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4:42:45
文档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课题鸡兔同笼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2、过程与方法经历猜测的过程,尝试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引导学生有序思考,使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教学重难点重点: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体会用假设法的逻辑性和一般性。难点:理解用假设法解决“鸡兔
推荐度:
导读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课题鸡兔同笼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2、过程与方法经历猜测的过程,尝试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引导学生有序思考,使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教学重难点重点: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体会用假设法的逻辑性和一般性。难点:理解用假设法解决“鸡兔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课   题

鸡兔同笼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猜测的过程,尝试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引导学生有序思考,使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体会用假设法的逻辑性和一般性。

难点:理解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

教   法

学   法

教  学  过  程

批   注

(一)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大约一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数学趣题——“鸡兔同笼”问题。 (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出示主题图: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教师:这道题是以文言文的方式表述的,雉就是野鸡,哪位同学看懂它的意思了? 学生: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教师:从题中获取信息,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尝试解决,交流想法。 既然“鸡兔同笼”问题能流传至今,就应该有它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解题方法。 问题:同学们想一想,算一算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2、感受化繁为简的必要性。 大家在刚才猜了好几组数据,经过验证都不正确,为什么猜不对呢? 数据大了不好猜,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们把数字改小些,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 

(课件出示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教师:从题中你们能获取哪些信息?和生活常识联系在一起,你还能说出哪些信息? 

预设: 学生1:鸡和兔共8只,鸡和兔共有26只脚。 

学生2:鸡有2只脚,兔有4只脚。 

3、猜想验证。 教师: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先来猜猜,笼子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猜测需要抓住哪个条件? 学生:鸡和兔一共有8只。 教师:是不是抓住这个条件就一定能马上猜准确呢?好,老师这里有一张表格,请大家来填一填,看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找出答案来,开始。

学生汇报。

 小结:这个方法挺好,能帮我们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表法。(板书:列表法) 教师:老师刚才发现,很多同学都完成得非常快,很了不起!那么,同学们,你们觉得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怎么样呢?

预设: 学生1:列表法能很清晰地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2:因为数字比较简单,所以列表法还可以用,但是数字变大时,列表法就会比较麻烦,会浪费很多时间。 教师:说得非常好,那我们就来尝试研究一下更简洁的方法吧。同学们再来观察自己刚才列的表格,看看这些数量之间是否存在着一些数学规律,请将你的想法跟同组的同学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预设: 学生1:鸡的数量每减少1只,兔的数量就增加1只,脚的数量也跟着增加2只。 

学生2:兔的数量每减少1只,鸡的数量就增加1只,脚的数量反而减少2只。

4、数形结合理解假设法。 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我们一起继续来看这张表格,通过分析表格来将同学们的想法表述得更加清晰。 

(1)假设全是鸡。 教师: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 

学生: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 

教师: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这也就是把什么当什么来算了? 学生:不是,我们是把一只4只脚的兔当成一只2只脚的鸡来算的。 教师:这样算会有什么结果呢? 学生:每少算一只兔就会少算2只脚。

 教师:假设全是鸡,一共是16只脚。实际有26只脚,这样笼子里就少了10只脚,这说明什么呢? 学生:每只鸡比兔少2只脚,少了10只脚说明笼子里有5只兔。 教师:你们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尝试列算式。 教师以画图法进行演示:

 8×2=16(只)。(如果把兔全当成鸡,一共就有8×2=16只脚。) 26-16=10(只)。(把兔看成鸡来算,4只脚的兔当成2只脚的鸡算,每只兔就少算了2只脚,10只脚是少算的兔的脚数。)

 4-2=2(只)。(假设全是鸡,就是把4只脚的兔当成2只脚的鸡。所以4-2表示一只兔当成一只鸡,就要少算2只脚。) 

10÷2=5(只)兔。(那把多少只兔当成鸡算,就会少10只脚呢?就看10里面有几个2,也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来算,所以10÷2=5就是兔的只数。) 

8-5=3(只)鸡。(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鸡的只数,8-5=3只鸡。) 

(2)假设全是兔。 教师:我们再回到表格中,看看右起第一列中的0和8是什么意思? 

