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幼儿;游戏规则;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72-01
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在幼儿园里的”规矩”、”方圆”就是指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在家里他们是”小皇帝”、”小公主”,一家人围着他们转,你逗乐、我喂饭,可以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凡事以迁就为主,家长样样事情都包办代替。而在幼儿园呢,可大不相同,几百个”小皇帝”、”小公主”在一起,如果也像在家里喜欢怎样就怎样,东西乱扔,做事有头无尾,肯定会乱套。所以幼儿园是有一定规则的,需要他们去遵守。所谓行为规则,指在某一环境条件下,人们的确定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简单些说,所谓规则,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行为倾向。幼儿园的规则应该包括:游戏规则;班级日常生活规则;以及初步了解一些交通规则等内容。如:活动有时间的,按时吃饭、游戏、睡觉等,而且要学会自己穿脱衣服,活动时自己挑选玩具玩,活动结束后自己收拾并放回原处等。可怎样才能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呢?
1.对游戏规则要有准确的认识
幼儿课堂教学,只是幼儿在园生活的一个环节而已,对幼儿的教育应该是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包括游戏环节。而老师往往在游戏环节中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思想淡化,把游戏只当作是一种娱乐、是一种放松、甚至是一种上课后的解脱。尤其在对老师半日活动跟踪时,老师8:30-9:30这段时间,会安排的很有序、准备的也很充分,只要结束了集中教育活动,老师如释负重,幼儿的游戏活动过程组织、语言、指导,随心所欲,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就把游戏当成了一种”玩耍”。这种观念,本身就违背了《纲要》的要求。目前课堂教学都在积极探索和倡导”游戏化”,在幼儿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我们又怎么能对其功能忽略不计呢?
1.1.游戏规则是幼儿顺利进行游戏活动,实现游戏性体验的前提,必须严格遵守。一方面,只有遵守游戏的规则,才能开展游戏,实现幼儿自身在各方面的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只有真正在游戏中,沉浸于游戏的情境和游戏的秩序中,才能够对游戏有触及心灵深处的感知、感觉,才能有心灵的”震颤”。
1.2要正确认识规则游戏的发展和教育价值。规则游戏不只是教学的”工具、手段”,也不只是教学”候补”,它有着自身的价值。规则游戏是幼儿发展到一定的年龄阶段才会出现的,反映幼儿的发展水平。在指导幼儿规则游戏时,一方面,必须依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来选择游戏的类型;另一方面,应注重恰当地开发、提倡、应用”规则游戏”,以促进幼儿的发展。规则游戏中的规则,是游戏者或制定游戏的人经过深思熟虑而制定的,是为了游戏顺利进行、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达到预期的游戏效果而制定的。所以,它需要智慧德要知识、需要计划德要经验、需要统观全局。幼儿是发展中的个体,在成人的指导下,幼儿的”可能发展水平”能够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指向”未来发展水平”。也就是说,幼儿可以在成人的指导下,开展可能的”规则游戏”,实现超前发展。
2.符合幼儿游戏的特点并确立规则
2.1幼儿游戏规则来源于幼儿游戏本身。幼儿游戏规则的产生与发展和幼儿游戏息息相关,幼儿游戏规则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幼儿的游戏。教师要细致地观察幼儿游戏情况,还要学会捕捉幼儿游戏行为。在游戏中的冲突,往往就应运而生了新的游戏规则。这些游戏规则在帮助我们解决游戏中的问题的同时,还很好地推进了游戏的发展。
2.2游戏规则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规则可以根据游戏需要进行适时地调整,包括规则的细化、规则的演变、规则的修改等。在整个游戏进行时中,规则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与游戏同行、与游戏俱进。因此教师要树立规则动态意识,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游戏规则。
3.在幼儿游戏中老师要讲究指导策略
3.1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调整指导手段。小班幼儿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欢模仿周围的人和事,老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当他们对新出现的玩具材料不感兴趣,不会玩,不喜欢时,老师要在幼儿附近,用与幼儿相同或不同的材料玩游戏,这样就会引导幼儿模仿,对幼儿起了暗示性指导的作用。对于中、大班幼儿,老师应视幼儿为创造者、发明者和发现者,老师则可以以一个参与者、发问者、倾听者和解决问题的帮助者的身份去指导幼儿游戏,如:”红绿灯”游戏中,一位幼儿因找不到红绿灯而不知如何是好,老师可引导他说:”想想看,什么东西和红绿灯比较相似呢?可以用什么来替代?”然后,引导这名幼儿在”百宝箱”中寻找可替代物,当这名幼儿在”百宝箱”内找到两面红绿小旗时,他高兴地说:”老师,我可以用它们代替红绿灯指挥交通”于是,他又回到游戏中开心地玩了起来。
3.2老师应引导游戏多样化。高尔基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手段。”在日常工作中,老师要依据幼儿的发展目标和兴趣需要为幼儿设置各种活动区,并投放具有挑战性,可变性,层次性,适宜幼儿发展且丰富的探索材料和工具,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建构自己的学习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使幼儿能成功,有自信。例如:在数学教学活动《分类计数》中,老师为幼儿提供了”看图按标志印数字”“给数排队”“数物拼板”“添去点子”“依样涂色”五组游戏活动。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已有水平,自由选择一组和多组活动;在给小动物喂豆的游戏中,老师不仅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提供不同难度的喂豆材料,还增加了按照小动物身上的数字和数量喂豆的材料,自然渗透了数数、按数取物的教育目标,有助于使每一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丁海东.幼儿角色游戏的两种现场指导方式[j].学前教育研究.2001(05)
[2]张晖.对幼儿游戏评价的反思[j].早期教育.200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