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P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
示例 P3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P1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三、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四、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五、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
路网密度=公路里程/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
2、土地生产率分析:
单位土地经济密度=国民生产总值/土地总面积
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某作物产量(产值)/某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农业用地总产量=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
单位耕地面积产量(产值)=作物产量(产值)/耕地面积;
单位水面水产品产量(产值)=水产品产量(产值)/水面面积;
六、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和建议分析
(1)人均耕地拥有量、耕地增减状况、原因,如何保护耕地;
(2)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生产率与利用率与同类地区比较处何种水平,原因何在?比较人工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与自然生态系统生产潜力,判断利用自然条件的程度。如何发挥潜力?
(2)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用地)利用率、生产率状况,原因何在?如何改进?
(3)农业土地利用与自然适宜性是否相匹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以及滑坡、塌陷、泥石流等灾害是否加剧,原因、措施
(4)土壤、水体是否受到工业污染,程度、来源、措施;
(5)交通用地是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实例——广西田阳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地理位置概况(插入行政图、或利用现状图为背景)
田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百色地区的中部,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上游。地处东经106°22′17”-107°08,32”,北纬23°29‘08“-24°07’06”。东接田东县,西靠百色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百色市,南临德保县,北与巴马瑶族自治县接壤。全境东西最大距离43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17公里。县城与自治区首府----南宁市陆路相距228公里,水路相距330公里。县内主要居住壮、汉、瑶等多个民族,以壮族最多,汉族次之。全县土地总面积为238730.8公顷,辖6个镇9个乡,152个村民委,226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9463人。
南昆铁路及邕(南宁)色(百色)二级公路(即国道324线)横穿田阳中部,国道323线和省道20312线纵贯南北,构成田阳县对外交通的大动脉。东可达自治区首府南宁,西经百色可抵云、贵等省,北可通巴马、东兰、河池等县市,南可至德保、那坡、靖西等县,是大西南出口的必经之地,也是德保、那坡、靖西、巴马、东兰、河池等通抵百色的要道。右江自西向东横穿田阳县中部,四季可通航。可上溯百色、下至南宁,直至广州。县城位于田州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金融的中心。
二、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
田阳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主要有石山、土山、丘陵和平原台地。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85.6%,台地、平原占9.2%。地势中间低、南北高,东西狭、南北宽。全县可分为三大自然区域:沿右江两岸是狭长的河谷平原,海拔一般为105-200米,河谷南北两边为截然不同的地貌:南部主要为石灰岩石山区,北部为砂页岩土山区。南、北部为500-800米,其中南部巴别乡的丁浓山最高,达1250.8米。
田阳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夏热冬暖,无霜期长,蒸发量大,雨量略显不足,且分布不均等特点。全县年平均气温为18-22℃,南北山区气温比中部河谷平原约低2-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9.6℃,日极端最高气温39℃,最冷月(1月)气温为9.6℃,日极端最低温-1.2℃。年平均≥0℃的积温6600-8029℃,日均≥10℃的活动积温6024—7835℃,热量可满足作物一年三熟的需要。年均太阳辐射量115.7697千卡/ cm2,年均日照时数1191.9小时,无霜期平均在340天以上,南北山区比中部平原少5-10天。年均降雨量1100.8-1350mm,降雨分布不均,中部平原少,仅1100.8mm ,南部石山区稍多,1249.2mm,北部土山区最多,1349.9 mm 。每年5-9月多雨,10月至次年4月少雨。年蒸发量大,平均为1930.2mm, 最大蒸发量达21.2mm,除6-8月份之外,其余各月蒸发量均大大超过降雨量。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寒害、洪涝、大风、冰雹等,以干旱最为严重,春旱出现频率高达95%,秋旱出现频率达59%。
田阳县有右江、百东河、磺桑河、田州河、那音河、驮里河、古美河、扁村河、活旺河、惠洞河、玉凤河等大小11条河流。县内河长272公里。除玉凤河流入红水河外,其余均流入右江。全县地表年径流量约为99874万立方米,人均3025.0立方米,按耕地每公顷地表径流量为3.362万立方米。低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均5600立方米和耕地每公顷7.259万立方米的水平。地表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北、中部较为丰富,南部山区则较贫乏。全县地下水总量为52550万立方米,枯季径流总量为9720万立方米,其中有陇田阳、扁村、谷布、 那音、指挥等五条地下河,其汇水面积达1298.7平方公里,长115.4公里,年径流模数为每平方公里3.48升/秒。地下河多分布于南部岩溶地区,水位埋藏较深,一般难于开发利用。
