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的饮食文化
说起猫耳朵面食,其实是别处的特产,正宗的猫耳朵称得上中国美食的,时下有两种,一种是杭州猫耳朵,一种是山西猫耳朵。据说猫耳朵从前叫“圪搓面”,是山西首创,在元朝时就已经有了,明清时“圪搓面”已在山西民间普遍食用,并传播到陕冀鲁豫乃至江南一带。相传乾隆下江南时曾食之夸赞,因其形似猫耳,呼为“猫耳朵”。所以猫耳朵之名属皇帝御赐。老舍先生曾在晋阳饭庄品尝过猫耳朵,写诗赞曰:“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拨鱼实且华。”由此可知,猫耳朵十分味美而诱人。不知文阁出门在外的父老乡亲中,有没有人品尝过。
我们文阁人常吃的酸菜豆汤煮猫耳朵,俗称“煮疙瘩”,也有的叫“煮灰面疙瘩”。“猫耳朵”是我新取的名儿,有点附庸风雅的意思,但主要的就是我们这儿的“灰面疙瘩”与外地的“猫耳朵”有相似相通之处。只不过人家的做法比较精细,需揉面,需用刀切,需用手捻搓成猫耳朵状,吃法也讲究,可煮,亦可炒,作料丰富而特别。咱们的做法十分简易,随乡就俗:将面粉放在簸箕里,在和面的水里加少许的食盐,食盐也可在煮熟后再添加。一边加水,一边用筷子搅拌,直到成疙瘩状。然后端起簸箕筛一筛,猫耳朵就做成了。最后把做好的猫耳朵面食,放在煮沸的酸菜豆汤锅里煮几分钟,即可食用。吃的时候用烧制的嫩辣椒下饭,亦可用其它酱类、霉豆腐或油炸的洋芋片之类佐餐。虽然做法不大讲究,却也筋滑爽口,深得文阁人民喜爱,祖祖辈辈都百吃不厌。
人家的猫耳朵有点像城市雍容华贵的美妇女,我们的猫耳朵却是个乡村黄毛小丫头。
文阁的酸菜豆汤猫耳朵
——家乡的饮食文化
我们文阁人爱吃酸菜豆汤煮猫耳朵,俗称“煮疙瘩”,也有的叫“煮灰面疙瘩”。做法十分简易:将面粉放在簸箕里,在和面的水里加少许的食盐,食盐也可在煮熟后再添加。一边加水,一边用筷子搅拌,直到成疙瘩状。然后端起簸箕筛一筛,猫耳朵就做成了。最后把做好的猫耳朵面食,放在煮沸的酸菜豆汤锅里煮几分钟,即可食用。吃的时候用烧制的嫩辣椒下,亦可用其它酱类、霉豆腐或油炸的洋芋片之类做下菜。虽然做法不大讲究,却清爽可口,深得文阁人民喜爱,祖祖辈辈都百吃不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