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关于新媒体时代教科书的性质与功能之研究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4:52:09
文档

关于新媒体时代教科书的性质与功能之研究

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3期沈晓敏/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上海200062)关于新媒体时代教科书的性质与功能之研究沈晓敏信息技术给学校教育带来的一个最显著的变革就是多媒体走进课堂。多媒体使教材突破书本这种以文字为主的印刷媒体形式,以多样化地形式呈现于学习者面前,全方位地作用于学习者的所有感官。那么,这是否意味长期以来被作为主要教材的教科书就要让位于新型的多媒体教材呢?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教材媒体的多样化以及教学模式的变革,教科书的生存方式开始引起教科书的编写者和出版商以课程
推荐度:
导读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3期沈晓敏/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上海200062)关于新媒体时代教科书的性质与功能之研究沈晓敏信息技术给学校教育带来的一个最显著的变革就是多媒体走进课堂。多媒体使教材突破书本这种以文字为主的印刷媒体形式,以多样化地形式呈现于学习者面前,全方位地作用于学习者的所有感官。那么,这是否意味长期以来被作为主要教材的教科书就要让位于新型的多媒体教材呢?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教材媒体的多样化以及教学模式的变革,教科书的生存方式开始引起教科书的编写者和出版商以课程
 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3期

  沈晓敏/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副教授 (上海 200062)

关于新媒体时代教科书的性质与功能之研究

沈晓敏

  信息技术给学校教育带来的一个最显著的变革就是多媒体走进课堂。多媒体使教材突破书本这种以文字为主的印刷媒体形式,以多样化地形式呈现于学习者面前,全方位地作用于学习者的所有感官。那么,这是否意味长期以来被作为主要教材的教科书就要让位于新型的多媒体教材呢?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教材媒体的多样化以及教学模式的变革,教科书的生存方式开始引起教科书的编写者和出版商以课程教学研究人员的思考:在21世纪的课堂里,教科书的性质、功能和形态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在我国教育界,“教材”一词要比“教科书”一词用的多,我们经常说“教材改革”,而不说“教科书改革”,因为我们都清楚地认识到教科书只是教材的一种。但实际上,我国的教材改革主要是围绕教科书的改革进行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也把教科书作为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很多教师几乎完全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和顺序进行教学,很少有自己开发教材的意识和行为。可以说,教科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教科书生存方式的变革与教学方式的变革息息相关。因此,重新探讨教科书的性质、功能,是教材改革和教学改革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而日本有关教科书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借鉴。  日本的(财团法人)教科书研究中心是由日本全国70家民间教科书出版公司于1976

年联手成立的一个民间研究机构,该机构从80年代后期开始,针对“学校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的场所”这一学校观和教育观的转变,以及90年代后多媒体在学校教育中的普遍使用,开展了对各科教科书的使用状况、多媒体教材在各学科教学中的使用状况、教师和学生对教科书的期望、多媒体教材与教科书的关系、多媒体时代教科书的功能、内容和版式等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媒体时代教科书的新概念和改革教科书的具体意见。  (一)关于教科书的性质与功能11教科书是教材群之“母港”

从“有关教科书的内容和版式的改善”(1984年)和“关于适应新媒体的教科书与教材”(1996、97年)等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到在大量使用多媒体教材的课堂中,教科书在日本中小学的各门学科中仍被教师、学生和父母当作主要教材。

关于教科书在各学科中的功能和作用,选用最精简的话来概括,即:

“教学活动的核心”(国语),“生成学习活

动的动机”(生活),“起向导作用”(理科),“具

体呈现课程标准之内容的标准指南(guide -line )”(英语),“操作手册(manual )”(商业)。研究报告指出:“所谓多媒体,是指毫无痕迹地整合所有信息样式的信息环境,是文字、声音、影像等等全都可以超链接在一个画

3

2

“今后新媒体的开发、信息化的进展将会造就更丰富、更多样的教材,但是,教科书在其中将担负起作为‘教材群之母港’的作用”。

“教材群之母港”的作用,表明教科书仍将是“主要教材”。所谓“主要”,并不是指在课堂中使用的时间长,比其他教材使用的频率高,而是指教科书是赋予其他教材以教育意义的最终“据地”。

还需指出的是,教科书作为“主要教材”的含义在过去是指,教师为教而用的教材的“据地”。但是,今后这一“主要教材”的含义将被赋予新的意义。

21从“作为教学用主要教材”到“作为学习用主要学材”

日本文部省曾在战后发布的《关于教科书发行的临时措施法》第2条中,对教科书作了如下法律上的定义:

