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周焜,男,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
2017年6月第39卷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Jun.2017Vol.39Sup.
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认识
周
焜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
要:黑格尔在“艺术终结论”上的理论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充分把
艺术的发展史与哲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哲学的角度探讨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产生的社会性的影响。黑格尔在“艺术终结论”中,把哲学的思想用于艺术的效果分析,即艺术对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上,以更为客观的角度分析艺术对社会产生的作用效果。
关键词:黑格尔;“艺术终结论”;再认识
中图分类号:D 51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17)Sup -0087-02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主要集中于将艺术中无法实现的“理念”转移到宗教和哲学领域。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中的艺术终结于黑格尔的逻辑体系,转而在历史的进程中继续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终结论”仍然发挥着它的效能。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作用于他所呈现的理论体系框架之内,如果把“艺术终结论”扩充到更为宽泛的理论框架中,那么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将会受到碎片化时代的现实环境的冲击和挑战。
一、“艺术终结论”的终结对象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充分把艺术的发展史与哲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哲学的角度探讨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产生的社会性的影响。黑格尔在“艺术终结论”中,把哲学的思想用于艺术的效果分析,即艺术对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上,以更为客观的角度分析艺术对社会产生的作用效果。黑格尔的
“艺术终结论”理论的核心是艺术的终结,这一理论既能够带来认同者对他的支持,也会导致反对者对其艺术理论的异议性见解。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产生于他所在的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必然以他所在的历史条件为参考依据。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必然会导致黑格尔“艺术终结论”与现代环境的矛盾,使之不再能够更为有效地揭示现实。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并非是一种悲观的论调,
而是对艺术存在形式的探讨,艺术只是在社会中某种功能的担当消失了,转而以别的形式存在于社会角色当中。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以理论的形式存在,并且理论是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加以呈现的。艺术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后转向以别的形式存在,进而实现了它的“终结”。首先,理念缺乏所要表现的适合的感性形象,形象的意义和单纯
的外在因素之间缺少关联,象征型艺术消失于意义与形象的中。其次,古典型艺术的内在意义与所显现的形象未能达到完满的契合一致。最后,
题材的偶然性造成了浪漫型艺术的解体。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未能将艺术充分地结合实际,以至于精神与外在世界的完美融合。现代社会的“碎片化”特征,
导致了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解构。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充分把艺术的发展史与哲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哲学的角度探讨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产生的社会性的影响。黑格尔在“艺术终结论”中,把哲学的思想用于艺术的效果分析,即艺术对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上,
以更为客观的角度分析艺术对社会产生的作用效果。黑格尔把艺术的“终结”解释为艺术应用于宗教和哲学领域,把艺术未能完成的理念以作用于宗教和哲学领域的形式实现。在黑格尔的理论框架中,宗教和哲学高于艺术,
且能够更好地想象和把握自身。现实世界中,艺术不再能够发挥与社会中的某种功能效用,
便以存在于宗教或哲学且发挥其影响的形式存在。这意味着现代世界的丰富多样化和人类自我的迷失。普通的民众利用宗教来实现自己内心世界的宁静,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寄托于万能的神。拥有足够思考能力的思考者,
利用自身具有的判断力来支配现实社会中出现的困境。应用哲学的思辩处理意向环境中出现的难题。以理论存在的思考者,以理念来支撑自己的精神世界,相对虚拟的艺术则处在了绝对精神的最底层。艺术转化成理念的形式存在于宗教和哲学并承担其相应的作用,
只是表现现实意味的一种意识形式。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实际是指艺术在逻辑上走向终结,也即艺术以承担起局部的社会功能的形式存在。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终结的理念最终以哲学里的本真形象存在,从而实现了人的社会性的自由。
7
8
黑格尔在“艺术终结论”中,集中于以理论的形式进行整体性建构。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把哲学的思想用于艺术的效果分析,即艺术对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上,以更为客观的角度分析艺术对社会产生的作用效果。现如今,选择性地把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应用于社会现实的发展当中,有利于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发展与完善。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作用于他所呈现的理论体系框架之内,如果把“艺术终结论”扩充到更为宽泛的理论框架中,那么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将会受到碎片化时代的现实环境的冲击和挑战。“艺术终结论”只有在黑格尔的预设的伦理总体性中、在其完备体系的范围中才能发挥其充分的有效作用。
