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集体备课是指在备课组长(教研组长)的组织下,组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集体研讨,形成科学实效的教案,每个教师又结合班级实际和自己的风格对教案进行适当增、删、改、补的备课行为。集体备课的意义是学校为同科教师或同级同科教师搭建平等对话,平等交流、平等参与、平等展示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以教师个体的成长为载体,紧扣能者为师,同伴互助来引导备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激活备课,辨清内涵,明确目标,来规范备课,使自己从备课分工中得到锻炼,从团队合作中感受成功,从重点研究中驱散困惑,从集体智慧中领悟真谛,在个人顿悟中快速提高自身素质,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集体备课 势在必行
一、为什么要加强集体备课
二00九年上学期学校组织专班对四个专业(护理、计算机与财会、数控与模具制造技术、电子技术应用),四十九个专业课教师,八个实训指导教师,四十二个公共课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教学督查,发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知识传授标高把握不够。护理专业部分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过量;模具专业和电子电工专业部分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时又略显个人知识储备不足;计算机专业部分教师把握不住教学内容重点;公共课教师授课枯燥无味,同时在授课中忽略了公共课为专业课服务、为学生专业成长服务的意识。
二是教学方法研究不够。○1师生互动不到位。有的教师上课没有师生互动,有的互动形式单一,满堂灌现象普遍,老师口干舌燥,学生昏昏欲睡,气氛沉闷,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2极少数教师管教不管导,学生迟到了老师不问,学生睡了老师不喊醒,学生看其它书籍(包括杂志、小说)老师不提出,学生讲话老师不制止,导致课堂混乱,学生学习效率低下。○3少数教师上课连基本教学程序都不完备,基本程序应为:上课、相关知识复习、导入新课、内容讲授、学生练习、课堂小结、作业布置、下课等八个步骤。百分之八十五的教师没有做课堂小结,百分之六十五的教师没有学生课堂练习,而是一讲到底。百分之四十的教师不能当堂完成已经确定的教学任务,而是在拖堂中草草收场。○4教学形式单一。现代多媒体和传统黑板板书教学方式没有兼容。绝大多数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就忘记了黑板的板书作用。应该明确黑板板书应是主渠道,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手段,若把它当成了主体,上课基本上就是放电影,一晃而过,学生记不住,整体效应缺失。讲理论课就一本书带进教室,没有相关的学具和教具。对照具体问题,老师在讲台上干讲白讲,说来说去说不明白。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这样无准备的授课效果显然差。
三是教师主动学习与研究不够。其一是部分教师不注重自身素质提高。主要表现在: ○1知识面过窄,因此老师上课底气不足,教学内容无法拓展,只有照本宣科,故造成内容讲不活,问题讲不透,学生兴趣不浓。○2知识高度达不到教材内容要求。如一个老师在讲“影响最小曲率半径因素”时,举例说,你们看,铁条受力就会弯曲,你家的木棍为什么不能压弯?“木棍为什么不能压弯”这句话说法不妥,因为任何材料在力的作用下,都要发生形变,只是形变大小不同而已。另一个老师在讲“如何使零件达到精度”一节时,混淆了“错误”和“误差”的概念。其二是不注重钻研教材。主要表现在:○1备课内容基本上是书本内容的复制品,为应付检查而用的。○2教学内容不熟悉,有的教师同一内容已教了几遍,但授课时仍不能离开书本和备课本,授课内容基本上是书本内容的复制,没有新意,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一次一个老师讲“实数与向量的积”一节课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表达式“ ”。下课后,我问该班学习委员,同学你回答一下, 中哪个是实数?回答结果是“不知道”。由此可见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3没有认真阅读和分析教材,出现表述不完整。如一个教师在讲“形位公差线框放置时,在黑板上板书是“线框只能水平放置。”而教材上指出,“形位公差框格应水平或垂直地绘制。”显然这个老师只表述了概念的一部分。另有一个老师在讲电冰箱中压缩机的作用时说:压缩机的作用是提高氟里昂的压力和温度。教材中指出,压缩机的作用是“将蒸发器内已经蒸发的低压、低温的气态制冷剂吸回压缩机,然后压缩成高压、高温的气态制冷剂,并排至冷凝器中冷却。”两者一对照,显然老师只讲了作用中的一个“压”,而“吸”和“排”抛在了一边。○4没有认真分析所讲的习题。老师上试卷分析课时,既没有问题分析归纳,也没有问题造成原因的分析,更没有学生知识点得失分析,一节课、一张卷子由一张嘴讲到底,没突出重点和难点,有时还出点机械故障。
以上所反映出的三方面问题追根溯源主要集中于一点,那就是课前备课不到位。造成备课不到位主要原因:一是中职专业课教师普遍课多,职业倦怠现象突出,忽视认真备课。二是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老师讲对讲错学生感觉不到,学校也不可能节节课去查,故对知识钻研的压力不大,备课敷衍了事。三是中职教师普遍素质不高,且又不爱学习,故备课难免出现知识性错误。四是工作责任感不强,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备课是为了应付检查。备课内容基本上就是书上内容的复制,没特色,对搞好教学起到的作用不大。五是没有比较标准,井底之蛙,自我感觉良好,故夜郎自大,不研究教材。针对上述原因,要想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快中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中职学校加强集体备课势在必行。
二、集体备课的意义
集体备课是指在备课组长(教研组长)的组织下,组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集体研讨,形成科学实效的教案,每个教师又结合班级实际和自己的风格对教案进行适当增、删、改、补的备课行为。集体备课的意义是学校为同科教师或同级同科教师搭建平等对话,平等交流、平等参与、平等展示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以教师个体的成长为载体,紧扣能者为师,同伴互助来引导备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激活备课,辨清内涵,明确目标,来规范备课,使自己从备课分工中得到锻炼,从团队合作中感受成功,从重点研究中驱散困惑,从集体智慧中领悟真谛,在个人顿悟中快速提高自身素质,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三、怎样开展集体备课