全县有水能资源可供开发利用的河流河段总长为163.8公里,总落差1241.7米,规划可利用落差680.5米,年平均来水量为每秒33.47立方米,蕴藏发电能量为46269千瓦,其中可开发的有15018千瓦,占总蕴藏量的32.45%。
全县土壤成土母质有第四纪红土、砂页岩、河流冲积物、洪积物、石灰岩母质等。土壤分为6个土类,20个亚类,40个土属,85个土种。6大土类分别为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石灰岩土、沼泽土、石灰土和水稻土。从土壤分布来看,玉凤乡中部以北地区主要为红壤、黄红壤,南部石灰岩地区为石灰土类,河流两岸、冲积扇及河谷地区主要为冲积土。
本县属南亚热带季雨林植被区。由于长期乱砍滥伐和山林火灾,原生植被保存极少,主要为人工林、次生林和草本植物。北部土山区是全县的林业基地,有用材林、经济林和水源林。主要树种有栎类、杉类、荷木、桦木等;中部河谷是人工防护林、薪炭林、果木林较为集中区,主要树种有松、桉、芒果、荔枝、龙眼、扁桃等;南部石山区现有天然植被以旱生性和中生性植被占优势,常见林木有牛尾树、香椿、荷木等,人工林不多,主要有油桐、油茶、八角、竹子等。田阳县有动物约260余种,动物种类主要为各种哺乳类、蛇类、鸟类、鱼类、介类、虫类以及两栖类。主要野生动物有野猫、野猪、黄京、山龟、穿山甲、鸠鸪、山鸡等。其中被列入国家珍稀二类保护动物的有穿山甲和山瑞;三类保护动物的有大灵猫。
经地质部门勘探已查明和开采的矿产有:白煤、铝土矿、铁矿、石油、石灰岩、花岗岩、高岭土、重晶石及少量的辉锑矿、氧化锑、砂金。其中褐煤储量最多,约16190.63万吨。主要分布于右江河谷,以那坡镇、百峰乡为多,年开采量为6-8万吨。石油分布于右江河谷一带,含油面积14平方公里,储油量为1700万吨,年产原油3.5-4万吨。
上述分析表明,田阳县具有良好的地理区位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对于发展农、林、牧业和多种经营都十分有利。
1996年全县总人口329463人,约90%为壮族。其中农业人口2592人,占总人口的87.90%;非农人口39871人,按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为12.10%。全县总户数77229户,其中农业户数66161户。农业劳动力158330人,占农业人口的54.67%。全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8人,人均土地面积为0.72公顷(10.8亩)。人均耕地面积为0.09公顷(1.35亩)。
1990年以来田阳县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按1990年可比价计算,1996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为7.8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391.83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3.9945亿元,比上年增长11.19%,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69%;第二产业产值1.7158亿元,比上年增长22.78%,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1.77%;第三产业产值2.1699亿元,比上年增长19.63%,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7.54%。工农业总产值为9.472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4.47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7.40%;农业总产值为4.9832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2.60%。
田阳县农业生产以粮食、糖蔗、冬菜为主。1996年粮食总产量为13.65万吨,人均粮食为414.3公斤,1995年被国家列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甘蔗面积达10万亩以上,产量为37万吨;冬菜播种面积达11.7万亩,产量为31.5万吨,目前发展为广西新兴的南菜北运的基地县。同时田阳还是全国最大的芒果生产基地县之一,1995年被国家命名为第一个“中国芒果之乡”,芒果种植面积达12.8万亩,产量达1.15万吨。
田阳县工业形成了以制糖、造纸、建材为主的工业体系。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迅速,乡镇企业总产值从1990年2635万元(现价)增至1996年7.2004亿元。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邮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医疗卫生条件有了进一步的改善,教育事业取得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提高,1996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9231万元,人均119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38元,比上年增加386元。田阳县已进入全国脱贫县行列,成为百色地区率先脱贫县之一。
田阳县属少数民族集聚的边远山区,受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影响,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技术等级低,资金不足,劳动力素质差,区域内部还存在地理条件、基础设施建设、人口素质的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全县尚有2.15万人未解决温饱问题,且主要分布于南部石山区。充分利用县域内资源优势,发展经济,脱贫致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是田阳县“九五”及2010年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奋斗目标。
2.土地利用历史变化趋势
根据该县土地变更调查,91-96年来各类用地面积和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见表1-2?)
