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四上语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三【一等奖】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4:52:26
文档

部编四上语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三【一等奖】

王戎不取道旁李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认读3个生字,重点学写“戎”。(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三)借助注释、工具书、图片等理解词句,明白“道旁李树多子必苦”的道理,体会王戎的形象。(四)结合注释,创设情境,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讲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贴。三、教学过程(一)链接旧知,揭示课题,引入古文1.出示图片,激发兴趣。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三张图片,每一张图片都代表着一则历史小故事,想看吗?2.联系旧知,
推荐度:
导读王戎不取道旁李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认读3个生字,重点学写“戎”。(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三)借助注释、工具书、图片等理解词句,明白“道旁李树多子必苦”的道理,体会王戎的形象。(四)结合注释,创设情境,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讲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贴。三、教学过程(一)链接旧知,揭示课题,引入古文1.出示图片,激发兴趣。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三张图片,每一张图片都代表着一则历史小故事,想看吗?2.联系旧知,
王戎不取道旁李

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读3个生字,重点学写“戎”。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三)借助注释、工具书、图片等理解词句,明白“道旁李树多子必苦”的道理,体会王戎的形象。

(四)结合注释,创设情境,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讲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板贴。

三、教学过程

(一)链接旧知,揭示课题,引入古文

1.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三张图片,每一张图片都代表着一则历史小故事,想看吗?

2.联系旧知,谈话引入。

提问:每一幅图讲了有关谁的故事?谁能来说一说,填一填。

(1)出示骆宾王的《咏鹅》图片及填空练习:“骆宾王七岁,能____________”。

(2)出示《曹冲称象》图片及填空练习:“曹冲七岁,能_________”。

(3)出示《司马光砸缸》图片及填空练习:“司马光七岁,能________________”。

3.引导。有什么发现?

(二)学习生字,读通读顺,读好停顿

过渡: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有关古代七岁小孩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一篇文言文,说说你们以前是怎么学文言文的。(相机板书:读、讲、注释)

1.读题解题。

(1)指名读故事的题目,指导读出停顿。(出示:王戎/不取/道旁李)

(2)交流对王戎的了解。

(3)学习生字“戎”。

①出示甲骨文“”,猜猜“戎”的意思。(左边的“”代表铠甲,右边的“戈”代表兵器,“戎”字表示与战争有关的武器)

②说一说含有“戎”字的成语。

③书写“戎”字。(教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笔顺,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强调笔顺和撇、点不能忘)学生在《作业本》第一题中认真书写两个。

(4)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王戎不摘大路边的李子)

2.指名读课文,正音。(出示学习提示)

借助停顿线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1)先画好停顿线,再练习读出停顿。

(2)展示朗读,教师相机指导,重点练读第二句,学习生字“竞”。

(3)指导读出韵味。

①教师范读,注意声断气不断。

②学生练读,展示诵读,教师相机指导。

③各种形式展示朗读。

(三)借助图示,再读古文,厘清情节

1.图文对应。

引导:读着读着,我们读出了四幅画面,谁能根据画面找到相应的句子?

2.借助《作业本》,梳理文脉。

(1)完成《作业本》第四题。

引导:这四幅图的内容,你能分别用几个字来概括吗?

(2)交流板贴。与诸儿游—唯戎不动—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四)结合注释,细读古文,练习复述

1.出示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说故事。

(1)一人练说一句;

(2)四人合作讲完整的故事。
2.小组展示讲故事,教师择要点拨、拓展。

(1)理解“诸”。

提示:“诸”在注释里没有解释,你们知道它的意思吗?(指名说)联系以前的积累也可以理解字词,“各位”可以说——“诸位”;“万事顺利”可以说——“诸事顺利”;“很多小朋友”可以说——“诸小儿”。

(2)理解“多子折枝”。

①借助图片理解。引导:见过成熟的李子吗?(出示李子成熟的图片)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②借助诗句,拓展理解。唐代诗人杜甫看到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用诗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来描写。你能模仿杜甫的诗句来填一填吗?(出示填空)

道旁李树李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压枝低。
(3)感受不同表现。

①采访。诸位,看到折枝的李子,老师想采访大家,如果你也在现场,你准备怎么“竞走取之”?(指名说)

②引读。可是瞧瞧你们的身后,王戎怎么表现?学生读“唯戎不动”

③再读。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谁来读好它?

(4)加上想象,练讲故事。

引导:加上刚才看到的、心里想的、小孩子们的表现,再讲讲第二幅图的内容。(板书:想象)

(5)拓展练习。

引导:文言文语言简练,很多地方有省略,听了同学的讲述,你知道括号里应该填谁吗?(出示练习)

( 人 )问之。

(    )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    )取之,信然。
(6)引导学生理解“之”的意思。

提示:文言文里经常出现,“之”意思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他”“她”“它”,这里的两个“之”分别指的什么呢?

(7)表演读。

①同桌表演读。引导:回到那个场景,谁来演演他们的对话?(出示练习)

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教师随机采访。

采访1:王戎啊王戎,你怎么知道树在道边而多子,就是苦李呢?

采访2:你听了王戎的解释,想对王戎说什么?是的,难怪注释①中提到——自幼聪慧。(板书:自幼聪慧)

3.连起来讲故事。

引导:读着读着,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就清晰了——谁能看着板书,把整个故事连起来讲一讲,争取把故事讲完整。如果你还能展开想象,讲得生动些,那就更好!