学生:就是有0只鸡和8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兔。 教师:笼子里是不是全是兔呢?这个时候是把什么当什么算的? 学生:把里面的鸡当成兔来计算的。 教师:那把一只2只脚的鸡当成一只4只脚的兔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 学生:就会多算2只脚。 教师:请同学们像老师那样画一画,算一算。 学生汇报:

 8×4=32(只)。(如果把鸡全看成兔,一共就有8×4=32只脚。)

 32-26=6(只)。(把鸡当成兔来算,2只脚的鸡当成4只脚的兔算,每只鸡就多了2只脚,6只脚是多算了鸡的脚数。)

4-2=2(只)。(假设全是兔,就是把2只脚的鸡当成4只脚的兔。所以4-2表示一只鸡当成一只兔,多算了2只脚。)

 6÷2=3(只)鸡。(那要把多少只鸡当成兔来算,就会多算6只脚呢?就看6里面有几个2,也就是把几只鸡当成了兔来算,所以6÷2=3就是现在鸡的只数了。) 

8-3=5(只)兔。(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鸡的只数就是兔的只数,8-3=5只兔。) 

(3)提出假设法概念。 刚才我们通过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来解决例1的,所以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这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算术方法中较为普遍的一般方法。 (板书:假设法)

(三)知识运用 学生完成古代趣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用列表法和假设法研究了古代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你学会了吗?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鸡兔同笼

一、列表法

二、假设法

方法一:假设都是鸡:8×2=16(只)

26-16=10(只)

则兔的只数:10÷(4-2)=5(只)

鸡的只数:8-5=3(只)

方法二:假设都是兔:8×4=32(只)

32-26=6(只)

则鸡的只数:6÷(4-2)=3(只)

兔的只数:8-3=5(只)

课   题

鸡兔同笼练习课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引导学生加深对“鸡兔同笼”数量关系的理解。

2、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加深对“鸡兔同笼”数量关系的理解。

教   法

学   法

教  学  过  程

批   注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探究学习了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算术方法中较为普遍的一般方法,叫“假设法”,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解决一些变式的“鸡兔同笼”问题,看哪些同学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

二、引导学生练习“练习二十四”的题目。

1、第1题。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将“鸡兔同笼”的模型换成盒子里的大、小两种,的颗数相当于“总只数”,而的总质量相当于“总脚数”。列式为:

小:(11×30-266)÷(11-7)=16(颗)

大:30-16=14(颗)

2、第2题。让学生观察发现:除了正文给出的信息,情境图里的“大船6人,小船4人”,也是解题的重要条件。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列式为:小船:(6×8-38)÷(6-4)=5(条)

大船:8-5=3(条)

3、第3题。本题是与体育活动相关的数学问题,属于生活实际问题。题目中说明了有关的比赛规则,也排除了比赛中的特殊情况“是否有罚球得分”,还出示了与解决问题无关的信息“我投了15个球”,让学生合理甄别选择。具体分析列式为:

(21-9×2)÷(3-2)=3(个)

4、第4题和第6题。这两个题的已知条件全部借助情境图呈现,在情境图外出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列式为:

第4题:二等奖:(300×60-10000)÷(300-100)=40(个)

一等奖:60-40=20(个)

第6题:篮球:(210-28×6)÷(42-28)=3(个)

排球:6-3=3(个)

第5题。为了巩固假设法,在这里设计了这一变式性题目,训练学生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要正确理解和分析“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一题扣6分”这一条件。关键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答对一题月答错一题相差“10+6”分。,列式为:

(1)答错的题:(10×8-)÷(10+6)=1(题)

答对的题:8-1=7(题)

(2)(10×10-36)÷(10+6)=4(题)

(3) (6×16+16)÷(10+6)=7(题)

思考题:100个和尚吃100个馒头。大和尚1人吃3个,小和尚3人吃1个。求大小和尚各多少人?

