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土地利用规划现状和趋势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6 04:49:33
文档

土地利用规划现状和趋势

蔡玉梅:土地利用规划学科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2009)(2010-01-1109:23:43)转载标签:土地利用规划分类:空间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很多,总体而言是国家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土地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内对土地利用所作的统筹安排和制定的措施(王万茂,2005)。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进展总是与我国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开展的进程有不可分割的关系。2008年《全国土地利用规划纲要(2006-2020)》通过通过,
推荐度:
导读蔡玉梅:土地利用规划学科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2009)(2010-01-1109:23:43)转载标签:土地利用规划分类:空间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很多,总体而言是国家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土地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内对土地利用所作的统筹安排和制定的措施(王万茂,2005)。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进展总是与我国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开展的进程有不可分割的关系。2008年《全国土地利用规划纲要(2006-2020)》通过通过,
蔡玉梅:土地利用规划学科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2009)

(2010-01-11 09:23:43) 

转载

标签: 

土地利用规划分类: 空间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很多,总体而言是国家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土地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内对土地利用所作的统筹安排和制定的措施(王万茂,2005)。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进展总是与我国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开展的进程有不可分割的关系。2008年《全国土地利用规划纲要(2006-2020)》通过通过,各省、市、县、乡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开展的时期,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研究进一步丰富。查阅2008年国内中国期刊数据库,采用“土地”和“规划”两个主题词进行检索,共有293篇文章,包括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通过分析2008年度发表的这些文章,参考相关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会议文章等,汇总2008年度土地利用规划学科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如下。

一、土地利用规划学科近年来最新研究进展

与其它学科不同,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一名应用和交叉学科,起步晚,理论和方法仍然不成熟,主要研究领域体现在以下8个方面: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理念

土地利用规划学科是在不断适应土地管理需求,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实践工作中形成的。随着市场经济改革深入和土地管理的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学不断引入新的理念,推动了规划学科的发展。

1. 协调利益相关者的理念

规划的本质是协调,寻找综合协调的途径一直是规划中的重要问题。范树平等(2008)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依托,从利益视角界定了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利益相关者,并借鉴Mendelow的权利—利益矩阵,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利益大权利大(关键利益相关者)、利益大权利小(保证信息获取)、利益小权利小(最小努力)和利益小权利大(使其满意)四种类型。与传统编制的程序相比,增加了反复不断的利益提取和协调过程。方斌等(2008)提出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存在着之间、与公众之间、与用地单位之间的利益博弈。应建立健全利益平衡机制,通过合理引导各利益主体进行充分的利益博弈,寻求解决利益冲突的方法。

2.弹性规划的理念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不确定性,对刚性的、蓝图式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提出要求。采用弹性规划的理念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成为近期规划的主要方向。赵玉玲等(2008)提出弹性规划的内容的5个方面包括规划指标的弹性化、用地布局的弹性化、功能分区的弹性化、多目标方案和规划期限的弹性化。进而提出控制指标的预留与浮动、“蓝图规划”向“绿图规划”转变、土地用途管制应区别对待、多目标规划方案以及从“静态规划”走向“动态规划”的建议。王西同等(2008)提出针对一些定位随机性较大的、零星或突发性建设项目,用机动指标进行调节。在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的分配中,增设适当比例的机动指标,以保证一些特殊用地的需要。虞红兵等(2008)提出将规划指标管理市场机制引入的方案,包括做好交易指标的初始分配、和市场综合确定交易指标的价格、明确指标的交易程序等。并提出完善相应法规、建立交易中心、动态监测的建议。吴跃民等(2008)提出控制指标的分解应在预测地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划分不同性质的区域,不同的区域实行不同的指标控制。适应规划不确定性的特点,设立指标的预留和浮动、弹性控制区、用途管制分区刚柔并济以及动态规划的方法。

