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有学者认为,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美国《连线》杂志给新媒体下的定义很简单: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传播(communications for all by all)的媒体。综合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从广义上说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传播方式都可以称作新媒体,如即时通讯工具(QQ、飞信等)、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应用程序(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人人网、开心网等)。①
关于“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这一个社会调查课题,北京一所普通高校曾经做过问卷调查。类似这类课题的社会调查也是层出不穷,如:“关于新媒体导向对大学生认识社会的影响”“新形势下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等。
这些社会调查课题大多数是通过问卷调查即问卷法(合理设计问卷,采用开放式,封闭式或混合式问卷收集信息)来完成,也有一些事通过文献法(通过书面材料,统计数据等文献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调查),访问法(通过交谈获得资料),观察法(现场观察,凭借感觉的印象搜集数据资料)来完成。调查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如:普遍调查(对调查对象的每个部分每个分子毫无遗漏的逐个调查),典型调查(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具代表性的单位 做全面,系统,周密的调查),个案调查(对社会的某个个人,某个人群,或某个事件,某个单位所做的调查).
其中关于“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这一社会调查课题,北京教育杂志社有这么一篇文章,文章内容包括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特点及对“90后”大学生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新媒体深刻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传播主体由一元走向多元。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任何个体都能通过新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随着社会、文化、心理范畴下那些有形与无形的障碍被一一突破,人们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已日益成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常态。因此,分析新媒体环境下“90后”大学生的特点,以及网络舆情与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012年10月,笔者在北京某高校发放调查问卷1,400份,回收问卷1,249份,回收率.21%;人群覆盖从大一到研究生各个层次,其中男生671名(53.72%),女生(46.28%) ;专业覆盖理科、工科、文科、管理、经济、法学等,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90后”大学生的一些特点。
1.新媒体运用普遍
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 “90后”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认知有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对于新媒体技术的使用得心应手,能够熟练应用各种新媒体进行网络聊天、交友、娱乐、信息搜索、学习、购物等,他们已经成为聊天软件、交友社区、游戏、购物平台等多种网络媒介的主要受众。本次调查发现:81.75%的学生每天上网超过1小时,其中11.69%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大学生智能手机中安装最多的应用程序依次为:QQ(27.85%)、飞信(21.90%)、人人网(21.22%)、微信(16.82%),有86.79%的大学生开通了微博。
2.关注社会热点
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信息接触面广,他们主要访问的网站类型有:博客和微博(33.71%)、游戏类网站(27.22%)、门户类网站(21.54%)、论坛(16.1%);关注的信息类型有:娱乐/体育(30.27%)、新闻(25.13%)、热点事件(26.69%);对于最新的网络词汇、网络红人、热点事件有49%的大学生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
3.有思考能力,表达欲望强
对于专家的态度:调查发现,对于热点事件的专家解读只有7.45%的学生表示非常相信,30.66%的学生表示相信,27.06%的学生表示不相信,9.37%的学生表示非常不相信。偏重相信、不相信和不感兴趣的群体所占比例都在1/3左右,旗鼓相当。该数据说明:“90后”大学生对于专家解读热点事件持分析态度,具有思考能力,并不盲从。
对于媒体的态度:有29.94%的学生选择相信国内媒体的解读,22.26%的学生选择相信国外媒体的解读,27.94%的学生选择两者都不相信。该数据说明:一方面国内媒体信任度低,另一方面其中两者都不相信的数据(27.94%),说明有近1/3的“90后”大学生愿意思考分析热点问题。
对于网络谣言的态度:对于网络谣言的官方辟谣信息,有12.97%的学生选择十分相信,22.98%的学生选择比较相信,27.38%的学生选择不相信,6.57%的学生选择非常不相信。选择偏相信的人群只比偏不相信的人群多2%。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官方媒体的辟谣信息发布之后,对于“90后”大学生的观点并没有多少改变,这也与上面的对于国内媒体信任度低有一定的相关性。
对于评论网络热点事件的态度:在对于是否愿意评论网络热点事件方面,13.77%的学生选择十分愿意,38.11%的学生选择愿意,16.01%的学生选择不愿意,4.08%的学生选择非常不愿意。愿意发表意见的人群是不愿意发表人群的2倍多,由此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的表达欲望强烈,在网上已不满足于“围观”而更倾向于“表达”。
4.价值观受网络舆情影响
调查中发现,58.6%的学生认为网络对价值观有重要影响,25.14%的学生持相反看法,前者是后者的2倍多。同时,在与部分学生的座谈中我们也发现,贪污问题、民生问题、环保问题等网络热点事件对他们有重要影响。部分学生使用代理服务器或者软件可以访问受限的国站,当其看到的信息与之前在国内看到的信息不一致时,极易产生价值观的混乱。②
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塑型期,对社会的辨别力和抵抗力明显较弱。结合网络舆情的特点,“90后”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极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多元影响。总体来看,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对“90后”大学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⑴ 新媒体阅读和传播方式的影响 ⑵ 多元价值观的影响
⑶ 个体权利意思的影响 ⑷ 圈子与亚文化的影响
关于我所选的这一社会调查课题价值,主要是通过调查总结90后大学生受到那些网络舆情的影响,进而思考应对策略,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抵御不良信息,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坚定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影响的相互协调,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新媒体文化,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据CNNIC(中国互联息中心)2013年1月15日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0.5小时。而在我们现代化的社会中,互联网与新媒体成了90后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与时俱进地开展相关研究,尤其是网络舆情产生、发展的特征规律,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影响范围、程度和发展趋势,将能为高校科学开展网络舆情的分析与引导工作,尽量减少、正确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增强教书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奠定坚实基础,这更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和要求。③
注解:①②③均摘自北京教育杂志社《北京教育》百家论坛2013年第04期
参考文献:
[1]汪頔. 新媒体对“9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 .思想教育研究,2010,1.
[2]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EB/OL](2012-1-15)[2013-1-20]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2nrd/201301/t20130115_38507.htm
[3]祝华新, 刘鹏飞,单学刚. 2012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 .(2012 -12-21) [2013 -02 -23] 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2/1221/c210123-19974822-2.html.
[4]张晓京,文书锋,金 添. 90 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5]朱安安. 同辈群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社会学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2.
[6]汤力峰,赵昕丽.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