引导学生分析从题中知道1个大和尚和3个小和尚一共吃4个馒头,也就是4个馒头正好分给1个大和尚和3个小和尚,所以我们可以把100个馒头每4个分为一组,一共可以分成100÷4=25组,而100个和尚也正好分成这样的25组,在每组中有1个大和尚和3个小和尚,这样就可知大和尚有25个,小和尚有25×3=75(个)。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十单元    总复习

课   题

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运算的顺序,巩固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复习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会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进行简算。

3、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含有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乘法分配律、减法以及除法的运算性质,会运用定律与性质进行简算。

教   法

学   法

教  学  过  程

批   注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9页1题及第111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题、第6题。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板书课题: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二)自主探究

1、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师:口算下列各题,并说出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55+20=   75-55=  25×8=  200÷25=  0÷50=  100×0=

师:你能说出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吗?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之后,课件出示加法定义)

师:根据这一组算式中的减法再说一说,什么叫做减法,它与加法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之后,课件出示减法定义)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乘法?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之后,课件出示乘法定义)

师:根据乘法的意义,说一说它与加法有什么联系?

师:什么叫做除法,它与乘法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之后,课件出示除法定义)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四则运算的意义,从上面的题中可以看出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生: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师:四则运算中,你知道哪些与0有关的运算知识?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之后,课件出示与0有关的运算知识)

2、复习括号。

师:(课件出示)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你能把分步算式整理成综合算式吗?

①20×5=100      ② 70-30=40      ③477-27=450

  150-100=50        15×40=600      450÷9=50

  50+25=75          27+600=627      4500÷50=90

(学生完成,小组讨论)

师:通过上面的练习,谁能说说含有中括号和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生: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师:一个算式里,如果想改变运算顺序,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要想改变某一个算式中的运算顺序,就要使用括号,如果想改变一次就使用小括号,想要改变两次就使用中括号和小括号。

3、整理运算定律。

师: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谁来说一说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怎样用字母表示的?

生:a+b=b+a   a×b=b×a(板书)

师:这两个用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各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师:谁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

生:(a+b)+c=a+(b+c)   (a×b)×c=a×(b×c)(板书)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个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各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师:(a+b)×c=a×c+b×c(板书)表示什么运算定律?你能说出这个式子的意思吗?它与乘法的结合律不同在哪里?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式子(a+b)×c=a×c+b×c是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只有乘法一种运算,乘法分配律有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乘法结合律只能改变运算顺序,乘法分配律改变运算顺序后是求两积之和。

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我们今天还学习过哪些运算的规律?

生:减法的运算性质和除法的运算性质。

师:你会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生:a-b-c=a-(b+c)   a÷b÷c=a÷(b×c)

师:这些运算定律或性质有什么实际应用?

(学生回答)

师:通过上面的复习,关于四则运算、括号以及运算定律等知识,你知道了哪些?下面看教材第109页第1题。

(学生完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在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时,我们要根据算式的具体特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上面的复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生1:四则运算的意义以及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生2:我知道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生3:我再来熟悉一下运算定律。

(1)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3)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4)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5)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或者a×(b+c)=a×b+a×c。

(6)某些乘法算式,可以把某个数拆成两个数的和(或者积)后,再利用乘法分配律或者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生4: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这叫做除法的运算性质,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在进行连减计算时,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这叫做减法的运算性质,即a-b-c=a-(b+c)。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四则运算以及运算定律有哪些新的收获?

生:通过复习,加深了对四则运算定义的理解,系统地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认识到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不同点,能熟练地应用运算的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提高了计算能力。

(五)作业设计

练习二十五第6题。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课   题

小数的意义、性质和加减法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1、让学生回忆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点移动,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加、减法以及简算等)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与内化知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小数与单位换算,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小数加、减法及其简算等。

难点:小数与单位换算、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   法

学   法

教  学  过  程

批   注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9页的第2题及第111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第5、第7、第16、第19、第21题。

(一)情境导入

师:篮球巨星姚明之所以能在2002年以状元的身份加盟NBA火箭队,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身体条件很出众。

(课件出示:姚明身高2.26米,臂展2.21米,腰围1.42米)

师:读完上面的信息,你对上面提到的数有哪些认识?(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加、减法。(板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加、减法)

(二)自主探究

1、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师:小数的意义和数位顺序表,然后完成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计数单位的区别)

(出示练习题)

填空。

(1)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

(2)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右边第一位是(  ),它的计数单位是(  )。

(3)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

(4)小数一定比1小吗?(  )(举例)

(5)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

(6)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  )个。

(7)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  )个,两位小数有(  )个。

(8)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

(9)0.4里有(  )个十分之一,有(  )个百分之一。

(学生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小数与分数有何区别,它们又有怎样的联系?

