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物态变化整章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4:42:40
文档

物态变化整章教案

二次备课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三种状态的不同特征,会使用酒精灯。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教学重点:1、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交流,学会使用酒精灯并归纳水的三态及特征。2、通过实验使学生自己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知识点教师活动及教学内容学生活动物质的三态及酒精灯的使用播放冰川、河流、云、雨、雾、露、霜、雪、雹的画面,创设教学情境,引入物质的三种状态。一、物质的三态、酒精灯的使
推荐度:
导读二次备课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三种状态的不同特征,会使用酒精灯。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教学重点:1、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交流,学会使用酒精灯并归纳水的三态及特征。2、通过实验使学生自己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知识点教师活动及教学内容学生活动物质的三态及酒精灯的使用播放冰川、河流、云、雨、雾、露、霜、雪、雹的画面,创设教学情境,引入物质的三种状态。一、物质的三态、酒精灯的使
二次备课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三种状态的不同特征,会使用酒精灯。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1、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交流,学会使用酒精灯并归纳水的三态及特征。

      2、通过实验使学生自己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知识点教师活动及教学内容学生活动

物质的三态及酒精灯的使用

播放冰川、河流、云、雨、雾、露、霜、雪、雹的画面,创设教学情境,引入物质的三种状态。

一、物质的三态、酒精灯的使用

教师出示冰块,问:冰除了有这种状态外,它还能变化成哪些状态?

继续提问:如何使冰块变成另外两种状态呢?

师:加热的手段,方法很多(如:各种热具)实验室里我们用酒精灯作为热源来加热。

师:请同学们认识酒精灯并配合课本P28信息快递“酒精灯的使用”尝试点燃和熄灭酒精灯,体验酒精灯的使用过程,谈谈你是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的?

师: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应该用酒精灯的哪部分火焰?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酒精灯的哪部分火焰的温度最高?

师:掌握了酒精灯的使      请同学们相互配合,完成课本P28“做一做”实验田

"

认真观看

学生回答:液态,气态或水和水蒸气

生答:加热

思考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热源。

同位的同学相互协作,操作课桌上已准备好的酒精灯,归纳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交流后回答教师的提问

  讨论,设计实验步骤,  动手试试

实际操作,从中完成教师的提问

知识点教师活动及教学内容学生活动
"

温度计及温度的测量

实验,观察水的不同状态?不同状态下的水,它们的形状、体积是否固定?

师:除了水有三态外,其它物质也有类似的三种状态,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物质就是以不同的状态存在的。同学们能否举一些不同状态物质的例子。

接着播放铁水、干冰、固态碘和气态碘等不同状态的物质画面,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物质的三态。

二、温度计、温度的测量                                      

师:同学们已观看了云、雨、雾、露、霜、雪、雹的画面,又进行了水的三态及特征的实验研究,这些物质的形成,物质三态的变化都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知道物体的温度的呢?由此,你知道温度所表示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吗?(师生共同探讨)。

师:(出示温度计)对于温度计,你们想了解哪些问题?能否提出来大家一起探究?

教师板出学生提出的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问题,对于相去甚远的问题,教师也应给予鼓励。

(1)温度计的原理及构造

师:出示自制温度计,问:当把这个装置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猜想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师:把装置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里。

师:现在把此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进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师:取出装置放入冷水中验证并提问:为什么会发生上述两种现象?

师: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能否制作一个测量装置?

师:现在谁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测量原理?(手举自制温度计)

师:能否用此装置测量液体的温度?你认为它有哪些缺点?应如何改进?

(应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发言作出适当的评判。)

师:把改进后的温度计和已有的温度计比较,看看谁能描述一下这支温度计的构造?

 

"

思考  举手回答

根据日常的生活知识,回答教师的提问:温度计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思考   讨论,提出问题

讨论  回答

学生观察

猜想后   回答

观察 分析 :热胀冷缩

分组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解

举手回答

分组讨论,回答自己的见解

学生回答

"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2)温度计刻度的划分

师:(手举演示温度计)刚才,有的同学提出,要用此装置测量液体的温度必须有刻度,现在来研究一下温度计上面的刻度是如何划分的。

摄氏温度的规定: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0“信息快递”并讨论0摄氏度,100摄氏度,1摄氏度是如何规定的。

练一练:列举摄氏温度的错误读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练习摄氏温度的读写。

(3)温度计的使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烧杯里水的温度,结合课本P30“议一议”回答教师提问。

师:使用温度计常出现哪些错误?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师简单小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量程

使用前观察

  分度值

             会放

使用时     会读 

             会记 

师: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完成P30“做一做”并注意测温度前应先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师:除了我们现在学习的温度计,日常生活中,你还常见哪种温度计?