3.倡导性规划的理念

传统的技术导向规划忽略了不同阶层尤其底层人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影响了社会的公正性,倡导性规划成为近年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重要理念。毛璐等(2008)评介了以多元主义为基础的倡导性理论,提出应加强立法,赋予公众参与权利,实现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再到“赋权”机制的过渡;灵活运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种模式,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上下结合”的公众参与机制。陈美球等(2008)从公众参与的地位与作用、公众参与的制度化建设、公众参与的行为与积极性等方面对海外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进行了分析。尤其分析了典型的公众参与过程9个阶段以及7种行为方式。王慧珍等(2008)提出县级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规划委员会代表选择的方法,公众代表的评价因子包括人际关系、群众基础、文化程度、工作能力以及对所在镇(村、单位或企业)熟悉情况等。其次建立基于公众参与的土地利用规划流程果。李沙等(2008)研究了公众参与主体的分类以及规划不同阶段需要参与的公众主体。主体的分类可分为关心程度很高但影响力较弱、关心程度和影响力都较弱、影响力强但关心程度较低、关心程度和影响力都很强四个类型。提出10个阶段公众参与的主体。宋伟等(2008)探讨土地利用规划中村庄迁并工作的公众参与方法。首先,运用自助Bootstrap)抽取了北京市海淀北部地区15个村的150家农户,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让农民参与到土地利用划中村庄迁并方案的制定之中。

(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1.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和职能转变对调整、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袁敏等(2008)提出将我国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结构按照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和村域性四级制,并同美国、英国、德国等土地利用规划先进国家进行比较研究。周雪华等(2008)提出了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三个层级的规划体系建设初步框架。国土规划应该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是大规划、总规划,可分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分国家级、省级、县级,合并省市级,取消乡级,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依据;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只有各县级开展。史育文等(2008)提出协调相互交叉的各种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宏观层面上的框架性规划,要明确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其中的基础性、指导性地位。其次,要对各类主体功能区域中土地利用、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功能在空间上提出具体的量化要求,以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中加以落实和具体体现。第三,以空间划分为核心,以纲要形式编制框架性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微观层面具体的空间管制交由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城市规划完成。第四,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相冲突的地方,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纲要中加以协调衔接。李文君等(2008)提出进一步明确各级规划的功能定位。尤其明晰规划编制主体的范围,对于全部或绝大部分土地已由中心城市城郊结合部规划图覆盖的区,建议不再单独编制区级规划,只对未覆盖部分的乡(镇)直接编制乡级规划,实行市、乡(镇)规划同步编制;除省认可的具有一级行政权的农、林场外,不再单独编制农、林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关内容融入到所在市、县(市、区)、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各类园区用地应当纳入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和标准内统一安排,不得单设。

2.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在统称为空间规划,在英国统为城乡规划,在美国有时统称为城市与区域规划。由于“两规”以同样地域为对象,相互交叉与协调一直存在,协调两者关系成为学科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王亮等(2008)提出“两规”各自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尽相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出发点是“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侧重于规划的结果,是一种指令性目标。城市总体规划的出发点是“一要建设,二要吃饭”,侧重于规划的过程。如何协调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尹向东等(2008)建立了“两规”的协调体系。内容协调包括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城镇发展方向、土地控制形态和重点建设项目。标准协调包括土地利用分类、人均用地指标。方法协调包括规划编制方法和管理信息系统。胡细华等(2008)提出“两规”协调的方法是“发展优先”还是“资源保护”并重,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加强规划管理部门的协作。王凯等(2008)提出建议从两个规划的编制规范、标准、方法、审批、实施、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协调,以保障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谢杰琦(2008)提出“两规”协调的途径首先是完善管理体系。其次在空间布局上,土地利用规划要服从镇规划,在用地规模上,镇规划服从土地利用规划。第三,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地位。王西同等(2008)提出城市规划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应协同修编各自的用地分类标准,做到协调统一,以减少两个规划不必要的技术矛盾。

