語言的剛化 

別有寄托的咏物詞 

幽冷悲凉的詞境與虛處傳神的手法 

因詞制曲的自度曲和韻味隽永的小序 

姜夔的羽翼史達祖和高觀國

第二節 吳文英

非仕非隱的人生 

亦夢亦幻的境界 

突變性的章法結構和密麗深幽的語言風格

第三節 宋末其他詞人

詞風清麗的周密 工于咏物的王沂孫 

備寫身世之感的張炎 另開生面的蔣捷 

辛派後勁劉克莊、陳人杰、劉辰翁和文天祥

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第一節 南宋的政論文和筆記小品

胡銓、陳亮等人的政論文 

陸游、范成大等人的筆記

第二節 南宋理學家的文論和散文

理學家的文論 從《宋文鑒》到《文章正宗》 

朱熹、真德秀等人的散文

第三節 南宋的四六

汪藻和南宋初期的四六 南宋後期的四六

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第一節 永嘉四靈和江湖詩派

永嘉四靈的詩風 四靈的淵源和影響 

江湖詩派的形成 

江湖詩派的作品劉克莊與戴復古

第二節 宋末詩歌

宋末詩人的兩個羣體:英雄與遺民 

文天祥的集杜詩 謝翱和汪元量等詩人

第三節 遼代詩歌

契丹族的民族性格 契丹族的代表詩人 

由契丹文譯成漢文的長詩《醉義歌》

第四節 元好問與金代詩歌

金詩發展的三個階段 元好問的紀亂詩

元好問的其他成就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绪论

第一節 元代的社會與文學

民族壓迫與融合 文化的溝通 

都市繁榮 思想活躍 儒生不幸的遭際

第二節 叙事文學的興盛

叙事文學成爲主流 話本小說的興盛 

戲劇的繁榮 戲劇演出和體制 

北方戲劇圈 南方戲劇圈

第三節 元代的抒情文學

散曲之爲“散” 活潑明朗與窮形盡相 

元詩的風貌

第四節 元代文學的審美情趣

“自然”與顯暢 

抒情文學與叙事文學情趣的吻合 

大異于溫柔敦厚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第一節 說話藝術

說話 說話“四家” 話本

第二節 小說話本

現存的小說話本 小說話本的體制 

愛情故事 公案故事 

叙事的口語化、聲口的個性化、談吐的市井化

第三節 講史話本

平話 講論“古今” 

《五代史平話》 《全相平話五種》

第四節 說經話本

說經 “詩話”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第五節 諸宮調

孔三傳首創 連用多種宮調的說唱形式 

《劉知遠諸宮調》 《天寶遺事諸宮調》

第六節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現存唯一完整的諸宮調作品 

對《會真記》、《商調蝶戀花詞》的超越 

歌頌愛情與抗爭 男女主人公形象的重新塑造 

叙事與抒情的結合 質樸奇俊的語言風格

第二章 关汉卿

第一節 關漢卿的生平思想與創作旨趣

關漢卿的生平 認同儒家仁政學說 

俗不脫雅、雅不離俗的創作風貌

第二節 《單刀會》與《西蜀夢》

呼喚英豪 英豪被害 誰救天下蒼生

第三節 《救風塵》與關漢卿的喜劇創作

下層民衆奮起自救 英豪就在自己人中間 

弱小女性的智慧和膽略 機趣橫生的喜劇性誤會

第四節 《竇娥冤》與關漢卿的悲劇創作

驚心動魄的人間慘劇 極度惡化的生存空間 

維護自身的人格尊嚴 滿腔怒火噴薄而出人間正義的最終勝利

第五節 關漢卿雜劇的劇場性和語言藝術

場上之曲 儘快“入戲” 注意處理戲劇衝突的節奏 

擅于設置懸念 本色當行的戲劇語言

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一節 《西廂記》的作者及其鶯鶯故事的創新

作詞章風韻美 體制的創新 題旨的改造

第二節 《西廂記》的戲劇衝突

相互制約的兩組矛盾 衝突第一次激化 

矛盾的轉移 泰山壓頂和四兩撥千斤 第五本

第三節 《西廂記》的人物塑造、語言藝術和社會影響

主動追求愛情的鶯鶯 志誠種和傻角 

機智潑辣的紅娘 文采與本色相生禁毀與模仿

第四章 白樸和馬致遠

第一節 白樸和《梧桐雨》

白樸的生平 深沉的滄桑感 梧桐夜雨的意蘊

第二節 《墻頭馬上》

一曲歌頌婚姻自由的贊歌 維護人格的尊嚴 

潑辣的個性和喜劇性的場面

第三節 馬致遠和《漢宮秋》

“曲狀元” 漢元帝“不自由” 

