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安分守己 △ānfènshǒujǐ △典故:分:本分。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 △出处:宋·袁文《翁牖闲评》八:“彼安分守己,恬于进取者,方且以道义自居,其肯如此侥幸乎?” △例子:从此养好了,可要安分守己,再别胡行乱闹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二回)
3▲察己知人 △chájǐzhīrén △典故:指情理之中的事情,察度自己,就可知之别人。
4▲成己成物 △chéng jǐ chéng wù △典故:自身有所成就,也要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 △出处:《礼记·中庸》:“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
5▲叨在知己 △tāozàizhījǐ △典故:叨:谦词,表示辱没他人,自觉惭愧;知己:友谊深厚的朋友。有愧于作为您的知己朋友。 △出处:清·霁园主人《夜潭随录·崔秀才》:“谓叨在知己,亟当
如命。”
6▲独出己见 △dúchūjǐjiàn △典故:见:见解、主张。与别人不同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例子:且说黑妖狐智化与小诸葛沈仲元二人暗地商议,~,要去王府盗取盟单。(清·无名氏《续小五义》)
7▲度己以绳 △duójǐyǐshéng △典故:绳:纠正,约束。指一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合乎法度。 △出处:《荀子·非相》:“故君子之度己以绳,接人则用抴。”
8▲反求诸己 △fǎnqiúzhūjǐ △典故:求:追究,寻求;诸:“之于”的合成词。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例子:君子之遇艰阻,必~,而益自修。(《二程全书·伊川易品三》)
9▲奉公正己 △fènggōngzhèngjǐ △典故:奉行公事严格地约束自己。 △出处:《魏书·高道穆传》:“机方直之心,久而弥厉,奉公正己,为时所称。”
10▲盖不由己 △gàibùyóujǐ △典故:盖:承上文申说
理由和原因;由:听命,顺从。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出处:元·无名氏《谢金吾》:“上命差遣,盖不由己。”
11▲各持己见 △gèchíjǐjiàn △典故:持:抓住不放。各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 △出处:清·黄钧宰《金壶七墨·堪舆》:“然此辈执术疏,谋生急,信口欺诈,言人人殊,甚至徒毁其师,子讥其父,各持己见,彼此相非。” △例子:讨论会上,他们~,争执不下。
12▲各抒己见 △gèshūjǐjiàn △典故: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四回:“据我主意,何不各抒己见,出个式子,岂不新鲜些?” △例子:讨论会上,大家~,气氛热烈。
13▲各执己见 △gèzhíjǐjiàn △典故:各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 △例子:讨论会上,他们~,争执不下。
14▲孤行己见 △gūxíngjǐjiàn △典故: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固执地照自己的意见行事。 △例子:过去和现在都有这样的人,企图~,不尊重我们的意见,但是结果都不通。(
《选集·论联合》)
15▲固执己见 △gùzhíjǐjiàn △典故: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出处:《宋史·陈宓传》:“固执己见,动失人心。” △例子:冯贵堂听父亲不赞成他的主张,他想到:“人,一上了年纪,就爱~,偏重保守了!”(梁斌《红旗谱》八)
16▲贵人贱己 △guìrénjiànjǐ △典故: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表示谦虚。 △出处:《礼记·坊记》:“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1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hǎinèicúnzhījǐ,tiānyáruòbǐlín △典故: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出处: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8▲瘠己肥人 △jíjǐféirén △典故:瘠:瘦,引申为约束;肥:胖,引申为宽大。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出处:《宋史·赵善俊传》:“僚属争言用度将不足,善俊曰:‘吾将瘠己肥人。’”
19▲瘠人肥己 △jírénféijǐ △典故:瘠:瘦,引申为悭吝;肥:胖,引申为贪婪。对待别人很吝啬,而自己却很贪婪。 △出处:明·屠隆《昙花记·冥司断案》:“众
生多犯悭贪谋夺强占,瘠人肥己,毫厘不舍,共若干起。”
20▲己饥己溺 △jǐjījǐnì △典故:别人挨饿、落水就象自己挨饿、落水一样。旧时形容在位者关心人民疾苦。也比喻对别人的痛苦深表同情,并将解除别人的痛苦为己任。 △出处:《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辫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
2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jǐsuǒbùyù,wùshīyúrén △典故: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2▲洁己奉公 △jiéjǐfènggōng △典故:保持自身廉洁,一心奉行公事。 △出处:《宋书·林邑传》:“法命肃齐,文武毕力,洁己奉公,以身率下。”
23▲据为己有 △jùwéijǐyǒu △典故:将别人的东西拿来作为自己的。 △出处:明·李开先《宝剑记》第二十四出:“先从片进,累建大功,童贯占为己有欺瞒皇上。” △例子:有的人很自私,经常把集体的财产~。
24▲攫为己有 △juéwéijǐyǒu
△典故:攫:夺取。有强行手段夺取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 △出处:《列子·说符》:“因攫其金而去。”
25▲克己奉公 △kèjǐfènggōng △典故:克己:约束自己;奉公:以公事为重。克制自己的私心,一心为公。 △出处:《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例子: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中国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26▲克己复礼 △kèjǐfùlǐ △典故: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例子:~,以奉始终。(汉·班固《东都赋》)
27▲克己慎行 △kèjǐshènxíng △典故:克己:克制自己;慎:谨慎。约束自己,小心做事。 △出处:唐·韩愈《送齐皞下第序》:“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
28▲露才扬己 △lùcáiyángjǐ △典故:显露自己的才能。也比喻炫耀才能,表现自己。 △出处:汉·班固《离骚序》:“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
△例子:既失博学知服之义,且开~之风,此学者之大病也。(清·陈澧《东塾读·郑学》)
29▲瞒心昧己 △mánxīnmèijǐ △典故:昧:欺瞒。违背良心干坏事。 △出处:元·石君宝《曲江池》第三折:“欺天负人,瞒心昧己,神明也不保佑。”
30▲排斥异己 △páichìyìjǐ △典故:排挤、清除和自己意见不同或不属于自己集团派系的人。 △出处:《晋书·殷顗传》:“顗见江绩亦以正直为仲堪所斥,知仲当逐异己,树置所亲。”