总体来说就是五备,即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情景。备学生是前提,备教材是重点,备教法、学法是关键,备情景是难点。如何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具体来讲就要达到“5455322”备课要求。
其一是确保五定:①定计划。计划是做好集体备课的前提与保障。因此,要客观科学,周密严谨,务真求实,切实可行。②定时间。根据学科教学计划,在保证提前一周备课的前提下,合理定出集体备课时间。③定地点。在兼顾科与科之间,同科之间,没有太大影响的情况下,选择在办公室为主阵地开展集体备课较为合适。④定课题。为了突出参与的全员性,负责的全体性,解决问题的专一性,必须在计划中将每个备课内容责任到人,让每个人有针对性的提前思考,广泛学习,主动研究,达到好的备课效果。⑤定主备人。主备人的职责是收集、思考、挖掘、完善该课备课。过程是:先集体讨论出一个框架,再由主备人根据大家意见,结合自己的见解,借鉴外界成果,拿出备课初稿,然后在初稿的基础上集体讨论研究,最后由主备人在第二轮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正稿。大家授完该课,再集中起来由任课教师提出实践后的得失,在第三轮讨论的基础上由主备人更进一步完善备课,订稿保存,使备课成果作为教学资源积淀下来,为下一届备课参考,逐步形成科学、完备、有效的经典备课内容。
其二是坚持四统:①统一目标。就是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知识基本状况,思想状况,教材内容要求后,确定德育要求目标,知识传授目标和实践训练目标。把共同研讨的目标统一到教学实践中去。②统一重难点。重点把握不准,难点突破不够是中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集体研究,共同分析,使老师明确教材的整体及章节重点,主线与难点,从而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③统一标高。中职教材中的知识难度虽说一减再减,知识面的宽度一删再删,但由于中职生普遍学习基础差,老师即要把握教材,又要照顾学生实际,所以教学标高的研究与教学标高的统一就显得非常重要了。④统一进度。进度的基本一致是为了把握工作的计划性,防止工作的随意性,保证工作的实效性。
其三是突出五备:①备课标。课标不能等同于传授知识的标高,课标涵盖德育教育、情感教育、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教育、团结协助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备课中只有高屋建瓴,才能深刻认识教学内容所包括的内涵。教者要想俯视教学内容,就必须要平时加强学习与思考,加强分析与研究,加强积累与完善。②备教材。由于中职教材在编写内容上把关不严,用语不准确,知识陈旧等问题常见,基础知识面过宽,有些内容不符合中职教育实际。另外教材在推广使用前期没认真实行先编写,再试教,再修改,再审查,最终订稿的过程,因此教材精度缺失。这就需要聚集体智慧,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删、改、补。③备教法。常言道,教无定法,只要教学得法,要使教学得法,就必须发挥集体力量来研究教法。④备学生。明确学生基础,分析学生情商与智商,从而建立一个师生和谐向上的课堂环境。⑤备拓展。如何拓展?公共学科知识要贯穿为学生专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服务这根主线,专业理论要贯穿理论为指导学生实践服务和提升实践能力这一重点,实训课要贯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专业道德观的培养这一目标。
其四是完善五点:即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教学系统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要使这个系统产生“整体系统”的效应,且要使教学的整体作用大于其构成要素作用之和,就务必要在备课中,一要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二要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三要在课堂整体效应上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四要把知识点和能力点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其五是贯穿三力:①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与理解能力。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是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不能忽视。②理论指导实践的动手能力。中职教育的特点是培养有一定专业技术的技能人才,因此理论指导实践尤为重要。③拓展知识的创新能力。上面讲到备拓展,就是说明了如何开展这一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对知识进行不断的内化和活化。内化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发展的支点;活化是教师想象力充分释放,创造力充分展现的过程,而不是课堂教学对书本的复制。
其六是优化两源:即优化教师与学生的情源和教学中的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不仅是一个认知活动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活动过程。教学资源的选择与配置,不应仅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还必须善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情感氛围,使教学资源在促进学生心智方面得到和谐,同步发展,使兴趣、注意、爱好、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与感知、理解、应用、实践、解决问题等认知水平和认识能力均得到同步和谐发展。
其七是学校要坚持两查:即平时对集体备课的指导与督查和期末的总结与检查。通过两查,真正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真正体现集体备课的意义和实现他的价值。
参考文献:
①新课程研究 2007年第一期
②陈旭远、张捷, 校本培训的理论与实践
③付小林、沈洛全 新课程研究与实践(一)
④陶然 学校管理的人本取向与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