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构立柱外包钢加固专项施工方案
***有限公司
二○年二○二月
一、工程概况
**g工程为“十字”换乘车站,周边为居民小区。(周边环境图…,其它情况…)
二、编制依据
1、施工设计图;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4、《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2011;
5、《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2010);
6、《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范》(CECS24:90);
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8、《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046-2008);
9、有关施工承包合同及合同附件,建筑监理委托合同。
三、设计概况
内部结构钢筋混凝土底板(梁)、顶板(梁)、中板(梁)及内衬墙(墙内暗柱、梁)为C35;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底板下素混凝土垫层强度等级为C20,并采用早强混凝土;顶板纵梁、负一层顶板、负二层底板、侧墙的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小于P8;负三层底板及侧墙的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小于P10(埋深大于20米时,不小于P10);后补孔、后浇带采用比原混凝土强度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其他无特殊说明均为C35混凝土。
主体结构各部尺寸详见下表3-1。
| 序号 | 位置 | 尺寸(mm) | ||||
| 底板厚度 | 负二层中板厚度 | 负一层中板厚度 | 顶板厚度 | 侧墙厚度 | ||
| 1 | x号线2-2剖面 | 1000 | / | 400 | 800 | 800 |
| 2 | x号线3-3剖面 | 900 | / | 400 | 800 | 700 |
| 3 | x号线4-4剖面 | 900 | / | 400 | 800 | 700 |
| 4 | x号线5-5剖面 | 1000 | / | 400 | 800 | 800 |
| 5 | 换乘节点 2’-2’剖面 | 1300 | 400 | 400 | 800 | 800(1000) |
| 6 | 换乘节点、5号线, 3’-3’剖面 | 1200 | 400(600) | 400 | 800 | 700(900) |
| 7 | y号线4’-4’剖面 | 1200 | 400 | 400 | 800 | 700(900) |
| 8 | y号线5’-5’剖面 | 1200 | 400 | 400 | 800 | 700(900) |
| 9 | y号线6’-6’剖面 | 1300 | 400 | 400 | 800 | 800(1000) |
图3-1 J2段负一层平面布置图
图3-2 4/S、5/V轴结构立柱配筋图
四、负一层4/S、5/V轴立柱施工情况
4/S、5/V轴立柱于2017年3月6日浇注,同批次浇注的结构有J2段负一层剩余的11根立柱,本批次13根立柱浇注时间为20:10~21:50,浇注过程中监理及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全程旁站。
本批次立柱采用泵送施工,砼捣固采用插入式振捣,设计塌落度140±20mm,现场实测塌落度150mm,设计C50砼48方,实浇C50砼48方,现场见证取样标样试件1组、同条件试件1组,砼浇注连续,无突发异常情况。
主体结构验收前质监站监督抽查中发现4/S轴圆柱和5/V方柱回弹强度异常,后委**检测中心采用回弹取芯法进行检测,除4/S和5/V轴立柱芯样强度未达到设计强度,其余均满足设计C50强度要求。重新委托瑞邦检测中心对同一批次13根立柱进行回弹检测,发现除4/S和5/V结构柱回弹强度未达到设计强度外,其余结构柱强度均满足设计要求。现根据检测结果4/S 结构柱强度34.3Mpa,5/V结构柱强度39.6Mpa,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需进行加固。现场检测结果详见附件一。
检测过程照片
原因分析:换乘节点负一层立柱同批次浇注13根,仅4/S和5/V轴立柱强度检测未到达设计要求,其它立柱均能到达设计强度,证明砼材料合格;4/S和5/V轴负一层结构立柱砼浇注过程中,由于立柱配筋较密,很可能存在操作人员振捣不到位现象,且砼浇注完成后,同批次立柱养护时可能存在漏洞,养护不到位,最终导致4/S和5/V轴立柱强度未能达到设计要求。
五、加固分析验算
5.1 J2段负一层4/S轴结构立柱
5.1.1加固分析计算
J2段负一层4/S轴结构立柱(5Z2)圆柱直径1000mm,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50,配筋20Φ28mm,复合箍Φ14mm@100mm;螺旋箍Φ14mm@100mm;轴力N=14500kN,弯矩M=1200kN·m;按七度区二级抗震考虑;现根据检测结果该柱的混凝土强度为34.3Mpa,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需进行加固。