(三)基于规划的土地评价方法 

土地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决策的重要基础。土地利用规划中农用地评价中加强了生态要素的考虑,建设用地评价的研究有所增加。农用地评价方面,李立等(2008)以隆德县为例,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将农用地分等成果应用于耕地保有量的确定和布局、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一般农地区、以及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三个方面。许倍慎等(2008)建立耕地综合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耕地转用潜力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两种评价结果,建立不同类型的耕地适宜性分区,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技术基础。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方面,胡斌等(2008)根据成都市市域内地质条件的综合测评,在规划时对建设用地按照适度、中度、严格控制布局。土地资源潜力评价方面,曲晓晨等(2008)借助MAPINFO,MAPGIS与VBA建立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调查数据库及潜力测算模型。通过耕地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潜力测算,实现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综合评价,并确定土地整理重点区域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将河南省划分为10个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区,确定了耕地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重点区域。吴燕辉等(2008)以湖北省潜江市农用地、林地、建设用地为研究范围,以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系统为指导,系统分析了评价系统中各要素的有机联系。

(四)基于规划的土地利用分区方法

分区管制是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土地分区方法称为规划学科研究的重要主题。与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相对应,不同尺度分区的指标和方法有所不同。从单一分区到建立多层次的分区方法称为近年来研究的重点。

1.省级尺度土地利用分区

省级分区具有宏观性,体现为综合分区的特点。王玉波等(2008)选取据此选取耕地比、林地比、园地比、牧草地比、建设用地比和未利用土地比6个土地利用类型指标及人口密度、地均GDP、地均农业产值、地均林业产值、地均牧业产值5个社会经济类型指标,利用层次聚类计算并结合定性分析,将黑龙江省分为七大土地利用区。丛明珠等(2008)从土地资源利用的结构、投入、产出、生态、动态和潜力等6个方面,遴选出25个指标组成区域土地利用分区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土地利用效益、耕地投入及人口承载、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动态、林地和牧草地比重以及耕地利用潜力6个因子,通过数值分区将江苏省划分为3个一级区和7个二级区。张洁瑕等(2008)以土地资源利用基础分区为基础,再对区域内部的土地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三大功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划分,通过建立一个等级系统以体现土地利用的分异规律。据此,将吉林省划分为2个功能区,6个功能亚区。

2.市级尺度的土地利用分区

市级分区具有地域中观性,体现为功能分区的特点。宋小青(2008)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Granger检验分析1996-2005年产业发展及其用地变化关系,建立产业发展土地投入、产业用地经济密度、产业用地人口密度、产业发展生态约束及产业用地生态效率五方面共15个分区指标,运用层次聚类法进行分区。葛浩等(2008)选择耕地保育潜力、经济和建设开发潜力、生态保护价值三个指标将宜兴市划分为优先发展区、适度发展区、适度保护区、禁止发展区和灰色地区。曲晨晓等,王君仁等(2008)从粮食主产区的特点出发,选择建设用地比重、农业用地比重、生态用地比重、耕地保护、补充耕地潜力等11个指标将许昌市划分为都市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土地开发整理、基本农田保护和土地生态环境保护5个功能区。金志丰等(2008)以农用地适宜性及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方案为基础,结合生态功能区,将宿迁市区划分为建设用地重点保障区域、建设用地保障区域、土地战略储备区域、农地保护区域、农地重点保护区域、生态功能区等6种类型区。

3.县级尺度的土地利用分区

县级分区主要从管制规则出发,体现为用途分区的特点。赵丽等(2008)采用资源支撑度、优势发展度和持续利用程度三个方面因素将永清县划分为中心城镇优先发展区、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发展区和生态农业发展区。石英等(2008)针对精确算法求解每次只能产生一个空间布局方案的问题,提出了辅助产生可供选择的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方案的遗传算法,主要包括编码方法确定、种群初始化、适应度的计算及遗传操作等过程。

(五)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及实施评价

1.规划方案评价

选择规划方案是规划编制的核心问题,规划方案评价与选择方法便成为规划学科中的重要问题。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评价的方法一般有专家打分法、因素比较法、综合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谢光轩等(2008)将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中面向对象的思想和方法引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研究中。识别出若干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对象,分析其属性及主要功能,定义对象之间的连接关系,构建面向对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般框架模式。李广等(2008)运用线性规划、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同经济效益、投入水平和水土流失为目标的函数进行分权计算与综合评价,最后再运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得出几种评价中最可行的方案。石英等(2008)针对传统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存在主观性强及缺乏自学能力的缺陷,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自学习、自组织、较好的容错性和优良的非线性逼近能力,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结构优化方案评价方法,提高方案评价的可靠性。