對歷史與現實的體悟

第四節 馬致遠的神仙道化劇和《陳摶高臥》

全真教的盛行 《黃粱夢》 

《陳摶高臥》 避禍意識

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第一節 大都作家羣的雜劇創作

全國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龐大的市民階層及他們對文化娛樂的需求、審美趣味、價值取向 

大都作家羣的形成 紀君祥與《趙氏孤兒》 

楊顯之與《瀟湘雨》石子章與《竹塢聽琴》 

王仲文與《救孝子烈母不認尸》

第二節 河北作家羣的雜劇創作

真定及其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 

李文蔚與《燕青博魚》 尚仲賢與《柳毅傳書》 

戴善甫與《風光好》 鄭廷玉與《看錢奴》

第三節 山東作家羣的雜劇創作

東平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良好的文化環境、豐厚的民間演劇傳統 

水滸戲創作的中心 康進之與《李逵負荊》、高文秀與《又獻功》 

李好古與《張生煮海》 武漢臣與《老生兒》

第四節 山西作家羣的雜劇創作

平陽顯要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 

石君寶與《秋胡戲妻》、《曲江池》 

李潜夫與《灰欄記》 吳昌齡與《西天取經》

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第一节 杂剧的南移与衰落

第二节 郑光祖

第三节 乔吉与宫天挺

第四节 金仁杰杨梓秦简夫

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第一節 南戲的形成與發展

南戲的形成與體制 早期南戲作品 《張協狀元》

第二節 《琵琶記》的悲劇意蘊

從《趙貞女》到《琵琶記》 時代的變遷與主題的變換 悲劇意蘊

第三節 《琵琶記》的藝術成就

蔡伯喈與中國知識分子的軟弱性格 趙五娘與禮教制度下的女性生活 雙綫結構 流傳與影響

第四節 四大南戲及其他

《荊釵記》 《白兔記》 《拜月亭記》 《殺狗記》

第八章 元代散曲

第一節 散曲的興起及其體制風格

散曲的興起 散曲的體制 散曲的文體風格和審美取向

第二節 元前期散曲創作

書會才人作家 平民及胥吏作家 達官顯宦作家

第三節 元後期散曲創作

散曲文體的日趨成熟完善 哀婉蘊藉的感傷情調成爲創作主流 追求形式美的傾向 張可久、喬吉 張養浩、睢景臣、劉時中

第九章 元代诗文

第一節 元代詩文概況

元代詩文對唐宋詩文的沿革 理學思想對元代詩文的影響

第二節 元代前期的詩歌

方回、戴表元等由宋入元的詩人 契丹族詩人耶律楚材 理學家劉因的詩歌

第三節 元代中期的詩歌

“雅正”的文學思潮 “元詩四大家”

第四節 元代後期的詩歌

元末詩歌的寫實傾向 楊維楨的“鐵崖體” 薩都剌等少數民族詩人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绪 论……

  第一节 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

  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市民的壮大 新的

  读者群的形成 新的内容与新的形象 审美趣味

  的转变 文学的商业化

  第二节 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

  政治思想由高压趋向失控 王学左派的兴起与禅宗

  思想的广泛渗透 张扬个性和对人欲的肯定 新

  思潮的先天不足

  第三节 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及其繁荣 对于文

  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雅文学与俗文学的交融

  第四节 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不同文学群体的形成 明代文学论争的特点文

  学论争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第一节《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三国故事的长期流传与发展 关于罗贯中《三

