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的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但是,有时虽然城池很高,武器也精良,粮食也充足,但由于守城一方土气不高,而攻城一方士气旺盛,结果城池被攻下了,所以说,地利又不如人和。这篇文章提出战争胜负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三种基本因素,这三种要素构成战争系统。这篇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是把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平列起来,而是分成等级,认为地利重于天时,人和又重于地利,它们在战争系统中起的作用不一样。这种要素的等级划分,也就是系统的层次问题。
前面谈到要素的组织形式就是系统的结构,但结构又可能分成不同的等级、层次。在简单系统里,结构只有一个层次,比如分子作为原子的聚合,如果不再往下分,就没有更多层次。在复杂的系统里,存在着多个层次,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平列的。《红楼梦》里写了贾府那么多人口,实际上却不是一个层次,他们各自在贾府中的地位、作用、命运都不相同,最高的一层是贾母、贾政等人,这是封建家长,是决定贾府命运的层次;再低一层是王夫人、王熙凤等,这是封建家庭的骨干,是对贾府命运有重要影响的一个层次;更低一层的是宝玉、黛玉等人,这是晚辈的公子小姐,在家庭中没有支配权,甚至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最下层是众多的丫环、仆役,如晴雯、焦大等,这是贾府的最底层,是被奴役的层次。《水浒传》里写梁山一百零好汉排座次,也是在划分层次,使军的领导更健全。在无机界,层次区分实际是母系统与子系统的区分,比如物质可分为分子、原子、亚原子等多种层次。高层次与低层次是包容关系。在有机界,高层次是由低层次中生成的。比如人具有物质属性,是由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构成的;人又具有生物属性,与动物有着共同的机能,如同样要求食欲、性欲的满足等等;更重要的是人具有精神性,具有自我意识,因此人又完全不同于动物。在系统的多层次结构中,高层次支配低层次,决定着系统的性质。如人的精神性是高层次,支配着较低层次的生物性和更低层次的物质性,所以人的行动是受理智支配的,不同于无理性的动物,也不同于无生命的物质。(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者。)
在系统结构中,低层次也不仅仅是被动的、被决定的,它保持着自己的性,对系统的高层次和整个系统起着重要作用。系统的高层次往往是主导力量,而系统的低层次往往是基础结构。在不发达国家里,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且又是较低的层次,需要先进的工业技术来改造,所以工业是主导,属于国民经济的高层次,这个高层次必须建立在农业基础上,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发展的制约。前面举过人体结构的例子,生理需要是低层次,但又是基础,不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就不能生存;精神需要是高层次,它使人的生理需要带有社会意义,比如说人吃饭不同于动物觅食,人吃饭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创造,人类的两性交往也不同于动物,它不仅具有繁殖后代的意义,而且本身也是一种高尚的爱情,是一种精神享受。
系统层次是由于组织等级的差别而形成的。一般说来,系统层次越高,组织性越强;系统层次越低,组织性越差。比如人体系统的心理层次就比生理层次要高,心理活动也比生理活动要复杂,组织性要强,所以人比动物高级。又如,国家的组织性要比家庭的组织性强,所以国家组织是高层次,家庭组织是低层次。就因为高层次组织性强,所以才能支配低层次,决定系统的性质。
系统的高层次是由低层次中生成的,这就涉及到系统的进化。系统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中,由低级结构中生成高级结构,但是低级结构并没有消失,仍然在新的系统中保存下来,成为受高层结构支配下的低层结构。例如,原始社会的组织是简单的氏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人们组织起来。进入阶级社会后,氏族演变为国家组织,出现了各级行政组织,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社会组织日趋严密。但是,阶级社会中仍然保留着家庭、亲族等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组织,这是原始社会组织的遗留,成为社会组织的低层次。当然,在社会组织高层次的制约下,家庭关系也渗透着社会关系,因而不同于原始氏族。同样,人的心理结构也有表层结构(有意识)与深层结构(无意识)之分,而无意识也是原始意识的遗留,是意识的低层次。
层次是复杂系统中要素与系统、部分与整体之间联系的中介。低层次的要素不会直接对系统发生作用,它必须先作用于高层次的要素,并通过它来影响系统整体。一个连队的训练很好,不能直接影响全军的战斗素质,必须通过推广先进经验,使全营、全团、全师乃至全军的军事训练搞上去,才能对全局发生作用。同样道理,系统对低层次要素发生作用也要经过层次结构中介,即通过高层次要素来影响低层次要素,比如国家对每个公民的管理,不是直接对他们下达命令,而是经由各级政权这个结构层次的中介实观的,结构层层使系统更加严谨有序,具有更高的组织水平,这是其优点。比如原始部落联盟由民主选举产生首领的组织就很松散;而现代国家则通过各级行政组织进行统治、管理,组织就严密得多了。但结构层次又使系统与要素间的联系变得间接了,结构层次越多,这种联系就越弱,系统就容易变得不灵活、呆板,这是其缺点。因此,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结构层次,就可以发扬其长处,避免其短处。以国家行政建制为例,象原始部落联盟那样单层次固然不行,层次太多也不行。总结唐代藩镇割据的经验和高岗闹的教训,认为不宜搞四级行政建制,而以、省、县三级行政建制为宜,这样既可免除指挥不灵、地方闹的弊病,也有利于发挥各级行政机构的自主性、能动性。
在智能控制系统中,分为组织级、协调级和执行级三个层次;学院系统分为院、系、教研室三个管理层次,都是符合系统层次的原则的。
在目前的改革中,减少不必要的组织层次,发挥各级组织的性、自主性,也就是简政放权,符合合理安排系统层次的原则。例如,在经济结构中,商品流通要经过各级商业转运站层层下拨,才能到达超市,造成商品周转慢、信息不灵、损耗大等问题。现在,可以不经各级转运站,由超市直接组织进货,从而降低了成本,加速了周转,疏通了流通渠道。当然,这不等于说层次越少越好,而是讲要合理减少层次,必要的层次还要保留,以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组织性,避免无主义的混乱。
二〇一三年四月十七日星期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