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年,回顾这匆匆而过的30年,中国已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建国初期的唐山。当时市区建成面积仅11.19平方公里,149万平方米的住宅,市内只有4条既窄又短的水泥路和几条的狭窄的沥青路,全长仅13公里。全市没有公交汽车,没有一个专用的体育场馆,没有一处公园和动物园。当时排水管道只有8.79公里,雨水和污水主要依靠开滦的黑水沟和铁路两旁的水沟排泄,街道、胡同的雨水、污水则顺地势,自然流向附近的坑洼地。那时的百姓,住的大多是砖石结构,石炭焦渣顶的平房,居民取暖、主要燃料是煤炭,绝大多数居民饮用的是井水、河水。百姓几乎没有业余文化生活,严冬坐在炕头上围着火盆谈古论今,酷暑坐在院子里乘凉唠家常,一年当中只有在过年或庙会时,才能看上几场秧歌、高跷、狮子舞等花会,听上几段露天的乐亭大鼓、评剧、河北梆子,但这已是人们最奢侈的享受了。
唐山带着历史的创伤回到人民的手中,又艰难地走过了三年自然灾害,正当满怀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努力改善着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时候,又遭遇了震惊世界的灾难---唐山大地震。唐山夷为了平地,毁灭性的灾难使唐山人民的努力又付之东流。此时的唐山,市区地面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几乎全部被震毁,279公里的城市道路90%以上沉陷、开裂,226公里的排水干道15%移位堵塞,市区供水、供电和交通全部中断,整个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百姓失去了昔日仅有的休闲健身场所,生存环境陷入了困境。震后的唐山人民,居住的是在废墟上盖起的40多万间简易房,穿的是全国人民的救灾衣,喝的是首都和各族人民用油罐车送来的救命水。坚强的唐山人民百折不挠,不言放弃,在党的领导下,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了亲人的遗体,又开始创造新的生活。
建国50周年的唐山。唐山经历了十年重建、十年振兴之后,转眼到了建国50周年,此时的唐山已今非昔比,早在1990年,唐山就成为我国第一个荣获联合国“人居荣誉奖”的城市;1996年就已进入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雄厚的实力已使她焕发出勃勃生机。那时的唐山居民区崭新的楼房排列整齐,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4.28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100%,燃气气化率94%,污水处理率41.7%,集中供热率39%。城市街道、公园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2%,人均绿地面积达到5.47平方米。人们除了传统的休闲健身活动以外,更多是一家人在家围坐在一起看电视、唱卡拉OK,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列举几个唐山的变化,就能看出唐山的变化之大:
四纵四横公路网初成:205国道原来横穿唐山市区,因为从唐山去秦皇岛都要经过这条路,所以那时候从陶瓷城一带过往的车辆特别多,经常堵车。这不仅给车辆通行造成了不便,还影响了咱们唐山的形象。——市民张宝来2008年3月,唐山市交通局实施了205国道郑家庄至王盼庄段改建工程,起于路南区郑家庄(现状205国道与唐海线交叉处西400米),上跨唐海线后,向东在女织寨村南与外环线相接,沿外环线东行,终于开平区王盼庄附近(唐港高速与外环线交叉处),改线后,将使国道主线避开工矿企业、商业网点密集路段,有效改善该路段混合交通现象。
为使高速公路带动整体区域经济发展,唐山又加快了高速公路连接线、城市出口路和国省干线的新改建步伐,先后投资26亿多元,高标准规划建设了10多条高速公路连接线,与高速公路同步建设、同步贯通,把各县(市)、区全部纳入高速公路网。同时,先后拓宽了市区东、南、西、北4个出口路。兴建了唐山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北立交桥、东立交桥,缓解了市区交通出口的压力,提高了城市形象标准。分期改造了102、205、112、丰董、三抚等一大批国省干线;修建了沿海公路,使秦、唐、沧沿海公路全线贯通。
唐山市四纵四横干线公路网已初步形成,各县(市)、区与市区相连的路线全部达到二级公路以上标准。市区周围有唐山北、唐山东、唐山西等多座大型互通式立交桥,分别位于环城高速公路的八个方向,从市中心区任何方向出发,十几分钟便能进入全国高速公路网。
乡村村村通油路:现在每半个小时就有一趟公交车经过家门口,两块钱就到了市里。村里土路变水泥路,还通了公交车,方便生活不说,还带活了村里的经济。目前,唐山市大力实施了“村村通油路”工程。2003年至2007年的5年间,唐山市共完成农村公路投资28.4亿元,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工程6385.7公里。
2006年率先在河北省实现所有行政村“村村通”油(砼)目标。截至2007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11291公里,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群众和广大农村腹地的出行条件,带动了沿线农村经济的发展,活跃了农村运输和商品流通市场。真正做到了“便利快捷的交通条件让农民感受得到,实实在在的交通成果让农民体会得到”
同样发生巨变的还有生活,经常听爷爷、奶奶及父母谈起80前的社会,听着他们讲起吃杨芽子、吃草根、吃棒子骨头等等,我都感觉他们是在讲故事,而不是讲亲身经历,有着一种陌生感觉,难以捕捉到他们昔日生活的影子,自然也就难以和当前的生活连续起来。两代人间的生活间距差异,是由社会的高速发展形成的。在经过了30年的时间,中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今天的生活虽不能说尽善尽美,不过比父母那一辈人的生活好得太多了,过去的生活也许将被尘封起来,只能成为一种回忆,今天我们的生活在不断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生活的质量在不断的提高,见证着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伟大成就。
有一年国庆期间,央视三套播出了一个回顾改革开发30年的文艺节目,节目中提出了一个新名词“三转一响”,说的“三转”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是,收音机,在那个年代电器很少,很多家庭都是在结婚的时候,才有可能一部分家庭能办齐“三转一响”,再想想现在的生活,液晶电视,电冰箱,空调,电脑……真是应有尽有,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
还有休闲健身方式的变化。现在的唐山人除了在广场、公园和小区花园唱歌、跳舞、画画、登山、击剑、下棋等传统休闲健身方式以外,人们开始走进健身房、游泳馆和俱乐部,开始到郊外去垂钓、骑马,开始到异国他乡去旅游、避暑。如今,唐山人民正在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体验着幸福生活的快乐,如火如荼的休闲健身热潮已成为凤凰城下一道亮丽的风景。
经过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翻天覆地,而且我相信,未来的唐山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