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语言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计算机的逐渐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语言。这种语言现象的出现历时虽短,却呈现出一种迅猛发展的态势。在互联网的“博客”、“聊天室”、“电子公告栏”这种虚拟世界里贴帖子出现的话语和文章,网络语言比比皆是。网络的虚拟性,给人们带来了最大的自由,因而赢得了无数人的青睐。这种网上流行的颇具特色的一些词语和对话,对我国城市的部分大、中学生和所谓“新新族”、“80年代后”人群影响极大。更有甚者,这种网络语言己经蔓延于一些学生的相互交往用语和作文之中,连有些新闻媒体也间或用网络语言作标题吸引读者的眼球。
如何认识网络语言,如何看待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这是信息时代对语言学界和教育界提出的新课题。如果在网络语言出现初期便对这种语言现象予以关注,进行研究,加以引领,这对调适网络语言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至关重要,对纯洁学校和社会语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发展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
我国自1990年以来,特别是从1995年大力发展网络研究和应用后,由活动在网络虚拟空间,具有自主、开放、包容、多样和创新特点的网民群落逐渐创造和形成了中国的网络语言。纵观网络语言的状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用同音或谐音字词替代通用字。在网络语言中用汉语同音字词替代通用字词的现象十分普遍。例如:用“偶”替代“我”,用“斑竹”替代“版主”,用“竹叶”替代“主页”,用“密马”替代“密码”,等等。这多属于打字打成了错别字,或网民群落有意用来显示自己的个性。
2.用字母替代通用字。对人的称呼和简单用语往往凭借读音用拼音字母或英语缩写字母替代通用字。例如用“MM”替代“妹妹”,用“DD”替代“弟弟”,用“PP”替代“屁股”,用“PMP”替代“拍马屁”,用“BD”替代“笨蛋”,用“RMB”替代“人民币”,用“WAN”替代“我爱你”。用英语字母“BB”替代“再见”,用“CBA”替代“酷毙了”,用“LAT”指代“又漂亮又有才华”,等等。这属于循音悟意,既图打字简略便捷又显示亲热和有创意,显得时尚。
3.用数字谐音代语。即用一连串数字的谐音或转意来表示语意。例如:886(拜拜了),7456(气死我了),246(饿死了),520(我爱你),53770(我想亲亲你),584(我发誓),5203344587(我爱你生生世世不变心),1573(一往情深),82010000(爱你一万年),360(想念你),286(反应慢,智商低,落伍了),687(对不起),56(无聊)。这是网络群落的一种发明。
4.用动物名称指称人或事。例如:恐龙(丑女),青蛙(丑男),菜鸟(网络新手),飞虫(高级网虫),大虾(超级网虫),飞鸟或老鸟(超级网虫,网络高手),大侠(超级网虫,网络高手),伊妹儿(电子邮箱),老鼠(鼠标),酷鸡(酷机,指功能强的主机),太平公主(超级双频、超级平胸),等等。这是一种由比照联想生成的网络语言。
5.新造词语。例如;东东(指东西),灌水(指文章长而空,言之无物),美眉(妹妹、美女),造砖(指写文章)。新造词语为网络语言中最有创造力的部分,也是最传神的部分,已成为网络语言的标识。
6.用符号表示情态。例如:“(-_-)”表示神秘笑容;“^-^”表示咪着眼睛笑;“1-P”表示捧腹大笑;“:-(”表示扁脸,不高兴了;“:-P”表示吐舌头;“:-o”表示哇塞,惊呆了,等等。这是一种以符号寓新意追求情趣的象形语言。
上述种种网络语言,的确显现出与通用语和社会用语的迥然不同,对于习惯于用规范化汉语进行读写的人来说,不仅看不懂,甚至会感到这是对五千年来我国文化和汉语言文字的一种亵渎。
二、青少年青睐网络语言的心理
网络语言的新奇怪异,对青少年颇有诱惑力。
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及其调适
○王显槐
摘要: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的逐渐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网民群落逐渐创造和形成了有多种形式的中国网络语言,这种网络语言已经蔓延于一些学生的相互交往用语和作文之中,对青少年学生使用汉语言交际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网络语言是时代的产物,网络语言中一部分词汇在经过长时间考验被人们接受后也可以进入基本词汇;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应该研究网络语言的组成、来源和发展,研究网络语言如何去规范,研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如何使我们的汉语言文字更具活力,如何使我们的语言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学校语文教育在网络语言尚未得到整治的状态下,要严格用规范化的语言文字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网络语言;学生;调适