教科书“是小学、初中、高中以及与此同等的学校中,根据课程的结构而组织排列的学科的主要教材,是供授课使用的学生用图书,是部大臣认定或以文部省的名义编写的”。

“供授课使用”的“主要教材”,这一定义清楚地表明了教师主导型教育中教科书的性质。

这一定义一直延续到80年代。在《关于教科书的内容和版式的改革》研究报告中,教科书研究中心提出了将教科书变为学生的“学材”的建议。这一建议在1987年被当时的文部大臣咨询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所接受,“学材”这一概念被写入了教育改革第三次审议报告之中:

“在信息化和教材多样化的过程中,从尊重个性、推进多样化的教育和学习的立场出发,必须重新审视教科书的性质和用途。特别要强调教科书作为学生使用的学材的性质,胜于强调作为教师为教学而使用的教材的性质。”

“什么叫“学材”?围绕“学材”这个概念,日本曾展开过专门的讨论,众说纷纭,无一定论。但是主要的争论点还是在于:“学材”应该写成“学生不用教师的辅导也能理解的东西呢?”还是“经过教师的辅导后能理解的东西呢?”大部分人的意见倾向于后者。

但是,长期缺课、拒绝上课等问题在日本日益加重,此外,由于家庭原因(如家庭旅行)而休学的情况也不断增多,跨地区迁移日趋频繁,甚至有人对于为什么一定要去学校上学之类上学本身的价值也提出了疑问。如果考虑上述情况的话,那么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理解是否要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就值得进一步探讨了。而教科书如果编写成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就能理解的话,教科书的厚度必然要增加,这又涉及由谁来负担成本的问题。

在以上悬而未决的议论之基础上,教科书研究中心提出了促使教科书作为学材而发挥功能的四个基本视点:

第一,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发挥学材的功能

教科书要作为学材而发挥作用,必然需要教科书本身的内容得到改进,而每门学科要求改进教科书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超越学科的差异性,那么无论什么学科的教科书都会存在这样一种共性,即:教科书能否发挥作为学材的功能,取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交互作用的程度。而这就牵涉到教师的教学观、教材观和学生观的转变。

第二,在与其他教材的关联性中发挥学材的功能

无论教科书本身怎样改进、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如何恰当,作为主要教材的教科书都不可能被单独作为学材来使用。教科书之外还需有辅助教材、教师自印材料、其他各种资料和多媒体等等。教科书只有在与学生可利用的文献、资料等等发生联系的时候才能发挥学材的功能。比如,学生被教科书诱发起学习欲望,想去阅读其他书籍,但学校的

42图书室或周围可以利用的图书馆不能满足他

们的要求,那么教科书作为学材的功能就不

能得到发挥。也就是说,教科书作为教材群

之“母港”之时,其他教材也必须群居于学生

周围的学习环境中。

第三,当教科书有助于预习和复习时才

成为学材

从已有的调查中发现,教科书在没有教

师指导的情况下被学生用以自主预习或复习

的程度,因教育阶段和学科的不同而有别。但是,无论什么阶段、什么学科,学生都应该

在教学前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明

确自己不懂的地方,并在课外(不只限于家庭,包括休假期间)时常确认和巩固课堂之所

学或在其他教材中之所学。教科书在这些情

况下应该担负重要的作用。

至今为止,教科书相当多地被用于复习

迎考之际,而很少被用于预习。其原因未必

在学生或教师那儿,相当大的原因是教科书

没有从预习的角度去设计。

第四,教科书只有适应个别差异才能成为学材现在,教师们对于教学必须适应学生的

个别差异这一点大都是认同的,但是对于教

科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来编写却未必表

示赞同。因为一般教师都认为,教科书是一

种显示所有学生必达水准的教育知识(edu2 cational knowledge)之体系。

但是,在达到共同水准的基础上,向学生

提示多种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一步拓展学

习的选择性方向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提

示多种课程和多种素材,让学生选择;在对同

一个课题(素材)进行考察的方式和顺序上给

予一定的自由度;设计适用于不同达标程度

的多种资料、问题和练习题。

此外,由于教师的能力存在很大差异,编

写能力较低的教师也能充分使用的教科书也

很有必要。

31作为学材的教科书的五大功能

教科书研究中心在1994年接受文部省

的委托,进行了《关于作为“学材”的教科书的

功能之基础研究》,在1995年完成的报告中,

高仓祥提出了教科书作为“学材”的五大功能:

唤起学习欲望的功能、提示学习课题的功能、提示学习方法的功能、促进学习个性化和个别化的功能、巩固学习的功能。

在该中心以后的几份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都围绕这五大功能详细阐述了教科书作为“学材”发挥功能的方式。

所谓唤起学习欲望的功能,是指教科书具有“使学生产生对未知世界的期待和憧憬,并产生学习热情的魅力”。这一功能在预习中显得尤其重要。为此,教科书不仅要具有学术的、科学的逻辑性,还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以及感性、情意方面的特点。