(4)体温计

师: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温度计结合课本P32“WWW”第三题运用比较法了解体温计的构造、量程、分度值及使用方法。

三、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隐患,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生活 物理 社会”,了解“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及其带来的后果。理解陆游的“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所包含的物理知识。

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探讨了哪些知识?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缺点列举法,比较法等)

"

根据要求阅读课文,识记教师提出的问题

练习

实验,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提问

理解记忆

分组实验

思考  体温计

结合课桌上已准备好的体温计分组讨论,归纳总结教师提出的问题

阅读 讨论

回顾  归纳

板书

             第一节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一、物质的三态:通常的物质都有固、液、气三种状态,物质处于什么状态与它的温度有关。

二、温度的测量

1、摄氏度的规定:

规定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在0度至100度之间等分为100份,每1等份就是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体温计

(1)用途:测量人体温度。

(2)测量范围:35℃-42℃

(3)使用注意事项:测温前要用力向下甩。

三、温室效应和城市热岛效应:

1、温室效应:  2、城市热岛效应: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二节 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什么是汽化和汽化的两种方式,体验蒸发现象,通过事例学生猜测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设计实验验证。

2、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理解蒸发过程要吸收热量,以及蒸发致冷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对坎儿井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

3、通过观察水的沸腾,记录数据,描绘图象,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体会物理实验的魅力,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会查沸点表知道液化现象及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从实验中体会到气体液化放热。

教学重、难点:

1.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液化引起的现象。

教学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T:指导学生活动:擦、吹、体会

S:用酒精棉球把酒精擦在手背上,用嘴吹(用书扇)。

T:有什么现象?有什么感觉?

S:酒精不见了,干了,比较凉。

T:酒精到哪里去了?

S:变成气体跑掉了。

T:像酒精这样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①(出示一杯冷水)这些水过一段时间会怎样?②(再出示一杯正在加热的沸水)这个烧杯中的水过一会儿会变少吗?

S:思考,讨论,分析区别后回答:都能变少,都发生了汽化,冷水慢,热水快,汽化的方式不同。

T:引导学生自学本节内容,检查自学效果:汽化有哪些方式?

S:阅读自学,回答:蒸发和沸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T:下面我们一起先来探讨有关蒸发的知识。谁能举出日常生活中有关蒸发的例子吗?

S:天热了在教室里洒水;晾晒衣服…

T:由晒衣服猜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板书学生的猜想)

S:猜想:温度、表面积、空气

的流动等。

T:一切的猜想都要用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想办法将桌上提供的湿白布尽快弄干,验证

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S:同组(四人)之间协作配合,共同探究。然后讨论总结,展示

成果。(上前面边操作边讲)

学生兴致高,很兴奋

T:投影“坎儿井”图,简述其“来因”,指出可与长城相媲美,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S:体会“坎儿井”的节水妙用,感悟学以制用,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T:“坎儿井”为什么能够节水呢?

S:抢答,补充。

T:刚才在手上擦酒精时同学们为什么会感觉到比较凉呢?

S:①酒精液体比较凉;②酒精蒸发时吸了热…(发言,争论)

T: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拿出一个让大家都信服的理由?

S:同组间讨论方案,选择器材实验探究。

T:你们组的观点是什么?如何探究的?

S:同组学生演示、讲解(取两只温度计,其一包棉花球…)

T:可见,蒸发具有制冷的作用。举例。

S:体会、总结、分析。

T:下面我们来探讨汽化的第二种方式:沸腾。我们每天要喝开水,开水即水烧开,也就是水沸腾。回忆一下烧水时的有关现象,提出你看到的及想知道的问题。

S:联想回忆,思考,交流,向老师提问:

1水开了为什么要冒白气?

2水烧开需哪些条件?

3水沸腾时有哪些特征?

4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越来越高?

5水熬干了到哪里去了?…

T:大家观察的很仔细,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能否先大胆的猜测一下?