  国志演义》的成书时间《三国志演义》的主要版本

  第二节 在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

  《三国志演义》的主旨 政治上向往“仁政”人格

  上注重道德 才能上崇尚智勇 关于“拥刘反曹”

  在悲怆和迷们中追寻传统

  第三节 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

  虚与实的结合 非凡的叙事才能 全景式的战争

  描写 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 历史演义体语言

  第四节《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历史演义的繁荣 列国系统的小说 隋唐系统的

  小说 明末的时事小说 对于社会文化生活的广

  泛影响《三国志演义》在国外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

  水浒故事的流传与发展 作者问题《水浒传》的

  版本

  第二节 奸逼民反与替天行道……

  一曲“忠义”的悲歌 “忠义”观的形成及其复杂性

  丰富的思想内涵《水浒传》与农民

  第三节 用白话塑造传奇英雄的群像………

  白话语作成熟的标志 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 传

  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 连环勾锁、百川入海的结构

  第四节《水浒传》的影响…

  《水浒传》的社会影响《水浒传》的文学地位《杨

  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水浒传》在国外

  第三章 明代前期诗文…

  第一节 明初诗歌与散文…

  高启: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 杨基、袁凯诗

  中的乱世悲音 宋濂、刘基的散文创作

  第二节 台阁体与茶陵派…

  台阁体的特征 台阁本与时局及作家遭际的关系

  李东阳与“茶陵派”

  第三节 明代的人股制义文………

  八股文与科举的关系 八股文的与特征 八

  股文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第一节 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

  前七子的复古主张 时政题材中的危机感与批判意

  识 民间生活的显现

  第二节 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

  法度格调的强化与具体化 格调说中的重情色彩

  后七子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

  重视文学的性和对文学本质的新理解 文学主

  张与创作实践的距离 对后世文坛的影响

  第四节 归有光与唐宋派

  宗法态度的变化与差异 文以明道说的延续 创

  作中的文学意味 归有光的散文成就

  第五章 明代杂剧的流变………

  第一节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

  皇家贵族朱权、朱有说的杂剧创作 御前侍从贾仲

  明、杨讷的杂剧创作 刘东生的《娇红记》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

  转型期杂剧的特点 王九思与康海的杂剧《一

  文钱》等讽刺杂剧 爱国题材杂剧与爱情题材杂剧

  第三节 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 狂人”徐渭 《四声猿》与《歌代啸》 徐渭在剧坛

  上的影响

  第六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第一节 明初传奇概述……

  传奇的渊源及 明初传奇的道学气和八股化

  《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

  第二书 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李开先的《宝剑记》 四大声腔与昆腔的发展 梁

  辰鱼的个《浣纱记》 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

  第三节 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

  明后期传奇概述 高濂的《王簪记》 孙仁孺的

  《东郭记》 周朝俊的《红海记》

  第四节 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

  沈王景的昆腔创作 “沈汤之争” 吴江派戏剧家群

  体 玉茗堂风格的剧作家 孟称舜的《娇红记》

  第七章 汤显祖…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

  坎坷的仕途 徘徊于儒、道、释之间 人生的“至

  情”论

  第二节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

  《牡丹亭》的题材渊源 人物性格冲突 浪漫主义

  风格 文化警示意义

  第三节 “临川四梦”中的另外三部戏………

  《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四梦”之比

  较

  第四节 汤显祖的影响……

  汤显祖影响下的剧作家 汤剧的社会影响 “临

  川四梦”的演出与传播

  第八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第一节 《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

  玄奘取经题材的神化与孙悟空形象的演化 作者问

  题 吴承恩 《西游记》的版本

  第二节 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

  戏笔中存至理 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

  定 呼唤着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 整

  体性寓意与局部性象征

  第三节 神幻世界的奇幻美与诙谐性………

  极幻与极真 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多角度、

  多色调描绘的形象 戏言寓诸幻笔

  第四节 《封神演义》等其他神魔小说………

  神魔小说流派的形成 《封神演义》 《西游记》等

  神魔小说的影响

  第九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第一节 《金瓶梅》的创作时代及其作者……

  文人创作的长篇小说 成书的时代 作者之

  谜 《金瓶梅》的版本

  第二节 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

  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 从暴露社会的矛盾走向剖

  视扭曲的人性 《金瓶梅》悲剧性 关于性描写

  的问题

  第三节 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 

  寄意于时俗 从歌颂到暴露 人物性格的立体化

  网状结构 妙在家常回头语

  第四节 《金瓶梅》的续书及其影响

  《续金瓶梅》等续书 《金瓶梅》奠定了世情小说发展

  的基础《金瓶梅》在国外

  第十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第一节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