4.学生练习,展示分享故事,互相评价。

(五)课堂总结,推荐阅读,运用方法

小结:这节课我们读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又结合注释、展开想象讲了故事。课后还可以用今天学的方法读一读另一则有关王戎的故事,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读一读《世说新语》。

附板书:

王戎不取道旁李

与诸儿游

唯戎不动            读        注释

自幼聪慧            此必苦李            讲        想象

取之,信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崛”“范”等8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3个生字。重点理解近义字组成的词语。

(二)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运用多件事情串联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三)结合资料,多层次理解“中华不振”,探究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其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二、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空白卡片。

(二)学生准备:搜集关于当时社会状况的相关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谈立志故事

1.谈话导入。引导:“志”字,上“士”下“心”。(板书:志)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称“士”,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思考立下的志向。(板书:立志)

2.聊志向。你曾立下了哪些志向?(学生交流)

(二)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

1.过渡。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一位国家领导人,他胸怀祖国,不辞辛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就是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出示图片)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他少年时代的立志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引导学生理解“崛起”:“崛”字在字典里是“高起、突起”的意思;“崛”和“起”的意思相近,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词,所表示的语义更深了。

3.检查预习。

(1)听写词语。

①学生听写词语:“清晰”“胸怀”“赞叹”“疑惑”“训斥”。

②课件出示词语,学生核对。(指导:“赞”的第六笔是竖提,“疑”左下部分的写法要注意)

③学生齐读词语。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组词语共同点:和题目中的“崛起”一样,这些词语都由两个意思相近的字构成。

(2)检查读音。(出示词语,指名读词语,正音)

屈辱                轧死            占据

光耀门楣            中华不振

抱负                有志者当效此生

(3)引导关注“抱负”的意思。(理想、志向……)

①联系课文,了解周恩来的抱负和其他同学的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交流。引导感受到周恩来的志向最远大。

③出示篇章页,学生读一读。

④小结。有志不在年高,真是——(学生接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就是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也就是他的远大——抱负。

(三)梳理文脉,把握主要内容

1.理清“三个故事”。

提问: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快速浏览课文)

预设: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新学年开始时,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周恩来12岁的时候,第三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星期天。

2.出示篇章页,引导发现方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生尝试运用方法,归纳第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1)默读第一至第十自然段,圈出关键人物。

(2)引导学生简单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3)小结。刚才我们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就能简单地讲清楚第一个小故事了。(板书:主要人物、事件)

4.小组合作学习。用同样的方法归纳另外两个故事。

(1)小组合作讨论,整理出最佳答案,写在卡纸上。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引导:归纳时要抓主要人物,把事件讲清楚)

5.理清三件事的联系。连起来看,这三件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第一件事是结果,后两件事是原因)

6.串联事件,同桌互讲。

7.小结。弄清课文写的每一件事,然后把这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板书:串联事件)

(四)精读细品,感受“中华不振”

1.圈关键词,写感受。

引导: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默读第十五至第十七自然段,画出表现“中华不振”的句子,圈出关键词,写写感受。

2.交流反馈。

(1)预设一:主要抓“训斥—哭诉”对比,体会到“中华不振”。

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①点拨。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中华不振”?

从“训斥”感受巡警的欺软怕硬:巡警是在什么情况下训斥了谁?

从“哭诉”感受妇女的可怜:原本指望……不但不……反而……

②引导。按常理,巡警应该怎么处理?现在出现了这不合常理的处置方式,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朗读指导。作为中国的巡警,不帮助同胞惩恶扬善,伸张正义,反而因害怕外国列强而欺侮同胞,这就是——(学生答)中华不振!

(2)预设二:主要抓“紧握拳头——劝慰”对比。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①点拨。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中华不振”?

从“紧握拳头”感受围观者的愤怒。你感受到围观者的内心世界了吗?

从“劝慰”感受围观者的敢怒不敢言。内心的愤怒,却不敢……只能……

②朗读指导。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学生答)中华不振!你能将围观者的“敢怒不敢言”读出来吗?

3.小结。同学们,这样的场景实在让人愤怒——这,就是因为“中华不振”!

4.全班朗读,体会情感。

引读:让我们把这份怒火、耻辱和无奈都送进这一字一句中,读出当时的场景。

这位可怜的妇女,在自己的国家亲人活活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却无处申冤,欲哭无泪,这是——(学生读)中华不振!

作为中国的巡警,不帮助同胞惩恶扬善,伸张正义,反而欺软怕硬,这是——(学生读)中华不振!

作为围观的每一个中国人,面对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人欺凌,却敢怒不敢言,全是因为——(学生读)中华不振哪!

(五)结合资料,走近少年恩来

1.提问。面对着这一幕幕,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交流。(预设:为什么在中国的领土上,中国人却无申诉的地方?)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背景。

3.教师补充相关视频资料。

4.小结。“占据地”就是“国中之国”,外国人可以无视中国的主权,哪怕撞死了人也可以免除中国司法的审判。在那个年代,它只是当时“中华不振”的一个缩影。

5.引导。现在,让我们把镜头推向人群中的少年周恩来。面对这一幕,小小年纪的周恩来当时会是什么表现呢?他的表情、动作会怎样?他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请你写一写。

6.学生练写,汇报交流。

(六)总结全文,再读课题。

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这样响亮的回答——(学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附板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文档

部编四上语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三【一等奖】

王戎不取道旁李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认读3个生字,重点学写“戎”。(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三)借助注释、工具书、图片等理解词句,明白“道旁李树多子必苦”的道理,体会王戎的形象。(四)结合注释,创设情境,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讲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贴。三、教学过程(一)链接旧知,揭示课题,引入古文1.出示图片,激发兴趣。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三张图片,每一张图片都代表着一则历史小故事,想看吗?2.联系旧知,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