S:猜测…

T:请各组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S:自己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分组探究。(一组说出方案)

T:肯定或补充,提示有难度的学生参看课本。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用冷水,一组用热水。强调:小心操作,切勿烫伤。

S:明确探究目的及探究方案。 

T:投放:实验目的、应观察的现象、记录表格。巡回指导(温度计、酒精灯使用和应看现象)。

S:动手实验,仔细观察,作好记录。

T:投放实验思考:

①用冷水实验的现象?

②用热水实验的现象?

请学生尝试解释气泡变化的原因,视情况作

S:描述(冷水)气泡的三时段

开始加热:器壁出现许多小气泡上升过程变小(溶入空气)。

热水时:器底有少量大气泡,上

激发求知欲,设伏笔。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些补充,为压强和浮力的知识作铺垫。升过程变小(受热不均匀)。

沸腾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上升过程变大。

(热水):后面两现象。

T:

③沸腾前水的温度    ,沸腾时水的温度  。

④沸腾前水的声音         ,沸腾时水的声音     。

⑤水中气泡在沸腾前    ,沸腾时      。⑥沸腾时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水是否继续沸腾?

上述各现象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引导各组讨论,争论,补充。

板书重要知识点。

S:描述现象,思考讨论原因

甲: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乙: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丙: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水不沸腾,说明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

丁: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不同的确定温度,这个温度叫沸点。

T:引导学生根据记录数据,在图2-16中描点,画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图象。选典型投影,生检查修正。

S:描出图象。

T:引导看数据表:几种液体的沸点。

你知道了什么知识?有什么疑问?

S:为什么表上标“在标准大气压下”?

T:先让学生尝试解释,然后简述: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我们用的高压锅就是应用这方面的知识造成的,以后再学。

S:了解,体会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T:投影:总结蒸发与沸腾的区别和联系

(一)共同点                       

(二)区别

1.发生部位                     

2.温度条件                     

3.汽化程度                     

4.影响因素                     

S:回顾,抢答,补充。

T:引导学生看“生活·物理·社会”,指出正是蒸汽的力量推动人类迈入了现代工业社会的门槛。

S:阅读,了解,体会“生活·物理·社会”的密切联系。

T:知识回顾:本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S:回答,

T: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生问后)谁能帮助他?

S:质疑,互相解释。

1.开水不响”,为什么?

2.成语“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应用沸腾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止沸。

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D.“扬汤止沸” 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 只能暂时止沸。

3.仙人掌故居在沙漠,说一说它针状的叶子有什么作用?(出示仙人掌,让学生观察)

4.酒精灯的火焰能点燃纸。那么纸做的小锅能在酒精灯上烧开水吗?请同学们试一试并讲出其中的道理。(纸的着火点是183℃,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是800℃)

5.智力操:请你破案(物理课课练29页)。

动手试一试:自制简易电冰箱(根据蒸发致冷)。

S:完成练习及训练。必要的结合实验。

板书设计

汽化和液化

                              (吸热)

               1.定义:液态             气态

        汽

 A:表面积

                          蒸发:影响因素   B:温度

化                              C:空气流动速度

               2.方式

                                 特征:沸腾时加热温度不变

                          沸腾:      A:达到沸点

条件  B:继续吸热

(放热)

液化:    气态                 液态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三节 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3.知道熔化、凝固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图像分析问题的能力。

5.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物理研究活动中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具、学具、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二人一组。每组配备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火柴、坐标纸。A组同学另配备烧杯和冰块,B组同学另配备易拉罐和松香。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观察固体的熔化现象

难点:晶体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不变

[课前研究的问题]

让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固态变为液态、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并找出这些现象的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说明

一、新课引入

3’

播放录像:滚滚而来的长江水及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

师:望着这气势磅礴的滔滔大江,同学们可曾想到,这万古不竭的巨流最初的水源竟是各拉丹冬雪山冰雪消融后形成的呢?

师:在刚才的录像里,固态的冰变成了液态的水。

由壮美的录像画面引入课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

引出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4’

师:同学们还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师:物质可以由液态变为固态吗?同学们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生: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蜡烛在点燃后变成液态。

生:冬天到了,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熔化、凝固现象,引导他们进入探索物理知识的角色。

设计实验,研究固体的熔化过程

15’

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是一下变成液体还是有一个过程?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如何变化的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我提供给大家两种固体:冰块和松香,它们分别被装在烧杯和易拉罐中。同学们对哪种固体感兴趣,就可用实验探究这种固体的熔化特点。

同学们在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不要让玻璃泡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固体

中。研究冰块熔化过程的同学要等到插入冰块的温度计示数不怎么变化时再开始加热冰块。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让学生自由选择实验对象,增强他们自主实验的

意识。

请同学们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固体的温度,并观察固体的状态。直到固体全部熔化完后5min为止。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固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每组的二位同学要分工合作。一位同学读数,并观察物体的状态;第二位同学记录温度和状态。

学生分组实验。

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实验。

分析实验数据,找出固体熔化的规律

10’

请同学们将记录下的数据绘制成图像。

教师选择一个做冰熔化实验的组,请该组同学将他们得出的实验表格和图像绘制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冰熔化的实验记录,大家可以发现哪些特点?