  《清平山堂话本》及“熊龙峰刊行小说四种” 冯梦龙

  与“三言”凌像初与“二拍”《型世言》以明末其

  他白话短篇小说集

  第二节 市民社会的风情画………

  商人成为时代的宠儿 婚恋自主和女性意识的张扬

  对于贪官酷吏的抨击和清官的市民化 “情”与“理”

  的矛盾与向“礼”的回归

  第三节 “无奇之所以为奇”

  将平凡的故事写得曲折工巧 细致入微的写心艺术

  体式和语言的变化

  第四节 明代的文言小说

  《剪灯新话》与其他传奇小说 不同类别的文言笔记

  小说专集与丛书的大量刊行 明代文言小说的地位

  和影响

  第十一章 晚明诗文………

  第一节 李贽………

  价值观念中的叛逆色彩 “童心说” 犀利坦直的

  文风

  第二节 以袁宏道为代表的派……

  以“性灵说”为内核的文学主张 直写胸臆的抒情特

  征 清新经逸的艺术风格 浅率化的流弊

  第三节 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竞陵派…

  派文学主张的继承与变异 幽深奇僻的艺术境

  界 晚明文学思潮的回落

  第四节 晚明小品文……

  小品文的兴盛 小品文的创作特色 小品文的

  影响

  第五节 明末文坛……

  复社与几社 陈子龙、夏完淳诗歌创作的时代特征

  第十二章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第一节 明代散曲……

  相对沉寂的明初散曲 弘治正德年间散曲的重新兴

  盛 嘉靖后散曲创作的繁荣

  第二节 明代民歌……

  明代民歌创作的繁荣《山歌》与《挂枝儿》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绪 论……

  第一节 文化下的学术和文学

  文化:独尊程朱理学 编书与 日益严

  苛的 汉学的兴盛 桐城古文正宗的确立

  文学的滞化现象

  第二节 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

  清初的学术转向 理欲之辨的深化 文学社会功

  用的强调 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 文学中的人文

  意识

  第三节 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集历代文学之大成 文学古典形态的再度辉煌

  新兴文体的飞跃 演变的趋势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同学的复兴

  第一节 遗民诗人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屈大均和吴嘉纪 其

  他遗民待人

  第二节 古文三大家……

  清初散文 侯方域 魏格 汪琬 其他古

  文家

  第三节 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钱谦益心的迹与心态 前期的诗作 宏伟沉郁典

  丽的《后秋兴》 虞山诗派

  第四节 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

  吴伟业的身世 观照历史兴亡 痛失名节 梅

  村体――歌行体的新境界

  第五节 词的中兴和纳兰性德

  词的中兴 陈维崧和阳羡词派 朱彝尊和浙西词

  派 纳兰性德和“京华三绝”