5.1.2柱现有承载力复核
(1)计算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ξb,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式6.2.7-1:
(2)计算轴向压力作用点至钢筋合力点距离e:
考虑二阶效应后控制截面的弯矩设计值M为:
;;;
;;
kN·m
;;
(3)轴压比(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6.3.6节规定:沿柱全高采用复合螺旋箍、螺旋间距不大于100mm、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2mm,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10)。柱轴压比不满足要求。
(4)配筋计算
由《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E.0.4-1, E.0.4-2, E.0.4-3并取等号:
上述三式迭代求解可得:
;;(原有配筋20¢28mm)
可知,按34.3Mpa混凝土强度计算,现有配筋量不满足要求,需进行加固。
5.1.3加固设计计算
根据计算结果,考虑用10mm厚的Q235B的钢板对圆柱进行外包钢加固,根据《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13第8章外包型钢加固法进行计算,加固后钢板承受的内力为:
;
;
圆柱承受的内力:
;
;
加固后原柱配筋量计算:
上述三式迭代求解可得:
;;(原有配筋20¢28mm)配筋量满足要求。
,轴压比满足要求。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考虑用10mm厚的Q235B的钢板对圆柱进行外包钢加固,满足要求。
5.2 J2段负一层5/V轴结构立柱
5.2.1加固分析计算
J2段负一层5/V轴结构立柱长1000mm,宽700mm,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50,配筋b边6Φ28,h边8Φ28,复合箍Φ12@100,柱净高4850mm;设计轴力N=11676kN,弯矩M=1134kN·m;按七度区二级抗震考虑;现根据检测结果该柱的混凝土强度为39.6Mpa,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需进行加固。
5.1.2柱现有承载力复核
(1)计算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ξb,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式6.2.7-1:
(2)计算轴向压力作用点至钢筋合力点距离e:
考虑二阶效应后控制截面的弯矩设计值M为:
;;
;
;;
;
kN·m
属于小偏压。
(3)配筋计算:
;
可知,按39.6Mpa混凝土强度计算,现有配筋量不满足要求,需进行加固。
5.1.3加固设计计算
(1)根据《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13) 第8章外包型钢加固法进行计算,原截面受压较大边纵向钢筋和受压较大肢型钢应力:
(2)计算加固所需角钢的截面面积
选取4L180x12,每边2L180x12,实配面积。
六、施工方案
6.1施工前准备工作
(1)根据用电施工器具的动力电源功率将临时电源引至作业现场。同时准备照明条件,满足暗处、夜间施工需要。现场应有电源和干净水源。
(2)施工设备进场调试,安全防护设备架设。
(3)人员准备:为更好、更快、更安全地完成本工程,我公司将安排安全员1名,电工1名,钢结构安装工3名,灌胶工2名。
(4)清理现场,移走施工区域内的杂物等,对现场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及技术交底。
(5)对拟加固的柱子进行钢筋探测,并做好钢筋位置标记以免钢板锚栓施工对原柱受力钢筋造成破坏。
(6)材料采购进场,本工程主要材料:10mm厚Q235B钢板、L180x12 Q235B角钢、M16化学锚栓、A级灌钢胶、E43XX焊条等,所有材料必须达到相关规范及设计的标准。
(7)现场周围做好围护及警示标志,保证安全文明施工。
6.2施工工艺流程
1、施工流程
取芯孔封堵→钢筋探测→基面处理→钢件拼装→安制灌浆嘴排气口→封缝→密封检查→配制胶料→压力灌注→封口→检查→表面防护处理(防腐、防火)。
2、施工工艺要求:
(1)清理干净待加固的结构立柱取芯孔污垢,使用高一强度标号的微膨胀混凝土封孔。
(2)包钢施工前,需对柱子进行钢筋位置探测,以防止化学锚栓施工对原柱受力钢筋造成破坏。钢筋探测采用KON-RBL(D+)钢筋探测仪,并用记号笔对钢筋位置进行标记。
(3)基面处理:用角磨机清除原构件表面的尘土、浮浆、污垢、油渍,剔除其风化、剥落、疏松、起砂、蜂窝、麻面、腐蚀等缺陷至露出骨料新面,直至完全露出坚实新结构面。
(4)完成上述毛化处理后,用钢丝刷、毛刷等工具清除原混凝土表面松动的骨料、沙砾、浮渣和粉尘,最后宜用压缩空气和水交替冲洗干净,待打磨工作完成后补加钢筋位置线。
(5)钢件处理:钢材粘接面须进行除锈和粗糙处理,用砂轮磨光机打磨出金属光泽,并用棉丝沾丙酮擦拭干净。
