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商品分类: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标志,科学地、系统地将商品分成若干不同类别的过程。
2、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含有的水蒸气量(绝对湿度)距离饱和状态(饱和湿度)程度的百分比称做相对湿度。
3、商品质量:狭义的商品质量是指产品与其规定标准技术条件的符合程度,它是以国家或国际有关法规、商品标准或订购合同中的有关规定作为最低技术条件,是商品质量的最低要求和合格依据。 广义的商品质量是指商品适合用途所需的各种特性的综合及其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是市场商品质量的反映。它不仅是指商品的各种特性能够满足需要,而且包括价格实惠、交货及时、服务周到等内容。
4、商品目录:是指将所经营管理的全部商品品种,按一定标志进行系统分类编制成的商品细目表。
5、线分类法:也称层次分类法,是指将分类对象按所选定的若干分类标志,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个层次类目,并排列成一个有层次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
6、商品标准:是对商品质量以及与质量有关的各个方面(如商品的品名、规格、性能、用途、使用方法、检验方法、包装、运输、储存等)所做的统一技术规定,是评定、监督和维护商品质量的准则和依据。
7、商品代码:又称商品编码,或商品代号、货号,它是赋予某种或某类商品的一个或一组有序的符号排列,是便于人或电脑识别与处理的代表符号。
8、商品标准化:是指在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中制定、发布以及实施商品标准的活动。
9、EAN条码:是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制定的一种条码,通用于全世界。
10、质量认证:是依据产品标准和相应技术要求,经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来证明某一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相应技术要求的活动。
11、商标:俗称“牌子”,是指商品生产者或商品经营者为了使自己生产或销售的商品,在市场上与其他商品相区别而使用的一种标志,这种标志通常用文字、图形或文字、图形的组合图案构成。
12、后熟作用:是指瓜果、蔬菜等类食品脱离母株后继续成熟过程的现象。
13、感官检验法:是以人体感觉器官作为检验器具,对商品的色、香、味、形、手感、音质、音色等感官质量特性做出判定和评价的检验方法。
14、商品的化学变化:是指不仅改变物质的外表形态,也改变物质的本质,并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现象。
15、商品包装:①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的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名称;②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
简答题
1、常用商品分类标志有哪些?其各自适用性如何?
答:商品的用途、原材料。生产加工方法、化学成分、使用状态等这些商品最本质的属性和特征,是经常采用的分类标志。
(1)、以用途为标志的分类方法,便于对相同用途的商品质量进行分析比较;有利于消费者按用途选购商品;有利于商品生产者提高商品质量,开发商品新品种;有利于商业部门搞好商品的经营管理。但对于多用途的商品则不宜采用这种分类标志;
(2)、以原材料为分类标志,商品分类清楚,而且能从本质上反映出各类商品的性能特征,以及对不同类别商品在使用、保管、包装和养护方面的不同要求。但对于多原材料构成的商品,不宜采用这种标志分类;
(3)采用生产方法进行分类,能直接说明商品质量的商品品种的特征。特别适用于那些可以选用多种生产加工方法制造的商品。但对于那些虽然生产方法不同,而产品质量、特征并未产生实质性区别的商品,则不宜使用此种分类方法;
(4)、按商品的化学成分分类,便于研究某类商品的特征及其储存和使用方法等。这种分类方法适用于化学成分对商品性能影响较大的商品。但对化学成分复杂的商品且对商品性能影响不大的商品,则不宜采用这类分类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