  第六节 王士滇与康熙诗坛

  “钱王代兴” 王士滇的神韵说和其神韵诗 入蜀

  使粤诗的变化 康熙朝的其他诗人

  第二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第一节 清初戏曲…

  吴伟业和尤侗寄托心曲的抒情剧 李玉等苏州剧作

  家的新编历史剧 李渔的风情喜剧

  第二节 《长生殿》

  洪升生平 天宝遗事的历史底蕴 《长生殿》的重

  史意识与杨贵妃形象 化长恨为长生的意蕴 艺

  术风格

  第三节 《桃花扇》

  孔尚任的际遇与《桃花扇》的创作 历史反思与征实

  精神 下层人物形象 国家至上的思想 戏剧

  结构 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三章 清初白话小说…

  第一节 小说续书与《水浒后传》……

  清初的小说续书 两种续法:仿造和假借 陈忱

  的行迹 假“水浒”人物以写心小说的抒情性

  第二节 《醒世姻缘传》

  作者与成书年代 独创的长篇世情小说 荒唐的

  因果报应模式 鲜活的社会众生相 宿命外壳中

  的真实内蕴 叙事的幽默与喜剧风格

  第三节 李渔的短篇小说

  清初的拟话本小说 李渔的小说创作 演绎个人

  经验和情趣 专断的叙述与叙述的机巧 讽谕和

  娱乐

  第四节 才子佳人小说…

  一种小说类型 作家的创作底蕴 才子佳人的婚

  姻梦想 顺乎情而不悖科礼 故事的模式化及其

  演变

  第四章 《聊斋志异》……

  第一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

  大半生在科学中挣扎 塾师生涯 徘徊于雅俗文

  化之间 《聊斋志异》的创作与成书

  第二节 狐鬼世界的建构…

  一书而兼二体 用传奇法以志怪 神怪、梦幻的

  艺术 形式化 狐鬼花妖的人情化和意象性

  第三节 狐鬼世界的内涵………

  创作的抒情表意性 科举失意的心态 落寞生活

  中的梦幻 刺贪刺虐 现实伦理与精神超越

  崇高与庸俗并存

  第四节 文言短篇的艺术创新…

  多种小说模式 情节的丰美 小说诗化倾向

  叙述语言平易简洁 人物语言多样

  第五节 《聊斋志异》的馀响……

  文言小说的再度蔚兴 顺随与抗衡 《子不语》等

  《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在国外

  第五章 《儒林外史》………

  第一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科第兴盛的家族 科举失意与觉醒 取材于现实

  士林

  第二节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命意在批判科举 科举扭曲的社会和文人 科举

  派生的“名士”

  第三节 理想文土的探求

  杜少卿形象的人文内涵 “真儒”与实学思想 金

  陵市井奇人与理想人格

  第四节 《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长篇结构的新形式 叙事艺术的新特点 讽刺艺

  术的新成就

  第六章 《红楼梦》

  第一节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一生《红楼梦》的版本

  高鹗和程伟元

  第二节 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和大观园的毁灭 封建大家族

  没落的悲剧 贾宝玉和人生悲剧

  第三节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人各一面 性格内涵的丰富性 展示出心灵

  第四节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写实与诗化融合 浑融一体的网状结构 叙事视

  角的变换 个性化的文学语言

  第五节 《红楼梦》的影响

  续书蜂出 反复改编 对创作的深远影响

  红学

  第七章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第一节 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

  诗坛多元格局 袁枚及性灵派诗人 盛世中的哀

  唱:郑燮、黄景仁

  第二节 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

  桐城派的出现 义法说和雅洁的审美标准方

  刘、姚三祖 桐城派以外的散文

  第三节 骈文的复兴和汪中……

  骈文复兴及其文化背景 骈文八家与汪中 李兆

  洛《骈体文钞》

  第四节 浙派词的嬗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

  浙派词的嬗变 常州调派兴起的背景 《词选》和

  张惠言 比兴寄托的词风

  第八章 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

  第一节 《镜花缘》和其他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的多样化 李汝珍的《镜花缘》 寄寓理

  想、讽刺现实、炫鬻才艺

  第二节 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

  传奇、杂剧创作的最后阶段 蒋士铨等剧作家

  《雷峰塔传奇》等

  第三节 地方戏的勃兴和京剧的诞生………

  “花部”与“雅部”之争 皮簧腔与京剧 地方戏的

  优秀剧目

  第四节 讲唱文学的盛行…

  源流、演变和发展 弹词与《再生缘》鼓词和子

  弟书

  第九编 近代文学

  绪论……

  第一节 西学东渐的狂飙

  “欧风美雨”的时代潮 新式学堂的涌现 踏出国

  门 翻译事业的发达 现代化传媒的发展

  第二节 作家主体的转型

  新旧作家的分野 作家知识结构的渐次变化 进

  步与落伍的交替错综

  第三节 文学观念与作品形态的变化………

  翻译文学的发展 文学观念的变化 作品形态的

  新变 吸收西方文学技法与民族形式

  第四节 文化下移与文体

  社会思想启蒙与文化的下移 散文文体的历史性变

  革与白话文运动 近代文体的实质及其复杂性

  文体变革的历史意义

  第五节 近代文学流程

  近代文学的过渡性质 近代文学的分期 近代前

  期文学的变化及其特征 近代后期文学的发展及其

  与新文学的接轨

  第一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第一节 龚自珍的思想与创作道路

  张扬个性与理性的“尊情”与“尊史” 以“史官”自处

  的社会批判精神 睥睨“乡愿”的‘怪魁”