2.规划实施评价方法

从重视规划编制到重视实施和监管,是规划发展的趋势。规划实施评价方法、指标体系的研究日益增加。规划实施评价方法方面,林坚等(2008)设计了用地状态偏离度指标,通过对耕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未利用地等6类用地状态偏离度的分析,评价1997-2004年间各省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状况的差异。黄大全等(2008)采用ARCGIS9.0的空间分析功能,针对《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实施评价》, 识别规划执行的三种类型:符合规划地块、超出规划地块和规划未实施地块,探讨了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规划执行情况评价方法。

规划实施评价的指标体系方面,任奎等(2008)以连云港市为例建立了规划实施评价的可持续度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经济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和社会指标。并计算了不同时间的协调度和可持续度。薛凌霞等(2008)以兰州市为例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规划执行效果、规划实施有效性、规划目标实施进展情况、规划的社会认知度、规划实施综合效益五个方面,计算综合分值并依据评价标准分析规划实施情况。高希瑞等(2008)以阿克苏市为例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执行指标和效果指标两类。采用层次分析和几何平均法计算总值,分析实施情况。张雪松等(2008)采用效用函数综合评价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建立的指标体系包括目标评价指标、效益评价指标、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三方面,并以京山县为实例进行研究。

从生态角度评价规划实施的效果方面,陈爱珠等(2008)以从化市为例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角度对从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实施的生态效应进行了定量评价。表明1996—2005年从化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0.0690亿元,增加率为0.21%。规划实施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应,但与规划预期目标相比尚有一段差距。林婕(2008)以湛江市为例,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法对湛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实施的生态效应进行定量评价。

将规划实施评价作为一项制度,杜金锋等(2008)提出实施评价的内容划可分为规划目标实现程度评价、规划实施过程与措施评价、规划实施影响评价和规划实施问题总结与建议4个方面。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重点应是对规划指标的落实与实现情况进行评价,县级以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价应重点加强空间布局审核和指标数据与实地、图纸的一致性检查。鲁春阳等(2008)提出规划实施评价应注重规划指标的执行情况评价、注重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评价、注重规划实施的社会化评价。

(六)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1.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问题,在是否考虑社会经济环境,是否强调空气、噪声等环境、是否以生态环境为主题等方面目前尚未达成相对一致的认识。王红瑞等(2008)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水、土壤和生物三个方面,具体包括水土流失率、地质灾害面积比率、土地荒漠化率、草场退化率、森林覆盖率、耕地保护率、人均水资源量、自然保护区比率、湿地保护率、土地复垦率、农村居民点整理率、耕地转化率、林地转化率、草地转化率、水面转化率、非农建设用地率等。焦晓西等(2008)提出总体规划对环境影响的因素包括水资源和水环境、生物群落、植被、土壤、大气。李玉霞等(2008)以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建立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声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人居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任偲等(2008)以长江三角洲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为例,建立了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区域土地资源规划管理、生态系统、自然灾害、生物多样性五个方面。宜慧等(2008)提出的指标体系包括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土地覆盖与景观、土壤、空气、水环境五个方面。王敏等(2008)建立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土地资源的规划与管理、土地覆盖和景观、水土保持、空气、水环境。徐小黎等(2008)建立了国家、省和市三级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全国和省级规划环境主题包括土地生态、生物多样性和全球气候。市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土地生态、土壤和固体废物、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地质环境等。

