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5下成语故事(必读)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4:34:36
文档

5下成语故事(必读)

毛遂自荐[1] 【读音】máosuìzìjiàn【释义】毛遂: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荐:推荐,荐举。毛遂自我推荐。战国时,平原君之门下食客毛遂自荐跟随前往楚国游说。典出《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后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去做某项工作。典故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
推荐度:
导读毛遂自荐[1] 【读音】máosuìzìjiàn【释义】毛遂: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荐:推荐,荐举。毛遂自我推荐。战国时,平原君之门下食客毛遂自荐跟随前往楚国游说。典出《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后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去做某项工作。典故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
毛遂自荐[1] 

【读音】máosuìzìjiàn

【释义】毛遂: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荐:推荐,荐举。毛遂自我推荐。战国时,平原君之门下食客毛遂自荐跟随前往楚国游说。典出《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后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去做某项工作。

典故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几年了?”毛遂说:“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也没听到赞语,这是因为没有先生什么才能的缘故。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呕心沥血[ǒu xīn lì xuè]

【解释】:呕:吐;沥:一滴一滴。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出自】: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中唐时期的李贺是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从小就喜欢写诗,一生中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李贺写诗注重考察和写实,他不喜欢先立个题目再冥思苦想,而是常常到处游览,见到好的景物,有趣的题材,便立刻动手记写下来作为资料,然后才将诗歌素材在家集写成篇。所以,李贺每日早晨起床后,就拉出小毛驴骑上去,让书童带好书囊布袋,出外四处周游。随时看到什么便写成诗句,放入书囊中。

知儿者,非母莫属。李贺的母亲知道儿子勤奋的创作习惯,更了解孩子身体很差,当然心疼得很。每天李贺一回家,妈妈就检查他的书囊。当发现儿子书囊中存放着太多诗句纸片时,便关切地嗔怪:“这孩子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原文是“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州官放火

拼音:zhōu guān fàng huǒ 

宋朝有一州官名田登,深讳人用其名。以“灯”与“登”同音之故,是以不可言点“灯”,必言点“火”。若人不意触犯,田登辄大怒。农历正月十五,全州欢度元宵,按例大放花灯。官府贴告示时,讳用“灯”字,便在所有告示上大书“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不少外地人见此大为吃惊,问明缘由后,讽云:“真乃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也!”

后喻在上者可为非作歹,在下者却处处受限

胸有成竹

拼音:xiōng yǒu chéng zhú

出处: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比喻: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解释:成竹:完整的竹子;胸:心里。原指画竹子时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1] 的形象。后比喻做事之前早有通盘的考虑和谋划。

典故故事编辑

文与可(文同)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

文与可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竹子的各种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4]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 ( jīng chéng suǒ zhì,jīn shí wéi kāi)

解 释 金石: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也叫金刚石。原义为,只有用心有诚意,金石都可以被打开,比喻只要一个人心诚志坚,努力去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

出 处 汉·刘向《新序·杂事四》:“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

游刃有余[yóu rèn yǒu yú]

【解释】: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在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出自】:语出《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示例】:从前他们又要办厂,又要做公债,也居然稳渡了两次险恶的风波,现在他们全力来做公债,自然觉得~。

 从前,梁惠王有一个厨师,他的名字叫庖丁,以宰牛的技术很高明而闻名。有一天,梁惠王去看他解牛,技术十分娴熟,进刀之迅速,出刀之利落,都让梁惠王看了以后极为赞叹。梁惠王问他为何如此神奇,他说:"我的技术高超,不只是因为熟练,而是由于掌握了其中的规律,摸清了牛的骨骼结构,所以,我这把刀虽然用了十九年,解剖的牛已有几千头,可是刀口还是像新磨过的一样锋利。因为牛的骨节之间是有间隙的,而刀刃是磨得很薄的,用很薄的刀刃来分解有间隙的骨节,当然是宽绰而有余地的了。" 见《庄子.养生主》这里借用这个成语比喻有了好的工匠, 就算要修建很大的宫殿,很高的楼台也很轻易而毫不费事。 现比喻干某事极其熟练。

庄子说的游刃有余的意思并非单指非常熟练,"以无厚而入有间"的含义,颇有见缝插针的变通之意,用之于生活学习之中,又颇有循序渐进的意味,比如整理一堆琐碎杂乱的难题,先把那些自己能看懂理顺的东西处理干净,顺势而为,剩下的难题也自然就不是问题了。庄子的思想乃是顺其自然的道家思路,游刃有余四字更是得其精要,不着急,不慌乱,以己之"无后"入彼之"有间",自然就看似行云流水,熟练无比。只将其理解为做某一样事情非常熟练,不免浪费了这一番好道理。

