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马原考试大纲及题型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0:22:25
文档

马原考试大纲及题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命题范围◆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A从创立者而言,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并由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所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B从阶级属性而言,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整个人类的理论。C从研究对象而言,它是关于自然、社会乃至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学说。D从组成部分而言,它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产生的?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
推荐度:
导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命题范围◆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A从创立者而言,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并由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所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B从阶级属性而言,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整个人类的理论。C从研究对象而言,它是关于自然、社会乃至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学说。D从组成部分而言,它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产生的?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命题范围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A从创立者而言,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并由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所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

B从阶级属性而言,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整个人类的理论。

C从研究对象而言,它是关于自然、社会乃至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D从组成部分而言,它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产生的?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理论),英法空想社会主义(3个人物)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或基本特征)

5: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第一章

1、哲学的定义,哲学、世界观的联系

2、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什么是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机械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原子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客观实在

什么叫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唯物论----世界的统一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物质和时间、空间的关系

6、实践的定义、特征和形式、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人的存在方式是实践。

7、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8、发展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 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9、矛盾的含义

矛盾的属性:同一性,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10、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而且在矛盾群中存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些概念需要识记)

11、量变,质变(了解即可)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2、辨证否定观

ABCD四点,要识记

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13、意识的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3、运动的基本规律

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4、感性认识的三要素和理性认识的三要素

5、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6、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7、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七: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第三章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4、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⑵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章

1、资本的原始积累

⑴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⑵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⑴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⑵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3、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⑴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⑵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⑶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⑷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⑴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⑵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6、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7、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⑴ 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⑵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8、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9、资本积累

⑴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⑵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⑶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10、资本的循环周转

⑴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⑵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1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2:经济危机

实质:经济危机的实质或本质是旧的生产力产能过剩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饱和与不足

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

1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本质: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

马原考试题型及分值:

一、单选20分,

二、辨析(就是判断正误)20分,

三、解答3小题,共30分,

四、材料分析题共两小题30分,其中一个是哲学方面,另一个是经济方面,大家到时候可以把理论写上去再结合材料

文档

马原考试大纲及题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命题范围◆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A从创立者而言,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并由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所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B从阶级属性而言,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和整个人类的理论。C从研究对象而言,它是关于自然、社会乃至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学说。D从组成部分而言,它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产生的?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