(1)耕地面积减少较快。
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本县耕地面积由1991年的30548.6公顷下降至1996年的295.9公顷,5年总计减少耕地902.7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80.54公顷。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部分耕地改为果园,二是非农建设挤占耕地。
(2)园地迅速扩大。
田阳县近几年水果生产有了较大发展。1991年至1996年,园地面积由18.1公顷增至4011.4公顷,5年内净增2363.3公顷,平均每年增加472.66公顷。人均园地面积由0.08亩增至0.18亩园地的增加主要是占用部分耕地、牧草地和林地。
(3)林地面积有所减少。
本县林地由1991年的73225.8公顷减至1996年的72772.0公顷,5年内净减林地453.8公顷,平均每年减少90.76公顷。减少的林地主要改为果园地,部分开垦为甘蔗地、木薯地。
(4)牧草地呈下降趋势。
1991年以来,牧草地总面积由34067.6公顷减至1996年的32963.0公顷,共减少牧草地1104.6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84.1公顷。减少的牧草地全部转为了园地。
(5)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速度较快。
1991年以来,新增建设用地161.6公顷,平均每年增加32.32公顷。其中南昆铁路占地102.0公顷,占用耕地57.2公顷。其余为城乡居民点用地以及工业和水利建设用地。
(6)未利用土地减少,土地利用率有所提高。
1991年至1996年,该类用地面积减少63.8公顷,主要是用为果园,部分用于非农建设用地。
3. 现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田阳县土地总面积为238730.83公顷,其中耕地为295.9公顷,占县土地总面积的12.42%;园地为4011.4公顷,占1.68%;林地为72772.0公顷,占30.48%;牧草地为32963.0公顷,占13.8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3632.1公顷,占1.52%;交通用地为3747.8公顷,占1.57%;水域用地为5511.8公顷,占2.31%;未利用土地面积为846.9公顷,占36.21%。(见饼图表1-1和1-3)
3.1耕地
1996年全县耕地面积为295.9 公顷,由灌溉水田、望天田、旱地构成。其中旱地面积16522.2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5.73%;其次是灌溉水田,面积为11430.7公顷,占耕地的38.56%;望天田较少,面积为1693.0公顷,占耕地的5.71%。灌溉水田主要分布于右江河谷,百育、田州、头塘3镇土地总面积29480.5公顷,只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2.35%,其灌溉水田面积5492.1公顷,却占全县灌溉水田面积的48.05%。琴华、巴别乡灌溉水田最少,分别为73.2公顷、1.9公顷。望天田主要分布于丘陵、高丘坡顶、坡地梯田,呈零散分布,无水源灌溉,土质与肥力较差,以玉凤、坤平、坡洪、巴别等乡(镇)分布面积大。旱地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的阶地、丘陵、坡地,以及南部水利条件较差的石山区,巴别、坡洪、桥业、五村等乡(镇)旱地在耕地中占主导地位,其中巴别乡旱地占其耕地面积的93.36%,桥业乡旱地占其耕地面积的83.19%。
3.2园地
1996年全县园地面积为4011.4公顷,果园是园地的最主要组成部分,面积39.7公顷,占园地总面积的97.22%,其它园地111.7公顷,占园地的2.78%。果园以芒果园为主,其次为香蕉园。农业人口人均果园面积为0.20亩。
果园大多分布在右江两岸河谷平原,百峰、头塘、田州、百育、那坡及那满镇的园地面积为3173.8公顷,占县果园总面积的81.39%,五村、洞靖、雷圩等乡镇果园较少,南部石山区其他乡基本没有果园。
3.3林地
全县共有林地72772.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0.48%。林地中,有林地15563.9公顷,占林地面积的21.39%;灌木林地53105.1公顷,占林地72.97%;疏林地2355.6公顷,占林地3.24%;未成林造林地1096.1公顷,占林地1.51%;迹地5.6公顷,占林地0.%;苗圃5.7公顷,占林地0.008%。林地分布极不平衡,以北部土山区为多,玉凤、坤平两乡林地面积占全县林地的59.50%,其次为中部河谷地带,南部石山区林地最少。
3.4牧草地
本县牧草地面积为32963.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3.81%,均为天然牧草地。牧草地各乡(镇)均有分布,以百峰、玉凤两乡所占比例较大。百峰乡的牧草地面积占全县牧草地的19.45%,玉凤乡牧草地占全县的16.80%。南部石山区的琴华、五村牧草地极少。
3.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本县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3632.1公顷,占县土地总面积的1.52%。其中城镇用地203.5公顷,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5.60%;农村居民点用地2715.8公顷,占74.77%;工矿用地527.6公顷,占14.53%;特殊用地185.3公顷,占5.10%。
城镇居民点用地主要分布于县城和建制镇,县城—田州镇的城镇用地面积最大,为124.0公顷,其次为那坡镇,城镇用地面积为56.5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各乡均有分布,以6个建制镇用地最大。工矿用地以田州、那坡最多,主要为造纸、制糖、建材、纺织等工业企业用地。本县的特殊用地主要是指军事用地。
3.6交通用地