(全班汇报)

师:读下面的数(出示)

25.33  59.031  102.45   0.265  0.071   0.010   106

师:读写小数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改写或者化简小数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2、复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师:比较下面信息中三个小数的大小,说说你是怎样比较大?

(出示:姚明身高2.26米,臂展2.21米,腰围1.42米)

师:你能把2.26变成22.6吗?

(指名回答)

师:小数点位置移动了,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这个变化规律是怎样的?(教师出示答案)

师:我们利用这个规律可以做什么?

生:小数单位之间的改写,对较大数进行改写。

3、复习小数与单位换算。

师:姚明身高的数值2.26米除了可以用米表示外,你还能用厘米、千米作单位写出来吗?你能用复名数表示出来吗?(学生回答)

师:上面的改写用到了哪些知识?你试着完成下面的练习。

(出示)

2.37米=(  )厘米  1.46米=(  )毫米  5070千克=(  )吨

6.5吨=(  )千克  1吨25千克=(  )吨  52米4厘米=(  )米

(学生完成,全班汇报)

师: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应注意什么?用小数表示高级单位的名数和复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4、复习小数与近似数。

师:想一想,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然后完成下面的问题。(出示)

(1)因为姚明的篮球水平高,收入也非常可观。在2010—2011赛季,姚明的月薪达到了1258000美元(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年总收入156300000元(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2)某体育用品超市规模很大,一小时的营业额可以达到29500元,你能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吗?如果保留一位小数是多少?

(学生完成,全班交流汇报)

5、复习小数的加、减法和简便计算。

师:竖式计算并验算。

4.92+5.08=  5.1-3.24=  15-12.78=  3.5+4.67=

师:先观察数字特点,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计算。

4.9+0.1-4.9+0.1      34.02+13.5+0.98

5.6+2.7-4.4          5.17-1.8-3.2

9.95-(4.95+3.14)   8.43+2.87+0.57+0.13

(学生完成,全班汇报)

师:计算小数加、减法和简算,你需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完成教材第109页第2题,说说你有哪些收获?

生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1、0.01、0.001……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的进率都是10.

生2:读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是几读几,依次读出;写小数时,小数点写作“.”,小数部分读几就写几。

生3:小数的大小比较,先比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

生4: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就是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整数的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小数加法运算中同样适用。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对每个知识点中涉及的知识进行了归类整理。

生2:通过交流及其他同学的补充完整,提高了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生3:学习了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养成自觉整理与复习的意识和习惯。

(五)作业设计

练习二十五第4、5题。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课   题

图形与几何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不同的分类方法及各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完善三角形的认知结构。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稳定性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有关平面图形学习的经验和方法,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与几何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产生继续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

难点:知识的联系及应用。

教   法

学   法

教  学  过  程

批   注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0页的第3题及第112页练习二十五的第8—13题、第18题。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故事导入)

师:森林里的小动物看见兔妈妈撘的三角形房子非常牢固,它们都要改造自己家的房子。小象准备了三根木料做屋顶,长分别是15米、25米、52米。同学们,它能围成房子吗?为什么?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哪些数学知识?