作者简介:王显槐,男,井冈山学院教授(江西吉安343000)
教学经纬为什么网络语言会具有如此大的魅力,青少年争相运用网络语言作文甚至对其发展推波助澜?我们很有必要从青少年心理上剖析其中的奥秘。
1.追求猎奇。网络语言的产生时间虽然很短,但通过网络提供的虚拟空间,学生可以隐蔽自己的真实身份,或与人聊天,或随笔成文,在网络中无拘无束地尽情宣泄在学校、家庭无法表达的真实情感,使受繁重学习任务压抑的心情得以释放,这是学校作文所达不到的效果。因此,网络语言的种种特点很能给青少年带来一种新鲜感、好奇感、快乐感、有趣感,使他们乐于效仿,争相沿袭。
2.讲求快捷。网络语言中出现用谐音字、用拼音或英语缩写替代规范汉语言的原因,与电脑上网省时省费有关。初时人们上网需按时付钱,所以打字讲求快捷,意到能懂即可。现在随着电脑家庭联网的普及,初时的成因虽不是主要因素,但青少年已喜爱上运用这种打字快捷的语言来陈情达意,甚至将其作为一种时尚,这种语言现象便仍得以延续不止。
3.刻意创新。青少年具有自主、开放的特点,创新意识强,他们具有极强的反传统意识,不愿受传统语言语法、语义的规范、标准的约束,当他们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并很欣赏、崇尚其中某些表达形式后,往往会使他们产生一种模仿求新的心理,驱使他们去推波助澜,翻造一些新鲜词语。所以,他们在网络上会话或作文时往往会乐此不疲,刻意创造一些新的语词形式,从而使自己的心理得到一种愉悦,使自己的创造欲望得到满足。
4.张扬个性。网络为人们营造了一个可以恣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网络语言又可以无拘无束地花样翻新,这就为青少年尽情地表现自我、舒展自我提供了条件。因此,青少年可以根据自己对网络语言的种种表达形式的喜好,随心所欲地选择运用,甚至模仿翻新,从而使会话和作文更彰显出其个性特点,以引起别人的重视。
三、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
网络是语言的一个新载体,载体的变化往往造成语言风格或语体的变化。网络语言的语体中用错字、病句、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杂糅表达式成了正宗语言,成为网民的习惯用法,规范汉语却变成另类表达,这的确给汉语言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青少年学生使用汉语言交际造成一定的冲击。
第一,网络语言的不规范会导致学生乱用、错写规范汉语言。从目前痴迷上网的青少年学生群体来看,多数是厌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本来基础就差,长时间受网络语言的影响,他们的交际语言更会产生混乱,这必然会在作业、作文和平常的言语交际中反映出来,这对他们的言语发展将带来更大的障碍。
第二,对汉语言基础较好的青少年学生而言,网络语言的新样式对他们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使他们乐于模仿,乃至推波助澜,花样翻新,从而产生一种极大的创造感、满足感。若未加正确引导,时间久了便会使他们习以为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作文和言语交际中运用这种网络语言的模式生造词语,使他们的语言发展受到干扰和影响。
第三,青少年可塑性较强,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网络语言的种种表现形式未加规范,出于好奇和有趣,往往会诱使大批学生争相模仿,这就给语文教学带来大面积的清扫工作,势必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教学带来极大的干扰。学生作文中夹杂着网络语言,教师批改作业、作文时的评价往往与学生的表述会产生牛氐牾,而有的语文教师甚至不明其意。例如下面一段话:
“7456,TMD!大虾、菜鸟一块到偶的烘焙鸡上乱灌水,这些水桶真是BT!哥儿们用不着PMP,到底谁是好汉,光棍节过招。94酱紫,待会儿再打铁。呵呵!886!”其含义是:“气死我了,!怎么超级网虫和超级新手一块儿到我的个人主页上乱留言,这些水桶真是变态!哥儿们用不着拍马屁,到底谁是好汉,光棍节过招。就是这样子,呆会儿再来贴帖子。呵呵!拜拜了!”这让教师如何看得懂!如何去评价?