所谓提示学习课题的功能,是指教科书具有“使学生明确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课题的功能”。不仅提示所有学生必须共同达到的目标,而且应该提示拓展和深化学习的多种选择方向,以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兴趣。

所谓提示学习方法的功能,是指“培养学习方法、思考方法等等元认知能力的功能”。教科书要从如何促使学生去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改进制定计划的方法、调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和发表的方法等等方面来考虑内容的编写,而且要有助于学生的复习。

所谓促进学习个性化和个别化的功能,是指教科书不仅要提示多样化的拓展学习的方向,而且要表明学习不只为了求得正确的结果,也允许有各种思考方式的存在,允许开放的学习结果(open end),并且还要阐明这种学习所需要的信息源,即:在哪儿、有什么样的信息。

所谓巩固学习的功能,是指“包含自我评价在内的、让学生确认和巩固自己学习成果的功能”,“能使学生在回顾学习过程,确认和巩固学习成果的同时,发现进一步的学习课题和学习方向的功能”。

  (二)关于教科书的内容与版式

根据上述对新媒体时代教科书功能、性质的认识,教科书研究中心在1999年的研究报告中对今后教科书的内容与版式提出了针

52对所有学科教科书的总体建议和针对各门学科教科书的具体建议。下文主要介绍教科书总体改革建议。

11把握基础和基本内容

虽然教师中很少有人认为教科书“只要呈现基础的、基本的内容就行了”,但是大多数教师都希望“作为主要教材的教科书必须准确地、忠实地呈现全部的基础、基本内容”,教科书最好是“基础基本+α”。然而,对于如何精选基础、基本内容,又是编写教科书时必须反复斟酌、推敲的难题。今后教科书的编写不仅要考虑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要在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方面下功夫。

21增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你认为理想的教科书应该是怎样的”文卷调查中,3分之2的中小学教师都希望教科书“应该更积极地引入与实际生活密切有关的内容”。促进教学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教科书可以从以下角度来思考编写方法:

(1)到学生生活中选取可以使学习内容更易理解的事例、图画和照片等。

(2)根据教科书上的内容来重新反观现实生活。

(3)从包含区域差异、个人差异的现实生活中,探究和选用适用于全国版教科书的学材。

31加强对亲切易懂化的研究

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好恶与其是否能理解学习内容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教科书写得是否亲切易懂会影响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此外,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角度说,教科书除了有效使用图片之外,还必须使文章写得亲切易懂。为使文章写的亲切易懂,特别忌讳的一条是,不加说明地使用超越学生发展阶段的陌生词汇和语句。

41加强对视觉表现力的研究

与战前的教科书相比较,可以看到现在的教科书具有越来越丰富的视觉表现力,这成为现行教科书优越于以往教科书的最主要因素。在关于教科书是否应该不只依赖于文

字表述,而应更大量地运用述诸于视觉的照片等材料的有关调查中,日本80%的教师表示赞同。

在强调教科书是“教材群之母港”的时候,是把教科书作为以铅字为主的印刷教材来说的。可是,为了加强教科书作为学材的性质,教科书除了文字之外,必然需要大量使用丰富的视觉表现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报告对于教科书中使用照片、绘画、图表等视觉表现形式是否都能有效达到“学材”的功能,是否图像化的东西一定能有助于理解文字,一定比文字更容易理解表示了否定。新井郁男在研究报告中对视觉图像的效果进行了以下分析。

他认为,达到“懂”,有很多方法,如“读后懂了”、

“看后懂了”、“听后懂了”、“思考后懂了”等等,而无论哪一种,都包含正确把握信息传送者(作者、编者)的意图与信息接受者对信息的主观理解两个方面。所以,教科书在考虑部分内容图像化的时候,必须先考虑究竟重视哪一种“懂”的方式。

新井郁男分析到,“百闻不如一见”中的“见”是一种直接体验,“见”比“听”更能正确把握信息。但印刷教材中所呈现的视觉图像并不是直接体验,而是模拟体验。也许它在某个方面是一种有效掌握信息的手段,如它能在短时间里正确传递更多的信息。但是,视觉图像也有使信息接受者产生疑惑的时候。图像接受者面对图像,经常会不知道究竟应该看哪个地方或怎样看。没有语言说明的图像还可能造成多意的解释。因为图像是根据制作图像的主体的意图而被构造的“现实”。如果缺乏对图像传送者意图的理解能力,图像就不是“易懂的素材”了。