(6)钢件组装:根据设计要求对钢件进行制作和组装焊接,加固用钢板加工包括切割、展平、矫正、制孔和边缘加工等,其施工过程控制和施工质量检验应符合《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的规定。钢构件安装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执行,压力灌胶采用化学锚栓固定钢板,固定时加设钢垫片,使待贴钢板与表面之间留出约2mm的畅通缝隙,以备压注胶液。构件三段圆钢板焊缝错开设置。钢构件焊接焊缝应符合设计及《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2011要求。
(7)封缝:焊缝检验合格后,用封边胶沿钢材边缘封严,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埋管位置及间距,留出灌胶进胶孔和出气孔,进行封边密封性检查。待密封胶完全固化后,配置灌钢胶。
(8)配胶:灌钢胶配制和使用严格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拌合胶粘剂时,应采用低速搅拌机充分搅拌。拌好的胶液色泽应均匀,无气泡,并应采取措施防止水、油、灰尘等杂质混入。严禁在室外和尘土飞扬的室内拌和胶液。胶液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完毕,严禁使用超过规定适用期(可操作时间)的胶液。一次配胶量不宜过多,30分钟用完为宜。
(9)注胶:用气泵和注胶罐进行注胶,注胶时竖向按从下向上的顺序,水平方向按同一方向的顺序,注胶时待下一注胶管(孔)溢出胶为止,依次注胶,直至所有注胶管(孔)均注完。最后一个注胶管(孔)用于出气孔,可不注胶,注胶结束后清理残留胶液。对加压注胶过程应进行实时控制,压力保持稳定,且始终处于设计规定的区间内。当排气孔冒出胶液时应停止加压,并以环氧胶泥堵孔。然后以较低的压力维持10min,方可停止注胶。
(10)检查及补灌:用小锤轻轻敲击钢材表面,从音响判断粘接效果,如有个别空洞声,表明局部不密实,须再次用高压注胶方法补实。
(11)表面防护:
依据《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防腐使用环氧漆分底、中、面三次涂刷,每层涂料厚度要均匀、连续完整、无针孔,涂层干膜总厚度不宜小于200um。
钢板表面涂防火涂料,耐火等级为一级,耐火极限为1.0h;依据《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范》,防火涂料采用超薄型防火材料,涂料粘接强度不小于0.15MPa,涂层厚度不低于5.5mm。
(12)检验和验收:施工前提供灌钢胶及钢材合格证。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2010中相关规定检查验收。
七、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及制度
7.1施工机械安全措施
(1)所有机电设备都要满足认证。机械夜间作业必须保证有充足的照明。
(2)建筑施工、安装所使用的机械要按其技术性能要求正确使用。缺少安全装置或安全装置已失效的机械设备不得使用。
(3)机械操作人员和配合操作人员,都必须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长发不得外露。高空作业必须系安全带,不得穿硬底鞋和拖鞋。严禁酒后作业。
(4)施工现场施工的各类施工机械,必须一机一闸一漏电,做好接零保护。处在运行和运转中的机械严禁对其进行维修、保养或调整等作业。
(5)机械和机电使用前应经调试达到运转正常后方可使用。工长和安全员应经常检查与建筑物拉结的可靠性。
(6)有关切割系统、钻石钻孔机、电锤钻的操作步骤,以及操作时安全注意事项,得依据原厂技术手册指示说明。
7.2高空作业规定
(1)高空作业衣着要灵便,禁止穿硬底和带钉易滑的鞋,高空作业所用材料要堆放平稳,传递物件禁止抛掷。
(2)无安全措施禁止在未固定的物件上行走和作业。
(3)凡高空作业人员必须使用好安全带。
7.3安全生产教育制度
(1)对于进入工地施工的工人,必须经过安全教育培训,使工人充分了解本工地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安全操作规程。
(2)工人入场必须进行安全教育,现场规章制度和遵章守纪教育主要包括:
①现场施工安全基本知识,安全生产制度、规定及安全注意事项;
②本工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机械设备、电器安全及高处作业安全基本知识;
③防火、防毒、防尘、防爆知识及紧急情况安全处置和安全疏散知识;
④防护用品标准及防护用具、用品使用的基本知识。
(3)班组安全生产教育由班组长主持进行,本工种岗位安全操作及班组安全制度、纪律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本班组作业特点及安全操作规程;
②班组安全活动制度及纪律;
③爱护和正确使用安全防护装置(设施)及个人的劳动保护用品;
④本岗位易发生事故的部安全因素及其防范对策;
⑤本岗位作业环境及使用机械设备、工具的安全要求。
(4)在工程突击赶任务、工程收尾、施工条件好、季节气候变化的时期进行适时安全教育。
7.4其他安全措施
(1)、作业环境要做好必要的维护措施及安全牢固的支撑。
(2)、脚手架四周需进行安全围护。
(3)、气割作业场所必须清除易燃物品,乙炔气和氧气存入距离不小于5米,使用时两者距离不得少于10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