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我国还没明确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分类标准。从广义上讲,安全生产
规章制度应包括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两各方面的内容。在长期的安全生产实践
过程中,生产经营单位按照自身的习惯和传统,形成了各具特特色的安全生产
规章制度。按照安全系统工程和人机工程原理建立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
一般把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分为4类,即综合管理、人员管理、设备设施管理、
环境管理;按照标准化工作体系建立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一般把安全生
产规章制度分为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通常称为“三大标准体系”;按照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建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一般包括手册、程序文件、作
业指导书。
一般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体系应主要包括一下内容,高危行业
的生产经营单位还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
(一)综合安全管理制度
1.安全生产管理目标、指标和总体原则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具体目标、指标,明确安全生产的管理
原则、责任,明确安全生产管理的、机制、组织机构、安全生产风险防范
和控制的主要措施,日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重点工作等内容。
2.安全生产责任制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及各生产岗位的
安全生产责任、权利和义务等内容。
安全生产责任制属于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范畴。通常把安全生产责任制与安
全生产规章制度并列来提,主要是为了突出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重要性。安全生
产责任制的核心是清晰安全管理的职责界面,解决“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承担什么责任”的问题,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
立的基础。其他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重点是解决“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
3.安全管理定期例行工作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定期安全分析会议、定期安全学习制度、定期安全
活动、定期安全检查等内容。
4.承包与发包工程安全管理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承包与发包工程条件、相关资质审查、各方的安全
责任、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施工安全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现场的安全检查
与协调等内容。
5.安全设施和费用管理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安全生产费用保障;
根据国家、行业新的安全生产管理要求或季节特点,以及生产、经营情况等发
生变化后,生产经营单位临时采取的安全措施及费用来源等。
6.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应明确: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定期检测、评估、监控,相应的应急预案
管理;上报有关地方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内
容及管理。
7.危险物品使用管理制度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危险物品名称、种类、危险性;使用和管理
的程序、手续;安全操作注意事项;存放的条件及日常监督检查;针对各类危
险物品的性质,在相应的区域设置人员紧急救护、处置的设施等。
8.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的原则、组织机构、日常管理、现场
应急处置原则和程序,消防设施、器材的配置、维护保养、定期试验,定期防
火检查、防火演练等。
9.隐患排查和治理制度
应明确:应排查的设备设施、场所名称,排查周期、排查人员、排查标准;发现问题的处置程序、跟踪管理等。
10.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应明确:车辆调度、检查维护保养、检验标准,驾驶员学校、培训、考核
的相关内容。
11.防灾减灾管理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根据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以及生产经营性质,针对与防范台风、洪水、泥石流、地质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相关工作的组织
管理、技术措施、日常工作等内容和标准。
12.事故调查报告处理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内部事故标准,报告程序、现场应急处置、现场保护、资料收集、相关当事人调查、技术分析、调查报告编制等。还应明确向上
级主管部门报告事故的流程、内容等。
13.应急管理制度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管理部门,预案的制定、发布、演练、修订和培训等;总体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等。
制定应急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过程中,除考虑生产经营单位自身可能对环境和公众的影响外,还应重点考虑生产经营单位周边环境的特点,针对周边环境可能给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所带来的影响。如生产经营单位附近存在化工厂,就应调查了解可能会发生何种有毒有害物质泄漏,可能泄漏物质的特性、防范方法,以便与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的应急预案相衔接。
14.安全奖惩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奖惩的原则,奖励或处分的种类、额度等。 (二)人员安全管理制度
1.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各级管理人员安全管理知识培训、新员工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转岗培训,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使用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应急培训等。还应明确各项培训的对象、内容、时间及考核标准等。
2.劳动防护用品发放使用和管理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的种类、适用范围、领取程序、使用前检查标准和用品寿命周期等内容。
3.安全工器具的使用管理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工器具的种类、使用前检查标准、定期检验和器具寿命周期等内容。
4.特种工作及特殊危险作业管理制度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特种作业的岗位、人员,作业的一般安全措施要求等。特殊危险作业是指危险性较大的作业,应明确作业的组织程序,保障安全
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的制定及执行等内容。
5.岗位安全规范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除特种作业岗位外,其他作业岗位保障人身安全、
健康,预防火灾、爆炸等事故的一般安全要求。
6.职业健康检查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职业禁忌的岗位名称、职业禁忌证、定期健康检查
的内容和标准、女工保护,以及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要求的相关内容等。
7.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应明确:现场作业的组织管理制度,如工作联系单、工作票、操作票制度,以及作业现场的风险分析与控制制度、反违章管理制度等内容。
(三)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
1.“三同时”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三同时”的组织审查、验收、上报、备案的执行程序等。
2.定期巡视检查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日常检查的责任人员,检查的周期、标准、线路,
发现问题的处置等内容。
3.定期维护检修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所有设备设施的维护周期、维护范围、维护标准等
内容。
4.定期检测、检验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须进行定期检测的设备种类、名称、数量,有权进行检测的部门或人员,检测的标准及检测结果管理,安全使用证、检验合格证或者安全标志的管理。
5.安全操作规程
应明确:为保证国家、企业、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物料性质、工艺流程、设备使用要求而制定的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操作程序。对涉及人身安全健康、生产工艺流程及周围环境有较大影响的设备、装置,如电气、起重设备、锅炉压力容器、内部机动车辆、建筑施工维护、机加工等,生产经营单位应制定安全操作规程。
(四)环境安全管理制度
1.安全标志管理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现场安全标志的种类、名称、数量、地点和位置;安全标志的定期检查、维护等。
2.作业环境管理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场所的通道、照明、通风等管理制度,人员紧急疏散方向、标志管理等。
3.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尘、毒、噪声、高低温、辐射等涉及职业健康有害因素的种类、场所,定期检查、检测及控制等管理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