教师再选择一个做松香熔化实验的组,请该组同学将他们得出的实验表格和图像绘制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松香熔化的实验记录,大家又可以发现哪些特点?

师:这两种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我们都要对它加热,也就是说,它们在熔化过程中都要吸热。

师:请大家比较一下冰和松香熔化的实验图像,大家发现有什么不同?

师:也就是说,冰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而松香没有。象冰这样,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而象松香这样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除松香外,玻璃、沥青等物质也是非晶体。

学生绘制图像

生: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生:当冰全部是固体以及冰全熔化成液体后,温度要上升。

生:冰在熔化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对它加热。

生:松香在熔化过程中温度要上升。

生:松香在熔化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对它加热。

生: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而松香的温度要上升。

让学生根据实验图像回答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熔点表

4’

简要叙述凝固现象。

3’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40页——几种物质的熔点表,请问这些物质中哪些是晶体,哪些是非晶体?为什么?

请同学们观察熔点表,你可以从中发现些什么呀?

师:萘的熔点是多少?它表示什么含义?

萘在85℃时是什么状态?萘在20℃时是什么状态?

教师再提问几种物质的熔点、表示的含义、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让学生加以练习。

液体在凝固的时候有些什么规律呢?由于时间关系,不能让大家在课堂上做实验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利用冰箱来探究水的凝固过程。

实验研究表明: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的凝固温度,称为凝固点。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而非晶体则没有凝固点。液体在凝固时都会放热。

师:水的凝固点是多少?它表示什么含义?

生:全都是晶体,因为它们都有熔点。

生:可以知道某固体的熔点;金属的熔点一般较高;常温下是气态的物质熔点很低。

生:萘的熔点是80.5℃,它表示萘在80.5℃时熔化,熔化时温度不变。

生:85℃时是液态、20℃时是固态。

生:水的凝固点是0℃,它表示水在0℃时凝固成冰,凝固时温度不变。

培养学生根据表格、数据归纳、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熔化、凝固的应用

4’

师:请大家说说熔化、凝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师:为何可以利用冰袋为高烧病人降温?

师:熔化、凝固会对我们产生不利的影响吗?

师:同学们知道如何避免产生这些不利的影响吗?

生:冷冻食品保鲜、利用冰袋为高烧病人降温、将熔融状态的玻璃在成玻璃板等。

生:因为固体熔化时会吸热。

生:冬天时,自来水管会因为结冰而冻裂。夏天冰冻的食物放在室温下会很快熔化而变质。

生:可以在自来水管上包上布以防结冰;可以把食物放在冰箱里。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小节并布置作业

2’

小结本课。

布置课后练习1、2、3。

要求学生写出第2、3题的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果。

[保留板书]

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和凝固现象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称为熔化。

2、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称为凝固。

二、探究熔化的特点

1、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

2、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3、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4、晶体凝固的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三、熔化、凝固的应用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总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语言进行解释.

3、学会根据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重点难点

1、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现象.

2、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教具:锥形瓶、樟脑、酒精灯、铁架台、棉线及枯树枝、碘锤、火柴.

教学过程:

教 学 程 序 设 计

学生活动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自然界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会议和归纳.

自然界常见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有哪些?

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及吸热、放热情况?

生活有哪些熔化和凝固现象?

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及吸、放热情况?

汽化的两种方式?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自然界中固态和气态之间能够直接转变呢?举例说明.

熔化(吸热)   汽化(吸热)

固              液              气

            凝固(放热)   液化(放热)

固                 ?                   气

(活动1)在锥形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观察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现象:瓶底有紫色的碘蒸汽冒出,但没有看到液态的碘.停止

加热一段时间后,瓶中紫色的碘蒸汽消失,瓶中细线上

出现针状碘固体.

讨论:

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碘是如何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这一过程叫做什么?