(学生自由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板书)

(二)自主探究

1、三角形的认识及各部分名称。

师:出示一个三角形教具,问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

师: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重点强调“围成”。)

师: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上课开始的“小象搭房子”的问题你会解答了吗?同桌交流,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通过汇报出示课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说说下面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师:(指着三角形中的虚线问)这是三角形的什么?(复习底和高)

师:画出三个图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展示)

师: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指着锐角三角形)它有几条高?依次引出直角三角形(重点强调直角边互为底和高)、钝角三角形(教师示范画钝角一条边上的高,在三角形外边)各可以画出几条高。

2、整理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下面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你是怎样求出来的?(学生自由回答)

师:在解答过程中,你运用了数学的哪些思想方法?(学生自由回答)

3、整理复习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

师:猜一猜下面的每个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教师根据回答板书: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师:说一说这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

(出示课件,学生回答)

判断。

(1)任何三角形中都有两个锐角。(  )

(2)钝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之和大于90°。(  )

(3)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等于90°。(  )

师:如果把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你能用图示表示出这三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自由回答)

4、整理复习三角形的分类(按边分)

师:三角形如果按边分,你可以把它们分为几类?你能把结果写在下面的圆圈里吗?(学生回答)

师: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8厘米和5厘米,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从两种情况分析)

(2)一个当药三角形的周长是18厘米,其中一条边长4厘米,另外两条边的长度各是多少厘米?

(3)一个等腰三角形周长是18厘米,一条腰长6厘米,底是多少厘米?

(学生完成,全班汇报)

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等边三角形)

师: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三边相等,三个角相等且都是60°。)

5、师:完成下面的问题。

(课件出示,学生自由回答)

(1)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9厘米,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可能是多少厘米?

(2)3厘米、4厘米、2厘米;4厘米、4厘米、2厘米;3厘米、3厘米、3厘米。

观察这三组的数字,判断围成的三角形可能是什么三角形?能判断出是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吗?为什么?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看教材第110页第3题,完成,说说你有哪些收获?

生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师等边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生2:只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它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还有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生3:有一个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它有可能是等腰三角形,但一定不是等边三角形。

生4:有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还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生5:有三个锐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师:关于三角形的复习,你还有哪些知识上的收获?

生: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还可以用三个顶点的大写字母表示。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复习三角形,你有哪些收获?

生1:通过复习,我进一步掌握了数学的“分类”思想比如三角形可以按边进行分类,还可以按角进行分类。

生2:求四边形的内角和时,利用数学的“转化”思想,把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来求。

(五)作业设计

练习二十五第9、10题。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图形与几何

课   题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会根据图上的相关数据回答问题。

2、进一步熟悉求平均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认识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会求数量关系稍复杂的平均数。

3、能熟练用列表、假设等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求平均数的思路和方法。

难点:在掌握求平均数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   法

学   法

教  学  过  程

批   注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0页的第4题及第111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第15题、第17题、第20题。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们复习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回忆一下,你还知道哪些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板书: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自主探究

1、复习平均数。

师: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出示课件)

小明身高140厘米在平均水深110厘米的小河里游泳不会有危险。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师: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师:2014年小刚家平均每季度用水多少吨?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师:张妍上次考试中,语、数、外的平均成绩为96分,其中语文95分,数学99分,那么她外语考了多少分?(学生回答)

2、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课件出示答案)

师: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打开课本第110页,完成第4题。

师:在解答上面的问题中,图例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自由回答)

3、师:“鸡兔同笼”是一道有名的中国古算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许多小数数学问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

师:你知道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有几种方法吗?通过比较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1:列表法,适合数据较小的问题。

生2:假设法,一般情况都适合,数量关系比较容易理解。

师:今天我们复习“鸡兔同笼”问题。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复习平均数,你有哪些收获?

生1:平均数在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不代表一个具体的量。

生2:总数÷个数=平均数。       

生3: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

师:通过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你有哪些知识上的收获?

生1: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以后就是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

生2: 一种图例代表一种统计量。      

生3: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形象、直观、便于比较。

生4:复式条形统计图一定要标明图例,直条的宽窄要一致。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复习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你有哪些收获?

生1:平均数描述数据的整体情况。

生2:平均数可以用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便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生3: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生4: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生5:描述两组不同的数据时,可以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它体现了数学“数形结合”的思想。

(五)作业设计

练习二十五第17、20题。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课   题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   法

学   法

教  学  过  程

批   注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课   题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   法

学   法

教  学  过  程

批   注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文档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课题鸡兔同笼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2、过程与方法经历猜测的过程,尝试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引导学生有序思考,使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教学重难点重点: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体会用假设法的逻辑性和一般性。难点:理解用假设法解决“鸡兔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