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钱云瀚 王琦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3期
摘要:数字音乐技术出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世纪之交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产业结构。数字音乐的传播已经成为音乐在现代化大众传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会针对数字化技术针对数字化技术对传播带来的问题和影响进行分析。对数字音乐传播历史和数字音乐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不仅有助于开阔我们对媒体技术的理解,在今后的媒体应用中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意义。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音乐传播
中图分类号:J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25-01、一、数字化技术对音乐传播产生的影响
在数字化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下,以互联网、计算机为代表的数字化新技术使得音乐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发生了变化。
(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音乐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
在数字媒体环境中,音乐的传播途径呈现数字化的新形式,这种传播方式使得大众能够便捷、廉价地接触到音乐,同时网络这个平台使得一般大众参与到传播中,因此,大众也成为音乐的演唱者,甚至成为音乐明星。大众还可以通过一些排行榜快速地获取时下正在为受众所接受的音乐,而且大众通过网络交流形成对音乐的“口碑营销”,使得音乐广泛传播。所以,数字化技术环境下的音乐传播为音乐的广泛传播搭建了新型的传播平台。
(二)数字化技术促使音乐文化传向更深更广
在数字化技术营造的环境下,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于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作为大众文化的音乐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在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上亦有所革新,因此,音乐的文化吸引力在广度和深度上得以加强。从音乐自身的表现内容上讲,一般都是以生活内容为主要的创作题材,对个体心理情感世界的观照为主,强调自我,易于沟通交流,引起共鸣。另外,音乐的演唱一般说来都是音区适当,接近人声自然音域,旋律易记易唱,构简单精致,聆听歌曲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极富自我,对每一份音乐作品,大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阐释,从而获得一种创造性的满足感。但是,这些只是构成音乐具有很强参与性的因素。作为一种亚文化,最初产生就有自己文化背景,同时它的出现也反映了一部分人的生存状态、价值理念、人生追求、性格爱好。
(三)新媒体技术条件处于消费社会之中,消费社会制造了对音乐的消费冲动
音乐作为大众文化,难逃消费社会之影响。商家们为了让更多的社会群体都能接受他们推出的歌曲,就必须通过制作、录制唱片、广告宣传、演唱会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他们的商业目的,这需要一种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需要通过多种社会行业的协作“生产”过程才能完成,这就是工业化时代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虽然新媒体环境下制造了非常多的网络歌星,但是,这个范围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数的音乐还是通过商业化手段推广的。
二、数字环境下音乐传播问题的弊端
数字化技术所营造的环境给音乐带来以上的传播动力,促使流行音乐有了更为深入地发展,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工具,也给大众带来参与文化的空间,虽然仅仅是大众文化,可这种变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音乐在数字化技术环境下传播的问题依然是存在。
首先,音乐的内容单一,甚至趋同。虽然数字化技术为音乐的传播创造了新的平台,比如网络歌曲、手机彩玲彩信等多种形式的传播方式;而且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为普通大众提供了更多的平台,亦成就了很多音乐歌星。但是当代传播媒介越来越趋向形象传播,由现代传播媒介操纵控制或影响的精神文化活动也因此日益形象化:文学变成了电影中的一连串画面,音乐变成了风景画面或某种环境氛围的背景乃至成为歌星形象的陪衬,关于世界的知识变成了赏心悦目的景观,对生存意义、价值的思索与追求变成了显现个人形象的生活方式。
其次,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经典”的音乐数量颇少新媒体造就的一批音乐内容单一,能否传承文化仍需置疑。也就是说,以音乐为主要传播内容的手机彩玲彩信虽然为通信公司带来了收益,但是这种效益局限于通信公司。与改革开放初期的流行音乐相较,数字化技术环境下的音乐虽然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可作为一种文化,能够如同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样传承下来的高质量音乐之数量少之又少,从音乐角度来看,这并没有促进音乐的发展,更没有促进大众文化的进步。
最后,音乐的传播很大程度上仅限于国内,走上国际的音乐数量却占为少数。虽然数字化技术为音乐传播带来新的契机,但我国的音乐并未像欧美的音乐一样走向世界,即便有、朗朗等音乐家登上了国外的舞台,也在世界的舞台上留下的很多痕迹,但是还是不够。国外很多音乐家,他们所演唱的音乐在世界范围内传唱,但我国的音乐能够走向世界与否还需一段很长的征途。
因此,无论时代发展的速度如何之快,数字化技术多么的成熟,媒介的种类如何之多。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创新和经典并存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好的音乐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