碘升华时必须加热说明了什么?

气态碘又是如何变成固态的?这一过程叫做什么?

停止加热后碘凝华说明了什么?

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

升华吸热

2.凝华:物质有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

凝华放热

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升华和凝华现象?举例说明.

寒冷的冬天,地面上出现的霜.

    霜的出现是凝华现象,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化而成.因为冬天温差较大,水蒸气放出更多的热而发生凝华现象.

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直接变干.

    因为在寒冷的冬天,气温在0℃以下,冰发生升华现象.

在寒冷的冬天,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它是怎样形成的?冰花出现在窗玻璃的内侧还是外侧?

    冰花出现在窗玻璃的内侧.因为室内水蒸气的温度较高,遇

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放热发生凝华现象.而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

和玻璃的温度一样,没有温差,因此不会在玻璃上放热而凝华.

家里永久了的白炽灯泡得内壁、日光灯的两端为什么会发黄、发黑?

    由于钨丝发生升华,同时又在灯泡比上发生凝华所致.钨的熔点很高,为3140℃,所以钨只会发生升华而不会熔化.

请看一则报道《怪怪怪大雪飘满天  瞬间就不见》请同学们猜测一下这可能是一种什么现象?

    可能是升华现象.因为雪是固态,瞬间没了,又没有看到液

态的水出现.

舞台上的白雾是怎样形成的?

    干冰粉洒到舞台上,迅速升华降温,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来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

加碘盐应该怎样正确使用?

    加碘盐中的碘容易升华,因此不能过早地放入菜中,平时不能放在灶具边上,而要远离热源,还要放在密闭的、不透明的容器内.

“人工降雨”的方法有几种?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经历了那些物态变化的过程?

    有三种.经历了这样一些物态变化的过程,一是干冰的升华

吸热使周围的温度降低;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

成小冰晶;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遇到热气流熔化成小水珠,小水

珠越来越大,当小水珠的重力大于上升气流产生的浮力时,水柱

下落到地面就形成雨.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新的科学探究.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物质可以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

加热  升华

升华吸热

停止加热  凝华

凝华放热

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鼓励学生质疑、提问、补充,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多向思维的能力.

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体会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思考与作业

二次备课

第五节、水循环

教学目标:

(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总结工作出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

(2)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能够 说出各种物态变化的吸热、放热情况,知道热量是能量代一种形式。

(3)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应用,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物质三态的变化规律、吸放热情况,对水资源的认识。

2、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资源的污染情况”的活动指导。

教学过程

1.认识水的循环

【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图2—39水循环示意图。

【议一议】

(1)水的三态变化有什么规律?

(2)如果水的三态变化停止了,水循环还能进行吗?自然界的气候将会怎样?

(3)如果水循环停止了,人类的生活又将会怎样?

(4)水循环过程能量是如何转移的?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水循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水资源就是巨大的能源,并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1)水循环的方式:

①陆地水循环;②海陆间水循环;③海洋间水循环。

(2)水循环的途径:

①蒸发;②降雨;③水气输送;④径流;⑤蒸腾;⑥下渗。

【思考讨论】:水循环的意义是什么?

1、联系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使物质发生转移。

2、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并使水资源不断更新、清洁。

3、使人类获得永不枯竭的水资源。

2、珍贵的水资源

(1)水为什么珍贵?(2)水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看一看】

(1)资料:目前,全球约有100多个国家缺水,13亿人缺少饮用水,30亿人的饮用水不符合卫生要求,有40%的河流被污染,每年至少有1000万人因

饮用水不合格而致病。

(2)图片:

【议一议】

(1)破坏水资源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

(2)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资源?

【点 拨】师:同学们通过刚才学习水源污染以及严重缺水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知道水资源是十分珍贵的,应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好习惯。

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 结】 

(1)水的循环。 (2)珍贵的水资源。 (3)节约用水与水资源保护。

【拓 展】冰箱中的物态变化

【思考】冰箱内的霜的形成过程属于何种物态变化?

教学反思

文档

物态变化整章教案

二次备课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三种状态的不同特征,会使用酒精灯。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教学重点:1、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交流,学会使用酒精灯并归纳水的三态及特征。2、通过实验使学生自己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知识点教师活动及教学内容学生活动物质的三态及酒精灯的使用播放冰川、河流、云、雨、雾、露、霜、雪、雹的画面,创设教学情境,引入物质的三种状态。一、物质的三态、酒精灯的使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