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环境影响识别方面,王红瑞等(2008)总结了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主要包括核查法、矩阵法、网络法、层次分析法、系统流图法、叠图法、情景分析法以及灰色关联分析法等。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主要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法和生态足迹两种方法。采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方法,吴克宁等(2008)对安阳市2003—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的变化计算计算,评价规划的环境影响。郑学辉等(2008)对1997~2010年滨淮县某镇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许旭等(2008)对北京市1996年~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生态足迹方法,杨思博等(2008)分析了绥化市1997年和2005年规划实施期间的生态足迹,与1990年、1998年、1999年和2001年的绥化市生态足迹结果表明,绥化市正向着降低生态赤字,提高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陈丹杰等(2008)以信阳市浉河区双井等(两)个乡(镇)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规划方案为例,分析整理前后生态承载力的变化。任莉伟等(2008)根据济南市1990~2005年的统计数据,分析济南现状以及多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刘艳中等(2008)分析了目前生态足迹方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规划生态足迹环评模型改进的建议,设计了评价技术路线。

生态分析方法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也有所应用。吴克宁等(2008)通过对驻马店市土地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概查,选取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水环境污染和水源涵养保护等作为土地生态敏感因子,建立不同敏感因子的分级标标准,综合计算敏感度等级,划分土地生态敏感性分区。孙伟等(2008)以无锡市区为例,通过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两方面评价,将研究区域划分为高、较高、中等和低四级自然生态约束类型区,为滨湖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3.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程序等方面。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作为新的领域,在基本内涵、程序等方面研究也有新的进展。蔡玉梅等(2008)从土地利用规划及环境内涵、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的空间层次三方面分析中国和欧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差异。焦晓西等(2008)有的学者提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保护要点,包括确定生态目标、明确用地类型、评价生态现状、分析生态影响、确保区域生态安全。王红瑞等(2008)系统提出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基本程序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识别与环境目标确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环境影响的预测分析与评价、环境影响减缓措施、规划结论性建议与公众参与。夏孟等(2008)分析土地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程序、范围和方法,认为公众参与应贯穿规划的准备期、评价期、监测与跟踪评价整个阶段。

(七)土地利用规划决策信息系统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土地利用规划决策的技术水平,土地利用规划决策信息系统技术取得一定进展。王铮等(2008)提出了一种基于WEBGIS平台下的参与模型。主要内容是建立网络环境讨论平台、决策平台,监测评估体系和参与式规划体系结构。为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提供技术基础。以ArcGIS为平台,李长辉等(2008)采用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Geo-database进行数据建模, 研制了C/S结构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辅助编制系统。陈文波等(2008)研究了基于ArViewGIS二次开发语言Avenue的土地利用规划支持系统。系统定义的活动,影响域,功能区,敏感度等概念和评价过程能较好的将环境影响融人到规划设计过程中。以MapGIS 为平台,袁成军等(2008)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需求,开发一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决策支持系统。吴健华(2008)以广州市为例设计了以Internet/Intranet为基础,Oracle+ArcGIS为基础数据库和空间数据管理工具的软件平台,并设计实现了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管理系统。桑振平,张合平等(2008)研制的系统功能模块包括规划数据处理子系统、规划编制与管理子系统、规划实施业务管理子系统及系统维护子系统。以MapInfo为平台,常小燕等(2008)开发基于组件GIS和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结构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总结不同系统的特点,张力军等(2008)对基于Client/Server和Browser/Server两种系统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比较,认为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一个大型的系统,将C/S与B/S两种结构有机的结合的多层体系结构系统将是最好的选择。杨磊等(2008)探讨了基于GIS技术的城乡土地利用规划支持系统的关键技术和设计方法;提出了决策软件平台的体系结构以及计算结果的多样化表达。

(八)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研究

从“技术导向”走向“公共导向”,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研究成果不断丰富。“朱长根等(2008)提出基于公权力自我膨胀的天性及其对私权的潜在威胁,需要合理设计土地规划制度。在程序上应适应决策多元化要求,促进土地规划民主化,实现土地规划的法治化,保证国家、社会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合理平衡。陈丽等(2008)从制度经济学分析视角,以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供需、成本和博弈分析为核心构建了我国转型时期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分析框架,提出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供给与需求、土地利用规划决策与实施和土地利用规划管制权限配置三个重要理论命题。为我国转型时期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何格等(2008)提出失灵、规划缺陷以及规划体系不完善是导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失灵的三大主要原因。其中失灵包括机制的缺陷、决策的非完全正确性以及的寻租行为;规划缺陷包括代言规划主体的选择、决策的结构性矛盾以及规划的静态与刚性。