此外,视觉图像运用于不同学科的效果和作用也有很大区别。如,理科注重对对象的准确把握,国语则存在对文学作品的多样化解释。理科的教科书中,如果对图像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没有用语言加以正确说明,那么图像稍有一点变形就可能制造理解上的混乱。此外,教科书中的图像和考试中出现的图像不一样的话,图像解读能力较差

62的学生就不能准确得出正确的答案。

相反,文学作品中的图像可能会学习者对作品展开主观地、多样地想像和理解,或者可能扩大通过文字的理解与通过图像的理解之间的差距。

因此,作为学材的教科书在运用图像的时候,必须考虑上述情况,谨慎使用。

5.放宽对教科书版式的规定

教科书的版式,也就是教科书的规格,包括教科书的页数、版面尺寸、彩印比率、插图页数等指标。教科书规格的确定受很多因素的制约,特别与教育观、教材观和教科书供应制度等等有很大关系。教科书性质和功能的转变必然引起教科书在版式上的变化。

在日本,教科书的规格是由(社团法人)教科书协会与文部省协商制定的。教科书研究中心从80年代起,接受教科书协会的委托,对教科书版式进行了研究。该中心着重对美国、英国和日本的中小学社会科类教科书的规格进行了比较。

从比较结果中可以看到,美国的教科书在页数、版面大小和重量上都远远超过日本(美国和英国的版面尺寸大都接近A4,日本小学教科书都是B5、初中为A5)。美国的教科书内容写得详尽、丰富,除了正文之外还附有大量的参考资料,每个单元都有大量用于复习和拓展学习的练习和问题。这种规格同美国教科书的借用制度和教师使用教科书的方式有关。在美国,教科书是借用的,学生不把教科书带回家,所以教科书的厚度不会给学生造成负担。教科书的内容写得详尽、相关信息丰富,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有助于教师选择合适的内容来教。美国学校的教师可以不完全按照教科书的内容和顺序教学,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教科书中的内容阅读。这就使美国的教科书可以以较高的成本来编写和制作。

该教科书研究中心从教科书的新功能出发,提出放宽对教科书规格的,并于1999年向日本(社团法人)教科书协会提交了关于修订教科书规格的具体意见,特别提出增加插图页和彩印比率(比原来的4色或2色的比率再高一点)的要求。

但是,该中心研究报告同时也分析了对教科书版式作出必要的现实需要。

教科书代表了国家的教育水准,并且为了防止教科书出版社的过激竞争,对教科书版式作一定程度的规定在目前仍是需要的。

此外,从尽量减轻小学生背书包上学时的负荷量来考虑的话,教科书也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规格内。如果采取教科书借用制度,教科书放在教室里不带回家的话,教科书就可以象美国那样,编成使学生容易理解的、厚重的精装本。但按照日本的风俗,教科书不仅仅在学校而且也要在家里使用,教科书必然要往返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因此,教科书的轻量化和分册化又是必须的。

教科书的规格还受教科书的定价制约,而教科书的定价又与日本采取教科书无偿供应制度相关,即国家负担教科书的费用。目前教科书的定价也许可以再提高一些,但是当国家财政陷入极度困难之时,国家就可能不堪负担高额的教科书费用。

以上介绍了日本教科书研究中心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该中心提出的“教科书是教材群之母港”,教科书是“学习用的主要学材”,以及关于教科书发挥功能的方式、教科书内容和版式等等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改进教科书的新思路。我国教育界也同样应该加强对教科书的功能、内容和版式以及教科书的编写、审查、发行、供应制度的全面研究,使教科书适应新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并带动学习方式的变革。

主要参考文献

〔1〕财团法人教科书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关于各国教科书制度及教科书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2000年3月。〔2〕同上《今后教科书的版式以及适应新媒体的教科书的生存方式》(社团法人教科书协会委托研究),1999年8月。〔3〕同上《关于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教科书与教材的调查研究》(1996年度文部托研究),1997年3月。

〔4〕同上《关于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教科书与教材的调查研究———小学、初中、高中的分科研究》(1997年度文部托研究),1998年3月。

〔5〕同上《关于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教科书与教材的调查研究———“综合学习时间中的心灵教育和媒体运用》(1999年度文部托研究),2000年3月。

72

文档

关于新媒体时代教科书的性质与功能之研究

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3期沈晓敏/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上海200062)关于新媒体时代教科书的性质与功能之研究沈晓敏信息技术给学校教育带来的一个最显著的变革就是多媒体走进课堂。多媒体使教材突破书本这种以文字为主的印刷媒体形式,以多样化地形式呈现于学习者面前,全方位地作用于学习者的所有感官。那么,这是否意味长期以来被作为主要教材的教科书就要让位于新型的多媒体教材呢?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教材媒体的多样化以及教学模式的变革,教科书的生存方式开始引起教科书的编写者和出版商以课程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