  第二节 龚自珍的散文…… 

  清代散文的转折 对封建主义的抗争 危机

  与变革意识 个性的呼喊 “横霸”之气与震

  撼力 诡异奇崛的风格

  第三节 龚自珍的诗、词… 

  封建本世的镜子 呼唤风雷与人才 压抑与解脱

  童心的复归 龚自珍的新词风

  第四节 反帝爱国诗潮……

  广泛汹涌的反帝爱国诗潮 魏源与林则徐

  第五节 宋诗派、桐城派、常州派与近代前期词……

  宋诗派的形成与主要倾向 郑珍诗的艺术开拓

  桐城派的新趋向 姚伯门弟子梅曾亮的散文 曾国

  藩的湘乡派与曾门弟子的海外游记 新体散文的萌

  芽 周济与常州词派 传统词坛名家蒋春霖

  邓廷桢等人的爱国词作

  第二章 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第一节 侠义公案小说

  侠义公案小说的基本趋向《三侠五义》 《儿女

  英雄传》《荡寇志》《施公案》及其他

  第二节 人情世态小说…

  人情世态小说的发展趋势 《品花宝鉴》 《花月

  痕》 《海上花列传》

  第三节 近代前期的戏曲…

  传奇杂剧继续衰落与嬗变中的作家与作品 地方戏

  的发展与京剧的兴盛 京剧的代表剧目及其成就

  弹词宝卷

  第三章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第一节 黄遵宪与“诗界”……

  “诗界”与黄遵宪的新派诗 厚重的历史现实内

  容 反映新学理、新事物与“吟到中华以外天”

  黄遵宪描写艺术的拓展

  第二节 梁启超与新文体…

  思想界的陈涉 资产阶级文学的提倡者、鼓吹

  者 别具魅力的新文体散文 新体散文的历史意

  义及其影响

  第三节 近代后期散文……

  近代后期散文概观 康有为的政论文 谭嗣同冲

  决罗网的笔锋 严复与林纾 章炳麟的檄文

  第四节 近代后期诗歌……

  康有为的浪漫主义歌唱 丘逢甲的爱国歌声 女

  侠秋瑾 南社诗人柳亚子与苏曼殊 同光体的诗

  歌主张与创作 湖湘派与晚唐派

  第五节 近代后阅词………

  近代后期词的创作倾向 “清季四大词” 异军

  突起的文廷式

  第四章 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第一节 小说界与新小说的兴起………

  小说界的发生与发展 新小说的澎湃浪潮

  构拟理想世界的蓝图 求新声于异邦 历史疮痍

  的反思 民族民主的铎音 翻译小说的繁荣

  与小说审美意识的嬗替

  第二节 《官场现形记》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封建社会崩溃前夕的官场解剖:《官场现形记》 光

  怪陆离的社会诸相的写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三节 《老残游记》与《孽海花》…

  小说艺术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老残游记》 深含

  三重意蕴的《孽海花》

  第四节 民初小说鸟瞰……

  从开启民智到徇世媚俗 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渊源与

  流变 苏曼殊的哀情小说

  第五节 戏剧改良运动与话剧的诞生…

  戏剧改良运动的勃兴 “民族文学之伟著,亦政治剧

  曲之丰碑”汪笑侬与京剧改良 中国早期话剧

  的诞生

文档

《中国文学史》目录

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传说时期的文学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诗乐舞紧密结合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文史哲不分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由巫到史贵族文学的兴起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第四节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楚地文化与楚辞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出土资料和文献资料《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