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指导思想: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着教研、科研、师训一体化的原则,以新课程为导向,以课例研究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教学常规为规范,确立“立足课堂抓质量,加强备课、教法、评价研究出效率”为本学科的工作目标,提高教师把握教材、处理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
主要工作:
(一) 联系实际,加强学习,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1、做好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指导工作。倡导教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各种小学语文教学杂志。通过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开阔学术视野,洞悉前沿动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端正教育教学思想,把教师的重教法研究引导到重学法研究上。
2、进一步加强对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
3、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让教师能听到学术水平较高的辅导报告和看到优质课例。
4、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优化语文教学资源,宣传新的教育理念、好的教学方法,交流课改经验,探索教研问题,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
(二)做好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
1、做好教材教法的培训工作,落实课标精神。
一是积极参加上级教研、培训部门安排的教材教法学习研讨活动,二是通过专题讲座、课堂教学观摩、课例分析等形式,帮助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三是教研组定期开展教学研究,组织听课交流、讲座、访谈等活动,不断提高培训的效益和水平。通过系列措施帮助教师深刻领会课标精神,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教学“务本、求实、有效”。
2、组织教师认真反思当前小学课改的教学现状,总结经验,剖析时弊与暗忧,寻求相关策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本学期重点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促使组内教师的专业发展。
3、本学期将继续征集优秀教学设计、教育教学故事,典型案例及评析,积极发现、总结、推广教学改革成果并在网上发表。
(三)狠抓课堂教学
课程的生命在于课堂,“每堂课都是教师和学生生命的不重复于过去的发展和成长!”我们要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成为师生放飞思想、感受语文魅力的地方。
1、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针对教学中的多种专题和课型,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引导教师结合课例冷静地理性分析,准确深刻地把握语文课标内涵,杜绝形式主义倾向,多研究“常态课”“常规”课,让教学走过浮躁、走出困惑、跳出误区,走向理性和成熟。使课堂回归本色,呈现出清新朴实的面貌。
2、完善备课制度。实施教师个体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备课制度,在教学设计上体现教师个性,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成立优秀教案库,把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或精彩片段发到学科主页教案库里,供大家学习研究;除检查教师备课笔记外,还将在每学期举行一次教材分析会。
3、继续加强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希望通过此项活动,把教师推上研究者的舞台,积极主动地开发语文校本课程。
4、补充阅读材料,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知识面。教师要列出每学期课外阅读书目发至家长,引导家长为孩子购买书籍。把中外名著,人物传记,《儿童文学》等引入学生视野。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要读2本课外书,并做好摘抄,读书笔记。养成读整本书的习惯。各班要发动学生建好图书角,开发图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5、加强写字教学。把写字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一到三年级保证平均每天有15——20分钟的练字教学时间。
(四) 促进教师进入研究状态。
在学科教学研究方面我们推行三个层次的研究:首先,以“宽入口,低起点”为要求,倡导教师反思性研究,引导教师择取教学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学一点相关的理论,作一点思考,然后进行一个方面的改革实验,不断总结提高,逐步取得突破。其次,组织骨干教师群体就某一类或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题性研究,并以调研报告或专题报告的形式引起大家关注,引发教师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再者,积极开展市、区级立项课题的研究。
每月安排:
九月份:
1. 制定校本教研活动计划。
2.认真备课、上课,拓展资料,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3.交互听课安排。
4.各教研组新教材培训。
十月份:
1.参加学校教学研讨活动(主题:追寻适合学生个性的教学)
2.积极开展交互式听课、评课活动。
3.校优质课评选暨校际间教学活动交流
4.名师带徒活动。教师节对子,互帮互助。
十一月份:
1.交互式听课、评课活动。
2.搞好示范课、优质课评选。
3.教师观看优秀教师上课录像,并分组进行会诊式研究。
4.校际间教学活动交流(杨家斯完全小学)
十二月份:
1.课堂常规落实情况检查。
2.对各科作业进行检查、展示。
每位老师撰写一篇教学案例,进行交流、评选。
一月份:
1.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2.校本教研活动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