黑格尔的艺术理论强调的是绝对精神在演绎中走向终结以实现其最终的艺术理想。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是社会发展作用的必然结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存在意识。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是黑格尔美学及哲学的唯心主义内容的核心,并以实践加以批判。黑格尔强调他所存在时代的变革性,即新旧时代的交替中。人的精神依存于个人的内心世界,反而脱离了所处的社会现实。在新旧观念的转变中,人们完成了自我改造。黑格尔以他所处的历史时代为背景,分析了其所处时代的危机和挑战。黑格尔根据对现实世界的把握,整合了理论与社会的共性。于是,他利用先验论,对其逻辑体系进行总体性、体系性的假设与论证。面对时代的困境,黑格尔把自己的理论原则应用于现代性,以实现其理论的具体应用效果。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以他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将现实与逻辑思维相结合,以实现其理念体系的整体性建构。黑格尔的艺术理想在于实现艺术表现形式与内在精神状态的和谐与统一。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以其整体框架的理论性概念为基础,脱离了这个整体框架,则会导致黑格尔的理论应用的消解。艺术的发展存在于特定的历史当中,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有形象。通过对所处历史、社会、文化等整体环境的把握,能够促进对艺术发展历史的把握,进而有利于深刻了解艺术的核心指向。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就是依次为基础进行发展的。
三、“艺术终结论”面临的挑战
黑格尔的艺术哲学即为其美学,在现代化的历史环境中,必然会受到现实多种因素的冲击,这就可能会导致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在某些方面出现欠缺,以至于无法解释现实社会中的具体现象。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充分把艺术的发展史与哲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哲学的角度探讨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产生的社会性的影响。黑格尔在“艺术终结论”中,把哲学的思想用于艺术的效果分析,即艺术对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上,以更为客观的角度分析艺术对社会产生的作用效果。黑格尔的美学理想对艺术的发展阶段并无实际效用。黑格尔的艺术理论强调的是绝对精神在演绎中走向终结以实现其最终的艺术理想。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是社会发展作用的必然结
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存在意识。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是黑格尔美学及哲学的唯心主义内容的核心,并以实践加以批判。黑格尔强调他所存在时代的变革性,即新旧时代的交替中。黑格尔作为一个思辩哲学家,以抽象的观念拓展其思想体系,较为注重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如果把思想维度扩充于黑格尔绝对精神框架体系之外,从理论的角度来探讨艺术问题,则会发现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理论效果有限度的。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考虑较为繁杂的客观因素。人们需要考虑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从总体的、抽象的主体向具有民族特色和个人特色的更具体的主体转变。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理论的核心是艺术的终结,这一理论既能够带来认同者对他的支持,也会导致反对者对其艺术理论的异议性见解。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产生于他所在的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必然以他所在的历史条件为参考依据。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必然会导致黑格尔“艺术终结论”与现代环境的矛盾,使之不再能够更为有效地揭示现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遭遇到了现实挑战。现代的艺术发展与现实情况的关系较为密切,且与已发生或即将到来的社会事件、历史事件有关,不仅仅与哲学计划、哲学推理有关。黑格尔建立的哲学体系,在承袭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的体系而发展的同时,也开启后代对黑格尔体系的思考和。现代的社会环境,需要艺术与现实的发展相结合,以促进艺术理论的发展与完善。艺术本身即是呈现具有非线性的发展规律,无所谓“终结”之说。现如今,我们存在于现代社会当中,需要以更为多元化的形式适应现实环境,注重人们的多元化需求。黑格尔理论体系中的“艺术终结论”应用于当时的世界背景,不再能够完全适用于现今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环境需求。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中的艺术终结于黑格尔的逻辑体系,转而在历史的进程中继续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终结论”仍然发挥着它的效能。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作用于他所呈现的理论体系框架之内,如果把“艺术终结论”扩充到更为宽泛的理论框架中,那么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将会受到碎片化时代的现实环境的冲击和挑战。因此,黑格尔的“艺术决定论”不再能够更好地适用于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认识,有益于我们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选择性地把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应用于社会现实的发展当中,不仅能够进一步了解掌握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本质,更有益于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发展与完善。
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认识,有益于我们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将其应用于现实环境中,以探讨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在现实环境中的具体实践,对之形成再认识。
参考文献:
[1]周才庶.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认识[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02-105.
[2]杨冬.终结还是希望?———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及艺术何以“重新开始”的思考[J].艺术百家,2013(S2):38-41.
[3]王广州.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与伦理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