全县交通用地面积为3747.8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57%。交通用地主要由铁路、公路、农村道路用地三部分构成。其中铁路占地102.0公顷,占县交通用地的2.72%;公路占地1582.2公顷,占42.22%;农村道路占地2063.1 公顷,占55.05%;港口码头用地0.4公顷,占0.01%。
铁路用地主要分布于头塘、百育、田州三镇。公路用地以河谷数镇所占比例高,南北部山区公路交通不很便捷。港口位于右江南侧那满镇,全年吞吐量约15.76万吨,货物周转量9600多万吨公里。
3.7水域
全县水域面积共计5511.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1%,其中河流水面2176.8公顷,占县水域面积的39.49%;水库水面723.8公顷,占县水域面积的13.13%;坑塘水面459.3公顷,占县水域面积的8.33%;滩涂面积176.8公顷,占县水域面积的3.21%;沟渠1970.8公顷,占县水域面积的35.76%;水工建筑物4.3公顷,占县水域面积的0.08%。
县域内地表河大多集中于北部和中部谷地,南部岩溶地貌区多为地下河。全县水库、塘坝总库容14993.2万立方米,有效库容8521.8立方米。水库主要分布于右江谷地各乡镇,头塘镇的百东河水库水面最大。水利工程用地(含沟渠、水工建筑物)全县共计1975.1公顷,以百育、头塘、玉凤、坤平、坡洪等乡镇面积较大,桥业乡最少,仅19.9公顷。
3.8未利用土地
本县未利用土地面积为846.9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6.21%。在未利用土地中,荒草地为3291.5公顷,占未利用土地的3.81%;裸土地为72.5公顷,占0.08%;裸岩石砾地为79122.1公顷,占91.53%;田坎3957.7公顷,占4.58%;其它未利用土地3.1公顷,占0.004%。
全县未利用土地分布不均匀。右江河谷最少,北部土山区其次,南部石山区最多。县南部的坡洪、琴华、五村、雷圩、巴别、洞靖、桥业等七个乡(镇),未利用土地面积达65573.5公顷,占县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75.85%。其中琴华乡未利用土地面积占该乡土地总面积的85.93%;北部的玉凤、坤平两乡未利用土地面积只占县未利用土地面积的2.55%。未利用土地中,荒草地和裸土地较易开发利用,裸岩石砾地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4.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和效益
4.1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集约程度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森林覆盖率、草场载畜量、路网密度等指标对全县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集约程度进行分析。
(1)土地利用率
该县已利用土地面积为152330.3公顷,土地利用率为63.81%,较广西自治区平均数77%低13.19个百分点,比百色地区平均数71.5%低7.69个百分点。人均已利用土地面积仅为0.46公顷(6.9亩)。在已利用土地中,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殖水面等农业用地面积为140492.3公顷,农业用地率为58.85% 。
播种面积为31202.13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0222.1公顷,其它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1612公顷,全年农作物总的播种面积为53036.2公顷,耕地统计面积为22415.73公顷,据此统计数据可得县耕地复种指数为236.6%,高于同期自治区耕地复种指数220%。粮食作物复种指数198.7%。全县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5.4千瓦/公顷,农用化肥使用量(折纯量)为470千克/公顷,农药使用量(实物量)6.23千克/公顷 。
(4)森林覆盖率
根据详查,有林地面积15563.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52%,即本县的森林覆盖率为6.52%;含有林地、灌木林地的森林覆盖率为28.76%;含有林地、灌木林地和园地的森林覆盖率为30.44%。有林地占林地的比重为21.39%,即林业用地利用率仅为21.39%。
(5)水面养殖率
水面养殖率指养殖水面占水域面积的百分比。田阳县1996年水产养殖面积为1100公顷,水面养殖率为19.96%。水库、坑塘是发展水产养殖的主要场所。
(6)人均建设用地水平
全县1996年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利用地和交通用地等建设用地面积为10078.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305.92平方米。人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10.2平方米。城乡居民用地面积2919.3公顷,全县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88.6平方米,其中城镇用地203.5公顷,城镇人口人均用地面积55.8平方米;农村居民点面积2715.8公顷,农业人口人均用地面积93.8平方米,农业户均用地410.5平方米,本县的居民点用地各项指标均不高。
(7)路网密度
路网密度是反映交通便捷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1996年交通用地3747.8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57%,每平方公里土地上有交通用地15698.9平方米。公路用地1582.2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0.66%,每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公路用地6627.5平方米。1996年全县的公路里程为1012.51公里,其中干线公路153.79公里,主要为国道324线、国道323线和省道20312线;地方公路230.2公里,其它未验收能通汽车公路616.3公里。全县路网密度(干线公路加地方公路)为19.85km/100km2,较全国平均水平12.1km/100 km2略高。全县十五个乡(镇)均已通汽车,152个村委会已有139个通汽车。
