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科委 王大蓉
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全区技术创新工作作简要发言。
一、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深入调研,摸清技术创新现状与需求。年初以来,区科委全体动员,深入企业实地调研,并多次召开座谈会、对接会,了解企业技术创新现状、需求、困难和发展规划等,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开通了科技服务热线43400666。
(二)多方对接,寻求技术支撑与合作。“三创一强”工作思路提出后,我们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加强对接,先后与市内外十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取得联系,推动科技合作务实开展。一是与中科院重庆分院达成联合建立“重庆市智能工业设计分中心”协议,并为邓氏厨具公司开发“自动抛光打蜡设备”,为杰利来公司研发“衣架自动电焊工作台”等;二是与重庆邮电大学达成建设“重庆机器人研究院”;三是促成重庆钢铁研究所与鑫业船舶公司共同建立了高性能钢铁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及产业化基地;四是与重庆工商大合建立了“五金产品设计研究所”;五是组织联海机械等企业赴武汉参加全国激光高峰论坛,并引进武汉楚天、湖北多贝尔、山东阳普、广东金合力、重庆斯克特等公司为企业量身设计研发新设备、新工艺。
(三)建立机制,保障技术创新工作正常开展。我们已在区级科技应用研发资金中设立“技术改造”、“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三个专项,每年安排不少于50%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采取后补助方式,引导社会和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市里、项目支持,为创建重庆市“创新驱动示范区”打下基础。
(四)明确目标,使技术创新工作有的放矢。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我们提出了实施“四个一”工程的想法,即:“改造一批设备、转化一批成果、建设一批平台、壮大一支队伍”。到2016年,全区初步建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新增创新型企业50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10家;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企业技术中心2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到专利申请总量的15%以上。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受宏观经济发展趋紧,原料、劳动力成本等持续上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等因素影响,当前我区绝大多数企业主技术创新和改造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受人才、资金、市场等因素制约,“不敢改、无力改”、“稳、等、熬”等问题普遍存在,技术创新工作任重道远。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今天会议的部署,采取“改造和购买相结合、研发和保护相结合、建设和使用相结合、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四大措施,稳步推进“四个一”工程,确保技术创新工作在本届期末取得社会看得见、企业摸得着的成效。
(一)以改造和购买相结合,更新一批设备
设备更新是我区技术创新工作的最现实需要。一是引导企业进行自动化改造。指导有意识、肯投入、善管理的企业对冲床、车床、铣床、磨床等进行自动化、数控化改造;二是淘汰落后工艺设备。鼓励企业购买工业机器人、激光切割机、激光焊接机等,逐步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三是量身研发专用设备。引进市内外资源,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制机械手、自动送料机等专用设备。
(二)以研发和保护相结合,转化一批成果
成果转化是我区技术创新工作的最根本核心。一是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自主设立研发机构,集聚高端人才,着力新产品研发,实现技术和成果的转移;二是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建立技术需求数据库、科技成果与项目储备库、企业R&D活动数据库等,鼓励企业采用购买、引进、专利入股等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跨省、市间查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和解平台,完善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切实解决专利维权难题,有效保护企业创新积极性。
(三)以建设和使用相结合,夯实一批平台
平台建设是我区技术创新工作的最有效手段。一是组建企业技术中心。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人才,组建设备改造中心、日用五金技术研发中心、家居五金创新中心等;二是建立高新技术平台。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联盟,鼓励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三是用好现有技术平台。充分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平台的作用,开展共性技术攻关与服务等。
(四)以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壮大一支队伍
人才培养是我区技术创新工作的最有力保障。一是培育技术经纪人队伍。培养并引进一支有交易评估能力、需求分析能力、市场中介能力的技术经纪人队伍;二是引进复合型人才。继续与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引进与我区产业发展相关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学术带头人及其团队;三是壮大实用人才队伍。支持一线技术工人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对有突出贡献的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培养一批实用人才。
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朋友,按照区委区的安排,“三创一强”的技术创新工作由区科委牵头实施,具体的《工作方案》区府办已于本月21日印发,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得到大家的大力帮助、支持与配合。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