31▲排除异己 △páichúyìjǐ △典故:排挤、清除和自己意见不同或不属于自己集团派系的人。
32▲求人不如求己 △qiúrénbùrúqiújǐ △典故:仰求别人,不如自己努力。 △出处:《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文子·上德》:“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之己。”
33▲人己一视 △rénjǐyīshì △典故:待别人象待自己一样。比喻待人没有私心。 △出处:宋·罗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此正无意于我,人己一视之道,实贤人君子之盛德。”
34▲人一己百 △rényījǐbǎi △典故:别人一次就做好或学会的,自己做一百次,学一百次。比喻以百倍的努力赶上别人。 △出处:《礼记·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通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35▲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ruòyàorénbùzhī,chúfēijǐmòwéi △典故: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 △出处: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36▲舍己从人 △shějǐcóngrén △典故:舍:弃;从:顺。放弃自己的意见,服从众人的主张。 △出处:《书·大禹谟》:“稽于众,舍己从人。”《孟子·公孙丑上》:“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例子:贤契不替令郎纳采,今反~,教老夫心中如何能安。(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五回)
37▲舍己救人 △shějǐjiùrén △典故:舍己:牺牲自己。不惜牺牲自己去救别人。
38▲舍己为公
△shějǐwèigōng △典故:为公共的利益而舍弃个人的利益。 △例子:我们从小就应当培养自己具有~的好品德。
39▲舍己为人 △shějǐwèirén △典故: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 △出处:《论语·先进》:“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朱熹注:“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
40▲舍己芸人 △shějǐyúnrén △典故:指看重别人,轻视自己。 △出处:《孟子·尽心下》:“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41▲身不由己 △shēnbùyóujǐ △典故:由:听从。身体不由自己作主。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
42▲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shìbùguānjǐ,gāogāoguàqǐ △典故:认为事情与己无关,把它搁在一边不管。 △例子:~;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
哲保身,但求无过。这是第三种。(《反对自由主义》)
43▲视为知己 △shìwéizhījǐ △典故:看成好朋友。
44▲损人利己 △sǔnrénlìjǐ △典故:损害别人,使自己得到好处。 △出处:《旧唐书·陆象先传》:“为政者理则可矣,何必严刑树威。损人益己,恐非仁恕之道。” △例子:凡有~之心的人,其结果都不妙。(《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45▲推己及人 △tuījǐjírén △典故: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出处:《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朱熹集注:“推己及物。” △例子:同学之间要做到将心比心,~,就能够搞好团结。
46▲枉己正人 △wǎngjǐzhèngrén △典故:枉:弯曲,不正;正:纠正。自己立脚不正,却要去纠正别人。 △出处:《孟子·万章上》:“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
47▲先人后己 △xiānrénhòujǐ △典故:首先考虑别人,然后想到自己。 △出处:《礼记·坊记》:“子云:‘君子贵人而贱
己,先人而后己。’” △例子:这也表现了他~、艰苦朴素的崇高品质。(朱敏《深情怀念周伯伯》)
48▲小己得失 △xiǎojǐdéshī △典故:小己:个人。指个人的得失。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小雅》讥小己之丢失,其流及上。”
49▲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yányǐlǜjǐ,kuānyǐdàirén △典故:对自己要求严格,待别人则很宽厚。
50▲一己之私 △yījǐzhīsī △典故:指个人的私心、私利。 △出处:宋·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 △例子:上则扰乱政治,下则摇惑民心,皆由官僚有意编造,以快~。(章炳麟《致报界俱进会书》)
51▲以己度人 △yǐjǐduórén △典故:度:揣度,推测。用自己的心思(多指不好的)去猜度别人。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三:“然则圣人何以不可欺也?曰:圣人以己度人者也,以心度心,以情度情,以类度类,古今一也。” △例子:夫论事料敌,当~。(《三国志·魏志·钟毓传》)
52▲有己无人 △yǒujǐwúrén
△典故: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53▲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yǔrénfāngbiàn,zìjǐfāngbiàn △典故:给他人便利,他人也会给自己便利。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八回:“施主莫恼。‘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你就与我说说地名如何?我也可解得你的烦恼。”
54▲政由己出 △zhèng yóu jǐ chū △典故:政令由一己发出。指把持大权,独断专行。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例子:独有为贵大臣告者,台阁之上,~,龙行虎步,高下在心。(章炳麟《为民报封禁事移让日本内务大臣平田东助书·三》)
55▲知彼知己 △zhībǐzhījǐ △典故: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出处:《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例子:对付敌人,一定要~,才能百战百胜。
56▲知己知彼 △zhījǐzhībǐ △典故: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出处:《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例子:对付敌人,一定要~,才能百战百胜。(曲波《林海雪原》十一)
57▲直抒己见 △zhíshūjǐjiàn △典故:坦率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例子:讨论会上,大家热涌跃发言,~。
58▲诛锄异己 △zhūchúyìjǐ △典故:指消灭和清除在政治上反对自己或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