4.2土地利用效益
1996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为78802万元(1990年可比价,下同),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国民生产总值33.01万元。全县农业生产总值为49832万元(1990年可比价),农业用地每公顷创造产值3547元,劳均产值3147.4元。其中种植业产值33331万元,每公顷耕地创造产值,按耕地统计数计算为14900元,按耕地详查数为11243元。林业产值2304万元,每公顷林地创造产值316.61元。渔业产值1113万元,每公顷养殖水面创造产值10118.2元。
全县工业生产总值为12344万元(可比价),每公顷建设用地创造产值12247.5元。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72004万元(可比价),每公顷土地上有乡镇企业产值3016.1元,其中乡镇工业企业每公顷产值为481.5万元。
本县果园面积按统计数计算的单产为146公斤/亩,其中芒果单产为.6公斤/亩。
据林业资源调查,全县现有活立木蓄积量为156.56万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量151.80万立方米,林分面积为520107.3公顷,有林地每公顷蓄积量为30.0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有林地蓄积量(90立方米/公顷)的1/3。其中用材林每公顷蓄积量32.2立方米。就树种而言,每公顷蓄积量以马尾松林最大,达68.6立方米,杉木林为23.5立方米,栎类20.7立方米,阔叶林15.3立方米。
据草场资源调查,全县天然牧草地年亩产草量较低,平均为1026.5公斤。按每个黄牛单位年采食鲜草量9492公斤计,本县天然牧草地可载畜53471.1个黄牛单位,即每平方公里载畜量162.2个黄牛单位。
1996年本县养殖水面达1100公顷,年产鲜鱼2700吨,平均每公顷鱼产量为2454.5公斤。
1996年本县有效灌溉面积92.73公顷,占耕地统计面积的43.02%,旱涝保收面积为9259.93公顷,占耕地统计面积的41.31%。
5.土地利用潜力
5.1耕地利用潜力
1996年全县有耕地295.9公顷,人均耕地1.35亩,其中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54亩。但是现有耕地生产率不高。
(1)改造中、低产田,挖掘现有耕地的整体生产潜力
本县光热资源丰富,目前的农产品产量远远低于气候生产潜力。据分析测算,本县目前的主要农产品水稻、玉米、甘蔗的实际产量只达到生物学产量的1/4—1/5。就光热资源而言,田阳县农产品的增长潜力是十分巨大的。从单位面积产量看,主要农作物亩产水平总体上不高。1996年粮食作物亩产平均291.7公斤。除水稻亩产水平较高外,其他粮食作物如黄豆、红薯以及玉米等的亩产水平均较低。经济作物主要为糖蔗、花生、木薯。糖蔗亩产低,仅3.2吨,花生亩产130公斤,木薯亩产400.4公斤。
据统计,本县的中低产田比重较大,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78.78%,其中仅低产田就占耕地面积的53.83%。导致全县水田粮食生产亩产量偏低的主要障碍因素是旱、涝、潜育、瘠薄、管理等;旱地绝大部分无灌溉设施,抗旱能力弱,耕作粗放,广种薄收,栽培技术陈旧,无健全的改良、管理措施。因此,有针对性地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改造中低产田,治水改土,开沟挖潜,增施肥料,实行科学栽培管理,全县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量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
全县的耕地后备资源有限,经过多年开发数量已逐渐减少,开发利用难度也越来越大。田阳县未利用土地面积大,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6.14%。较易开发利用的荒草地仅占未利用土地的3.81%,而开发难度较大的裸岩石砾地却占91.52%,可垦难度大。根据适宜性评价,河谷各乡镇,玉凤、坤平小河谷地的荒草地约2300公顷可以开垦为耕地。此外部分村庄退建、以及非农建设废弃地复垦后可整理为少量耕地,一些滩涂地经提高防洪标准后可开发为耕地。
5.2园地利用潜力
1996年全县园地面积为401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8%,主要是芒果园,其次为香蕉园。全县园地利用的总体特点是布局零散且总体生产效益不高,缺乏规模化经营。提高园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挖掘潜力,主要在于:
(1)治理低产园地、加强园地挖潜
全县现有园地大部分处于中低产水平,主要是土壤有机质缺乏、基础设施不配套、科技管理水平低造成的。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改良低产园地土壤,是园地利用挖潜的重要一步。同时,更新品种,扩穴改土,科学施肥,合理剪枝、补植,防治病虫害等综合方法,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可使中低产园地到规划期末年亩产量增加一倍以上。
(2)大力开垦宜果的荒山荒地,开发园地的后备资源
田阳县山地面积广大,山地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5%。南北土山区土质疏松、深厚,气候、土壤条件均适宜发展热带水果生产,目前芒果生产已初具规模,荔枝、龙眼、沙田柚等也具有较大潜力。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将一些荒草地和大面积的牧草地、低产林地、灌木林地及疏林地进行改造,因地制宜发展水果生产,可以改变田阳县山地资源利用率低,效益差的状况,使园地的利用潜力进一步扩大。
