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明白集体需要每个人去爱护。
2、通过交流,感受同学一起发现快乐,感受集体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关心、帮助集体中的每个成员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让孩子体会和同学们在一起的快乐,引导他们学会欣赏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克服孩子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改变只知自己优点和他人缺点,不知欣赏他人的不良思维方式,形成同学之间相帮相助、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好风气。
教学准备
学生的集体照、漫画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照片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1、出示书中的集体照片和漫画人物的表情,让学生观察。
2、把本班同学的集体照片拿出来让学生观察,让他们知道从同学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的心情,回忆在过去集体活动中大家的开心事。
3、指着本班同学的照片说说同学的优点,说说自己和同学之间有趣的经历和体验。
二、安排一次“我让你快乐吗?”的采访。
1、自由采访学校的老师、同学,真切感受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2、引发学生对自己行动的思考,体会怎样善友乐群、欣赏别人。
三、安排一次“我快乐吗?我让你快乐吗?”的交流会。
1、在学习中、游戏中、集体活动中,同学之间是怎样分享快乐的?
2、回忆你还和同学分享了什么快乐?
3、组织学生思考:别人带给我什么快乐,我又带给别人快乐了吗?
四、“我的收获”展示会。
1、让学生结合黄诺舟同学的故事,说说自己的故事,展示自己的收获。
2、学生展示和同学在一起游戏的照片、共同制作的手抄报、共同获得的奖状、共同采集的标本。
教后反思:
《快乐一起分享》是科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涉及到热爱,关心,并维护班集体的内容。而第一课是本单元的导入部分,通过让孩子体会和同学们在一起的快乐引导他们学会欣赏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客服孩子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形成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好风气。我把自己上课的一些理念及反思总结如下:
1.灵活处理教材。
我不拘泥于教材的格式,而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特点和认知水平,灵活地安排活动内容。对"分享"行为,本课从两个方面加以设计,其一鼓励儿童将自己的快乐表达出来和他人分享;其二引导儿童感受他人的喜'悦、分享他人的快乐。在教学习中应二者兼顾。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特点,培养与人合作意识,这是人与人共存的需要。
2.回归生活,突出课堂的经验性。
本课程基本理念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本课教学的落脚点在指导儿童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在开始本课教学前我应了解班级的情况,并尽可能地发掘班级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
3.主动参与,大胆活动,体验快乐。
新课程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他们大胆活动,这也形成了共识。在这堂课设计中,我不仅考虑要让学生动起来,更多的考虑是主体参与的广泛性。为此,我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回忆往事,畅谈快乐。特长展示,分享快乐。“快乐现场” 请同学们现场采访一位同学或老师,问问他最近有什么快乐的事,分享他的快乐,同时再把你开心的事告诉他,让他也分享一下。整节课,都是全班同学在共同活动,并且使他们自己在活动,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通过活动,孩子们体验到了分享的快乐。
而我通过教学发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各环节过渡语不够自然流畅。评价语不够丰富、得当。教师讲的过多,对学生引导的不到位,以至于学生回答的快乐事有很多重复,没有层次性。还有,没有很好的融入学生,课堂气氛不够融洽。希望自己不断进步,以后能够给孩子一个更加完美的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