(九)土地利用规划学科的最新进展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主要体现在3方面:一是关于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建设、规划实施评价方法、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建设等直接为2008年通过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提供基础。二是弹性规划方法、土地利用分区方法等为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提供基础,这一文件成为新一轮土地规划中编制市县乡三级规划编制的主要技术文件。三是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直接应用于《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国土资厅发[2009]79号)中。同时,相关研究也应用于指导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中。

二、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国内外研究进展比较

不同自然科学,土地利用规划学作为应用学科与各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差别较大。我国50年代末60年代初基本上是参照苏联的土地利用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形成了最初的土地利用规划学。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在市场经济改革深化和土地管理职能转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走过了从微观设计到宏观管理,从计划模式到市场导向模式,从指标管理到指标与空间管制兼顾的历程,逐步形成了适合我国政治经济特点的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国外与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相对应的有空间规划学、城市规划学、区域规划学等。同样称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ning),其内涵和我国的规划也有多不同。因此,本文国内外研究的比较主要从内容相关的角度阐述,重点与发达国家的规划研究进展进行对比。

(一)研究内容和重点

发达国家多建立了市场经济,机构设置中“大部制”模式较多,地方有较的的自治权,同时法制体系比较健全。因此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内容更为系统、更为深入。重点有所不同。一是国外强调地方尺度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方法(Marjolein  Spaans,2007),由于规划的尺度小,土地评价和空间分析方面更为深入。我国在地方尺度的研究不足。二是国外规划的环境要素的研究得到重视(Graham S. Whitelaw等,2008)。这与发达国家多处于后工业化发展阶段有关,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仍重点研究保障发展、保护耕地问题,环境要素的研究不足。三是重视定量化的模型研究(Eric Koomen,2009)。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建立土地利用评价模型、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土地利用决策模型等构成发达国家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重要方面。我国的土地利用变化受经济转轨和的影响较的,定量化模型研究不足。四是公共为主的社会学方法应用研究成果多(Pieter Van Den Broeck,2008)。我国规划以技术方法为主,制度研究仍然薄弱。

(二)土地利用变化模型

土地利用利用变化模型是规划中土地利用规划决策的基础。国外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经历了从单一的时间模拟到时空模拟,从一个从早期的单一空间尺度到现今的多空间尺度的转变,从局部要素驱动到人与自然共同驱动模拟的转变。形成了如CLUE-S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Cellular automata,CA)模型、基于代理(ABM)的模拟技术等(Hansen,2007; Pontius Jr R,2008等)。我国在应用这些模型解释我国土地利用变化方面有一定的成果。我国的社会经济特点决定了土地利用变化受国家影响较大,的影响又难以模拟,基于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创模型尚未形成。

(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国外研究侧重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制度建设、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方法、生物多样性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运用等,并取得一定成果。Zhenghong Tang等(2009),Thomas B. Fischer (2009),Bram F. Noble(2009),A.Chaker(2006)等对12个国家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进行评价,认为替代方案的选择、公众参与方法以及规划环评的质量等研究尤为不足。Hens Runhaa Arwin(2009),Van Buuren(2009),Lone Kørnøv(2009)等认为应研究提高规划环评改善规划决策的方法。我国在仍处于借鉴或引进阶段,重点研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其它方面仍然薄弱,尚未形成适应我国规划特点的环评研究体系。

三、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发展趋势及展望

(一)土地利用规划学发展趋势

不同国家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趋势有所不同。欧洲国家重视欧盟空间规划与本国规划衔接中一些问题的研究,美国侧重地方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模拟和制度研究,转型国家印尼等侧重转型给规划带来的问题的研究。总体而言,国际上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4个方向:

1、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综合考虑人与环境的共同作用,进行多尺度、多要素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空间模拟模型研究。

2、土地利用决策模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土地利用模型与土地利用决策连接,建立综合决策模型并进行可视化表达。

3、土地利用规划中环境要素的分析。伴随全球环境问题的突显,如何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更深入地体现环境要素,发挥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成为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重要领域。

4、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方法。从“蓝图规划”走向“过程规划”在到“协商规划”的转变是土地利用规划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协商规划阶段,研究利益相关者协调的方法、公众参与方法等成为重要趋势。

(二)土地利用规划学趋势预测和研究方向建议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学科的离不开土地管理发展中所面临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矛盾依然存在。同时从计划经济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土地利用规划模式转变也为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政治尤其是行政管理的改革,职能的转变对作为管理工作的土地利用规划提出新的要求,推动土地利用规划学科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土地利用规划学发展的趋势与研究方向建议如下:

1 学科趋势预测

(1)研究尺度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扩展。适应提高土地参与宏观能力的要求,具有战略性、指导性的宏观尺度土地利用规划方法研究得到加强。同时,适应土地管理精细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形势,需要村级尺度土地利用规划技术方法的研究。不同尺度或行政等级下的土地利用规划内容和方法体系需要建立。

(2)不断吸收相关学科的方法并与城市规划学日益融合。适应土地管理的决策需要,土地利用规划的综合性日益突出。相应地,土地利用规划学将不断吸收经济学、生态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完善本学科的方法体系。随着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在内容和目标上的不断交叉,土地利用规划学和城市规划学科的方法也将日益融合。

(3)转轨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研究得到重视。预测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建立土地利用规划情景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国际上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多是基于市场经济下的模型,中国转轨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殊性驱动了我国转轨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研究不断增加。

(4)土地利用空间分析技术与方法的研究日益加强。从指标管理走向空间管制是土地利用规划从计划模型走向市场模式的重要标志。近年土地利用的空间分析、土地利用分区等方面的文献有所日益增加。随着土地资源领域调研工作的不断开展,空间数据平台的不断完善,空间管制需求的不断增加,土地利用空间分析技术与方法尤其是空间模拟方面的研究会逐步深化。

(5)规划对环境的影响与响应研究持续增加。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深化,生态环境问题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日益得到重视。从目前对规划环境影响影响评价研究尺度从宏观走向中观,研究方法从定性走向定量,公共参与的方法不断深入。逐步吸收生态学等学科的方法提高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有效性。

2 学科研究方向建议

(1)土地利用评价研究。在传统的自然适宜性评价基础上,开展综合考虑自然、经济和生态等多要素的综合评价。在以农用地评价方为主的基础上,开展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在传统的小尺度土地利用评价基础上,增加中尺度和宏观尺度的土地利用评价研究,加强不同尺度评价的转换研究。研究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方法。

(2)人文驱动下的不同尺度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研究。以土地利用系统分析、情景分析为基础,确定规划的控制变量,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土地利用规模确定方法。比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等尚需研究。

(3)土地利用空间分区方法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地利用分区、功能分区以及用途管制分区等对应于不同规划层次,与相关规划相衔级的土地利用分区体系。结合空间管制的特点,研究适应不同层级和特点的分区方法。

(4)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识别、预测、评价的方法,建立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体系。研究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评价方法,提高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方法,形成适用不同规划尺度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模式。

(5)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研究。从技术导向走向公共导向是国际空间规划的趋势。吸收公共学科的方法,开展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法律、运行、实施、管理等制度非常重要。

                                              中国科协:2009年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土地利用规划学

文档

土地利用规划现状和趋势

蔡玉梅:土地利用规划学科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2009)(2010-01-1109:23:43)转载标签:土地利用规划分类:空间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很多,总体而言是国家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土地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内对土地利用所作的统筹安排和制定的措施(王万茂,2005)。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进展总是与我国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开展的进程有不可分割的关系。2008年《全国土地利用规划纲要(2006-2020)》通过通过,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