5.3 林地利用潜力
田阳县林地的立地条件较好,但林地的生产力和利用率低。1996年林地总面积为72772.0公顷,林地覆盖率达30.48%。但有林地少,森林覆盖率较低,只有6.52%(详查数),灌木林、疏林地比重大;有林地中低产林较多,用材林各树种每公顷综合单产仅31.45m2,经济林少且单产不高。本县林业用地的潜力在于:
(1)坚持造、封、管、节、防并举,确保造林成效
认真吸取过去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失败教训,坚持造、封、管、节、防并举,全面发展的方针。一方面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另一方面要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特别是中幼林的抚育,注重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
(2)改善树种、林种结构,大力改造中低产林地
本县气候温暖湿润,尤其是北部土山区,土壤疏松肥沃,适宜各种经济林、用材林等林木的生长,但目前中、低产林地面积较大,且林地的利用率不高(仅为21.39%)。今后要加强对中、低产林地的改造,积极发展适生、速生、高产树种,南部石山区发展竹子、砍头树,北部山区种植桉、杉木等树种。提高经济林的比重,改造部分缓坡林地发展芒果、荔枝、龙眼、柚子、柿子、茶叶、油茶、八角,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5.4牧草地资源潜力
1996年本县牧草地有32963.0公顷,南北山区分布着成片的天然草地,目前利用率低,草场基本处于粗放经营状态,草地生产力低。可以结合人民食物结构的改善,发展草食性畜牧业,有计划、有步骤地改良现有的草场资源,建立人工草场,可使全县的畜牧业得到较大的发展,牧草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5.5水域资源潜力
1996年本县的水域面积为5511.8公顷,养殖水面为1100公顷,水面养殖率较低(仅19.96%)。今后只要注重水域资源的全方位开发利用,保护河流自然鱼类,增加养殖水面的人工放养,加强渔政管理,同时利用好水力资源,兴修水电设施,将使本县的水域资源的潜力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
5.6非农建设用地资源潜力
本县的非农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利用地以及交通用地等。1996年本县的建设用地面积为10078.8公顷,建设用地率为4.22%。由于全县的人均耕地较少,后备资源十分有限,因此最大限度地挖掘非农建设用地的潜力,是十分必要的。
(1)综合开发城镇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深化土地有偿使用
田阳县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人均110.2m2。人均指标虽然不高,但局部仍有潜力可挖。目前县城及其他建制镇建成区普遍功能分区不清,缺乏规划,建筑容积率低,公共绿地少,城镇环境差,县城和那坡镇旧城区比重大。通过综合开发改造,可改变城镇生态环境,使城镇内部布局趋于合理。新区开发应严格执行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加强统一规划管理。进一步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充分挖掘城镇土地的利用潜力。
(2)加强农村村庄用地规划和管理,对宅基地使用实行“开源”与“节流”并举
1996年全县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93.8m2,河谷各乡镇人均用地120 m2。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近几年来农村人口呈现出递减趋势,导致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的扩展要以农村居民点的缩并为前提,本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从村庄用地的实际需要出发,对旧村庄进行逐步改造、调整,对已进城离乡离土的农户采取措施动员其退出宅基地,充分利用原有宅基地的空闲,鼓励农民在山坡地上建房,消灭空心村,以提高现有农居的土地利用率,使村庄的用地布局趋于合理。
(3)严格控制城乡工矿用地,实行计划管理和科学配置
目前全县大多数工矿企业座落分散,厂区面积过大,一些厂矿经济效益差,基本处于停产、闲置状态。随着企业的发展扩建,要充分利用现有厂区的空闲地,适当合并部分车间和辅助设施。对闲置厂矿企业,宜结合企业改制,采取出让、入股、租赁等多种处置形式盘活土地资产,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今后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土地需求量的增加,新建项目尽可能利用山坡、荒地建厂,大力提倡复垦还田,复垦耕地。
6.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田阳县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人增地减,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人地矛盾日渐突出