第四,目前有少数网民的网络语言不道德不文明,随意谩骂和进行人身攻击,故意表现出另类性格和反调言论,与现实社会的行为规范存在明显冲突。有些人起粗俗下流、庸俗不堪的黄色网名和写黄色词句、粗话、脏话和嘲讽人的词语,污染了网络的天空。与此同时,网络的传播特性造成信息泛滥,多种信息垃圾会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改变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和生存方式;互联网的全球性文化网络传播使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冲突,网络文化的直接化、形象化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造成极大影响,一定程度上妨碍其整体素质的提高;网络的隐蔽性将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网络成瘾症”、“网络孤独症”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构成威胁和危害等等,这些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都是不可轻视的。
四、对网络语言的调适策略
近几年来,对网络语言争论颇多,持积极态度支持者有之,批评、质疑者也有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让人们享受新技术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何看待网络语言,如何引导网络语言健康发展?这便成为了语言文字工作者、应用语言学、语言文字应用发展和语文教学需要研究的课题。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网络语言是汉语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是汉语词汇的外围部分,它可与内核部分的基本词语相辅相成,互不取代。网络语言中一部分词汇在经过长时间考验被人们接受后也可以进入基本词汇,因为当代汉语中每年大概出现1000个左右的语文性新词语,这也是人们对汉语使用创新带来的时代产物。我们反对网络上的粗话、脏话和那些令人费解的话语,但
(下转第123页)能体现网民“个性”的生动形象的习惯用语,它无妨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反而能丰富、活跃我们的文化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可不予排斥而适当使用。
其次,当前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应该研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如何使我们的汉语言文字更具活力,如何使我们的语言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应着力研究信息时代汉语语言文字在应用方面存在的新问题,研究网络语言的组成、来源和发展,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研究网络语言要不要规范,如何去规范?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语言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和冲击有哪些?如何治理网络语言存在的问题?如何引导网络语言去除糟粕、保留精华、继续发展?如何教育学生正确区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语言,使正规语言的教学不受或少受网络语言的冲击?等等。
再者,学校语文教育在网络语言尚未得到整治的状态下,要严格遵循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要求,用规范化的语言文字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校是传承文化,教育青少年学会使用本民族规范语言文字的场所,它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对青少年进行教育,而不可随意引入未经国家语言文字部门认定的社会用语和网络语言,这应该是学校语言文字教育工作的一个准则,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如此。进行网络作文教学,也应要求学生摒弃那些粗俗下流、庸俗不堪、令人不明其意的游戏文字,使网络作文得到健康发展。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像火一样改变人类的生活,网络语言冲击波将对汉语言文字的发展产生震荡、影响。我们既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又要控制、调适其负面的影响,努力使汉语言文字在发展中求和谐,在和谐中更具活力。
[参考文献]
[1]李铁范.网络语言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0,(9).[2]像火一样改变人类的生活[J].计算机世界报,2002,(34).
[3]于根元.网络语言冲击波[N].北京科技报・网络周刊,2001-7-6.
[4]张莉.网络带来语体变化[N].北京科技报・网络周刊,2001-8-24.
责任编辑:程方生
我们,注意是由人的大脑皮层活动实现的。人在注意某种事物时,大脑皮层内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即指大脑皮层对当前所注意的对象进行分析、综合的主要区域。它具有高度兴奋性,优势兴奋中心的兴奋性越高,注意也就越集中。人们注意的产生与因素直接有关:一是刺激的强度,如光线强烈、声响巨大、色彩鲜艳等;二是刺激的时机;三是刺激的形式变化,如图文并茂、动静搭配等;四是刺激的有效性。一般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再加上受年龄、阅历、经历等的,形象思维仍处于主导地位,多媒体教学,由于优化了设计,加上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信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就能产生浓厚兴趣,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对比,反复顿悟,为准确理解知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是否发生,关键在于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其中。只有更重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设计,使教学活动向着学生自己要学、主动去学的方向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促使学生更多地利用机会积极参与,做到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能力。
四、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要准确地反映科学美、自然美和艺术美,就要用美的形式去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运用美学原理,遵循美学规律,设计教学过程,使之形成美学环境,养成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意识,陶冶审美情操,激发学生对知识渴求的欲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通过视听结合达到培养审美的情趣。生理机制的研究表明,人的视觉获得知识的比率为83%,是各类感官之最。而听觉为11%,居第二。从人获得知识的记忆保持比率来看,“视听并用”三个小时左右记忆保持率高达90%。可见,运用音响、旋律、节奏来塑造形象的视听觉艺术,辅之以画面、图像的视觉艺术,最能激发人们的审美兴趣。因此,多媒体教学,采用声画同步的方式,就最能使学生精神振奋、生趣、激趣,从而养成高尚的审美趣味;多媒体教学的突出特点是,以鲜明生动的情感纽带,将教师、教材、媒体、学生紧紧地联结起来,使课堂产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教人的效果。
多媒体在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它又以交互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的机会,同时提供了许多网络资源给学生查阅资料,为大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营造了一个十分理想的学习环境,尤其是生动具体、丰富多彩的形象环境。但是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通过学生这一内在因素才能发挥作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扩大授课容量,但一味增加容量,事无巨细地将有关内容全部纳入课堂,就会出现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听课时学生就会头晕目眩,思维压抑,进而剥夺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机会;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文本、图形、声音、动画于一体,表现形式新颖、多样,动感效果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过分追求形式,将会喧宾夺主,使学生的注意力受到干扰,弄巧成拙,反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努力适应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了解多媒体技术,研究其规律。
责任编辑:韦民
(上接第121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