◎茅盾《子夜》十七

黄粱一梦[huáng liáng yī mèng]

【解释】:黄粱:小米。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

【出自】:唐·沈既济《枕中记》:“怪曰:‘岂其梦寐耶?’翁笑曰:‘人世之事亦犹是矣。’”

【示例】:应举不第,道经邯郸,得遇正阳子,点化~,遂成仙道。 

唐朝时期,一个书生姓卢,字萃之,别人称之为卢生。

一年,他上京赶考,途中在邯郸的旅馆里投宿,遇到了一个叫吕翁的道士,并向他感慨人生的穷困潦倒。吕翁听后,从衣囊中取出一个枕头给卢生,说:“你晚上睡觉时就枕着这个枕头,保你做梦称心如意。”

这时已晚,店主人开始煮黄米饭。卢生便按着道士的说法开始睡觉,他很快睡着了。在睡梦中,他回到家中,几个月后,还娶了一个清河的崔氏女子为妻,妻子十分漂亮,钱也多了起来。卢生感到十分喜悦。不久他又中了进士,多次层层提拔,做了节度使,大破戎虏之兵,又提升为宰相做了十余年。他先后生了5个儿子,个个都做了官,取得了功名,后又有了十几个孙子,成为天下一大家族,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至80岁而终,到醒来时,店主煮的黄米饭还未熟。卢生感到十分奇怪地说:“这难道是场梦?”吕翁听了便说:“人生的归向,不也是这样吗?”

经过这次黄粱一梦,卢生大彻大悟,再不去想进京赶考了,反而进入深山修道去了。

梁上君子[liáng shàng jūn zǐ] 

梁上君子出自《后汉书·陈寔自传》,比喻小偷,现在有时也指脱离实际的人。

近义词:道貌岸然、偷鸡摸狗

反义词:正人君子

陈寔在乡间,以平和的心对待事物。百姓争执时,陈寔判决公正,告诉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后没有埋怨的。大家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当时年成不好,民众没有收成,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正色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己努力。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陈寔开导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然而你这种行为当是由贫困所致。”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2] 

郑人买履[zhèng rén mǎi lǚ] 

郑人买履,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则寓言。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常比喻做事死板,不会变通的人。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郑人有欲买履者(一些书上写“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乃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呢?”

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1] 

感恩图报

【拼音】 gǎn ēn tú bào

【解释】 感:感激;恩:恩惠;图:图谋;报:报答。感激别人的恩惠而设法报答。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

【近义词】 感恩戴德、感激涕零

【反义词】 忘恩负义、恩将仇报

春秋吴国大将伍子胥, 决定要攻灭郑国。郑国的许多大臣主张发动全国老百姓, 跟吴军拚个你死我活。郑定公说:“谁能使伍子胥退兵的, 寡人必定重重地奖赏他。”可是大家知道伍子胥文武双全, 有勇有谋, 所以命令发出了三天, 竟没有人来应征。

到了第四天的早上, 有个打鱼的小伙子来见郑定公, 说他有方法使伍子胥退兵。郑定公问他要多少兵车。他说:“不用兵车, 也不用粮草, 光凭我这支划船的桨, 就能够把好几万的吴国兵马打退。”

郑定公也只得“ 死马当活马医”, 让他去试试。那个打鱼的人胳肢窝里夹着一根桨, 到吴国兵营里去见伍子胥。他一边唱着, 一边敲着那根桨打着拍子。他唱着:

芦中人, 芦中人;

渡过江, 谁的恩?

宝剑上, 七星文;

还给你, 还在身。

你今天, 得意了;

可记得, 渔丈人。

伍子胥吓了一跳问他:“你是谁呀?”

打鱼的人说:“你没瞧见我手里拿着的玩意儿吗? 我爸爸全靠这根桨过日子, 他当初也是靠这根桨救了你的命。”

伍子胥这时才想起当年自己芦花渡口逃难的情形, 十分感激那个打鱼的老大爷救命之恩, 不由得掉下眼泪来。

打鱼人又说:“我们国君下了命令说:‘ 谁能够请将军退兵, 就有重赏。’不知将军肯不肯看在我死去爸爸的情面上, 饶了郑国, 也让我能得些奖赏。”

伍子胥带着感激的口吻说:“我能够有这么一天, 完全是你父亲的恩德。我哪能把他忘了呢?”说完就下令退兵了, 此举真是感恩图报啊![1] 

文档

5下成语故事(必读)

毛遂自荐[1] 【读音】máosuìzìjiàn【释义】毛遂: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荐:推荐,荐举。毛遂自我推荐。战国时,平原君之门下食客毛遂自荐跟随前往楚国游说。典出《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后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去做某项工作。典故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