近几年全县经济发展较快,各类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增加,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耕地改果园)幅度较大,耕地1996年比1991年耕地减少902.7公顷,年均减少180.5公顷。规划期间全县人口将继续增加,达到历史人口高峰,对粮食的需求也将更多。而占有80%以上高产良田的河谷平原地区又是城镇发展和水果生产的重点区域,全县未利用地中可供开垦为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若不对现有耕地进行有效保护,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人地矛盾必将日渐尖锐,势必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2)土地利用比较粗放,土地生产率不高,局部地区环境恶化
多年以来,非农业建设用地走的是重外延扩大,轻内部挖潜之路,导致建设用地扩张较为迅速,而城镇、村庄、工矿低效地、空闲地、废弃地无人愿意开发利用,造成占而不用,多占少用,建筑容积率低,工矿企业产值率低。
农业用地处于粗放利用状态,全县耕地、园地、林地、低产面积所占比例大。全县低产田地占总耕地面积的53.83%,中产田地占24.95%,高产田地仅占21.22%;果园用地中,低产果园占采摘面积的83.18%,中产果园占15.79%,高产果园仅占1.02%;林业用地中,中低产松林占松林总面积的91.45%,油茶高产面积占油茶总面积的比例只有11.95%,油桐全部为中低产林。土地生产率不高,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科技落后,缺乏相应的管理。耕地由于重用轻养,有机质下降,地力减退,林地重采轻育,效益低下。为增加经济收入,开垦陡坡荒地、林地,导致森林减少,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3)农业内部用地结构不尽合理,区域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本县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冬暖夏热,无霜期长,具有发展粮食、甘蔗、冬季蔬菜、林牧业生产等的良好条件,也有发展亚热带水果生产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芒果、龙眼、香蕉、荔枝、柚子、柿子、酸梅等均可生长,其中芒果为名特优水果,市场潜力很大,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中部河谷地带具有种植芒果的适宜气候条件、土壤、劳动力、以及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条件,近年来,本县自育和引进的水果品种多达20多种,其中优良品种如田阳香芒、紫花芒、红象牙、串芒等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水果保鲜、深加工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营销渠道逐步多样化。目前园地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68%,在牧草地、荒草地以及低产林地中还存在着相当面积的宜园后备资源。从合理、高效利用资源,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出发,应根据河谷地区、石山区、土山区的不同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县的大宗名、优、特水果生产,使之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4)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土地经营条件有待改善
田阳县交通用地3747.8公顷,只占土地面积的1.57%。就全县公路里程而言,干线公路只占15.19%,地方公路占22.74%,未验收能通车公路所占比例高达62.07%。 除国道324线、323线以及省道20312线公路等级较高、路况较好外,其它公路等级标准低,断头路多。 南北山区公路纵坡起伏变化大,路基狭窄,弯道多,弯道半径小,通行能力很差,往往晴通雨阻,抗灾能力弱,交通事故较多,部分村尚未通公路。
建国以来田阳县水利建设形成了一定基础,建成中小型水库16座,总库容1.47亿立方米,中型水库有百东河水库、那音水库、惠洞水库。塘坝122座,总库容330.2立方米,引水工程825处,各类抽水站266处,装机302台,9068千瓦。但从区域分布看,南北山区水利设施少,特别是南部石山区地表水缺乏,加上近些年来由于投入不足,工程老化、配套不全、人为破坏等原因,实有灌溉面积减少,农业生产基本处于望天收状态,一些村屯甚至饮水困难。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土地经营条件差,严重阻碍土地的集约利用,制约了区域间的物资和信息的交流,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
(5)土地利用缺乏科学论证和约束,存在主观随意性
长期以来,本县由于缺乏整体的经过科学分析论证的总体规划,在土地利用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主观随意性。各行业都强调自身的发展需要,编制各自的发展规划或计划,而忽略了其它行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综合协调发展对土地的需求。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存在大起大落现象。先是大抓粮食生产,大量毁园种粮,毁林种粮;近年来又由于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出现毁林、粮、蔗种果,毁果改种粮、蔗等现象,利用方式变换频繁,粮、蔗、果面积时增时减,既浪费了人力、财力,又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一些非农建设忽视经济发展规律和区域发展战略地位,铺摊子,乱上项目,盲目开发,重复建设,乱占滥用耕地,造成土地和资金的极大浪费。
7.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建议
(1)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促进土地合理、集约、高效利用。
面对田阳县耕地资源短缺,建设规模扩展迅速,占用良田多,中低产田地比重大,森林乱砍滥伐,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诸多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土地用途管制即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实施严格管理和,对土地占有、使用权利范围大小作出明确规定,划定各类用地区,确定许可、性许可、禁止的管制规则,并依据总体规划进行用地审批和用地管理监督。为此,应首先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实行耕地转用许可制度,不经批准许可,不得擅自转变耕地的用途,有效控制非农建设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占用耕地。在水土流失严重山区,实行林地用途管制,严格禁止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防止生态的继续恶化。城镇和各项建设用地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界审批,保证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时进一步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加速土地市场主体的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使各类建设用地在各自的范围内流动,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从根本上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由主要使用增量土地向盘活、用好存量土地的方向转变,达到有效保护耕地,切实控制各类建设和农业内部调整占用耕地,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
(2)土地广度开发与深度开发并举,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田阳县山地面积广大,土地利用程度低,效益低,同时也是土地利用的巨大潜力所在,山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山地资源的开发必须因地制宜,按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有计划地开发。在开发中要讲求实际效果,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和土地生态适宜性,重点搞好果、木、竹、牧的开发。
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期间建设占用耕地难以避免,为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的目标,今后应继续抓好宜农荒地的开发和土地整理、复垦,实行开发与保护并举。实施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建设项目确需占用耕地的,必须开发、复垦不少于所占面积且符合质量标准的耕地,开发、复垦耕地所需资金列入建设项目总投资,或以此资金建立开发、复垦、整理专项基金。在开发中注意禁止陡坡开荒,建设较高标准的梯地,防止出现新的水土流失。
挖掘中低产田地潜力,以治水、改土、增肥为中心,狠抓农田基本建设,努力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注重增加科技投入,积极发展旱粮、养地作物、经济作物,提高复种指数。
田阳县园地基本上为中低产园地,针对管理粗放,重栽轻抚,土壤缺乏有机质这些问题进行改造。增施有机肥,建水平梯田,淘汰病弱株,补植新株,防止病虫害,发展具有一定规模、集约经营的果园。
对面积广大的低产林进行改造,贯彻造、管封并举的营林方针,重点突出封山育林,幼林管护,经济林、竹林抚育,改善林种结构,加快成林速度,提高林木蓄积量。
城镇用地要根据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实行城镇土地综合开发,有计划地进行旧城区改造和新区开发,城镇用地规模超标扩大,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工矿企业中乡镇企业往往私下占用集体土地,难以控制,应加强农村小城镇和工业用地规划,加大执法监督,以利于节约用地,有效控制耕地减少。
(3)加大投入,切实抓
用动态监测,建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
土地资源详查是较为完整的土地资源调查成果,较之农业区划等调查成果,其突出的特点是按照土地详查技术规程,具有完整的地图资料及相应的数据,建立了土地资源的空间基本信息。但土地利用处于经常性的动态变化之中。91年详查以来,土地利用由于缺乏完善的动态监测手段,使得详查得到的土地资源信息逐步失真,与日益变化的土地利用现状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加强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管理。对耕地变化,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展进行定期监测,并向社会发布公报,对重点城镇利用遥感、航片进行监测。利用计算机快速、便捷、储存量大的优势,实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输入与处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互访,建立土地监测系统。为土地资源潜力评价、土地规划、用地审批、土地科学决策、执法监督提供快捷、有效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