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的思考和建议
根据当前新型网络信用支付(消费信贷)产品的上线情况,结合个人近期来对“花呗”产品使用体验和银行从业经验及体会,思考消费金融产品的发展趋势和竞争形势,提出加快拓展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相关建议。
一、概况
“花呗”是阿里旗下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提供给消费者的一种信用支付服务,根据支付宝用户的消费及余额宝理财情况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用户在淘宝和天猫等平台购物消费时可以使用“花呗”进行“赊账”,在收到货物确认后的下一个月10日还款,即不但拥有最长41天的免息还款期,而且在购物到收货确认之间还有一定时间的宽限期。
| 网络新型信用支付产品对比情况表 | |||||||
| 集团 | 产品名称 | 推出 时间 | 购物平台 | 额度 | 分期期(月)数 | 费用 | |
| 京东 | 京东白条 | 2014年2月 | 京东商城 | 最高1.5万 | 最长30天的延后付款或3、6、12、24的分期 | 若30天之内还款则免息,3期(3个月)、6期服务费是1.5%-3%,12、24期是6%-12%。 | 逾期费用按当期未还金额的0.05%按日收取。 |
| 阿里 | 天猫分期 | 2014年11月 | 天猫 | 各人不等,人均6000元 | 3、6、9分期 | 3期零手续费,6、9期手续费视不同商家不同商品各异。 | |
| 花呗 | 2014年12月 | 淘宝、天猫 | 1000元-50000元 | 在确认收货后的下月10号还款。 | 零手续费 | ||
(一)支撑平台强大。“花呗”作为蚂蚁金服的蚂蚁小贷旗下个人信贷品牌,在推出之初即拥有淘宝和天猫平台的强大支撑,面对的是亿万级的网购客户和消费交易,其提供的“赊账”和分期付款服务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巨大。
(二)应用场景丰富。目前,在淘宝和天猫平台,“花呗”已经覆盖90%的商家,此外窝窝团和优酷也已接入“花呗”。按蚂蚁金服的计划,2015年上半年,80%的主流电商平台都可以用上“花呗”,而且还将有大量的线下场景支付支持“花呗”。
(三)入口优势明显。“花呗”是阿里旗下“支付宝”的可选支付方式之一,目前客户在使用“支付宝”时,可以选择“花呗”、余额宝、合作银行信用卡和借记卡等方式进行付款。“花呗”不需要绑定任何信用卡,也无需办理卡片,除尚未能透支取现外,实际上已无异于网络(虚拟)信用卡。与各大商业银行发行的实体信用卡相比,其无需任何费用,且已实现全面支持手机端“支付宝钱包”平台操作,如一键开通、随时查询账单额度、自动及主动还款,这也是个人网购信贷产品(信用卡)首次全环节实现手机管理。而随着其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将会整合信用卡和消费贷款功能,并通过优惠和让利活动,引导和吸引支付宝用户大量使用“花呗”方式进行“赊账”线上和线下支付并分期还款,则将会对各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和消费信贷业务形成“挤出”效应。
(四)发展潜力巨大。目前,蚂蚁金服计划将天猫分期购融入“花呗”,增加其分期还款服务,设定3、6、9期三档分期功能,其中3期分期0利息,用户只需要在确认收货后的下月10号,还分期的第一期款项即可,后面的款项按期数分月还款。这意味着,“花呗”的信用卡特点更加突出,且可以给予客户较其他信用卡更长的免息还款优惠,而蚂蚁金服依托消费者支付宝支付和交易记录“大数据”分析和风控能力,在授信额度给予及调整方面也相对更加灵活,且还有用户的“余额宝”和“招财宝”基金及理财产品等余额作为还款保障(后盾)。同时,“花呗”和支付宝平台下挂(合作)的“余额宝”、“招财宝”可逐步形成功能齐全的产品线,帮助用户在延期和分期付款的同时赚取资金收益,且可稳定和提升用户的“芝麻信用分”、“花呗”、“借呗”信用(授信)额度,给用户的生活和投资创造更多的便利和增值。
三、竞争形势分析
(一)基本情况。当前,中国消费市场蕴藏的巨大潜力和商机吸引着全球商家、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机构广泛参与角逐,而线上和线下商品(商务)交易的撮合、担保、支付和金融服务等,已成为了竞争各方重点布局的领域。在消费信贷服务方面,谁能够更好把握消费者支付环节并切入提供消费信贷,就有了入口优势。阿里推出的“花呗”,就是围绕交易(消费)者的支付环节做文章,力求利用产品优势抢夺商业银行和其他竞争者的消费信贷(信用卡)和支付结算业务,并进一步撬动数以亿计个人客户的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市场。
(二)竞争态势。从目前情况看,个人消费者的金融资产主要分布在各商业银行(存款、国债、理财、贵金属)、保险机构(保险)和金融市场(基金、股票、债券、信托、小贷),而消费信贷取得来源主要是商业银行和各类小贷(信贷)公司。支付宝原来是一个单纯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其服务对象(消费者)的支付、理财产品购买、现金提取均需要通过商业银行的银行卡实现,无法绕开商业银行,且其提供的服务和功能随时可能被商业银行或其他竞争者的创新产品(如腾讯的微信)所替代,因此,持续创新发展是阿里等网络或第三方支付公司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反之,如果商业银行未能重视市场竞争和发展新趋势,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则会存在客户和业务流失的危机,主要体现在:
(一)信用卡和消费信贷业务。随着“花呗”、“借呗”、“京东白条”等新型网络信用支付(消费信贷)产品的推出和影响力逐步扩大,因其成本低廉、大数据分析强大的网络特质,天然具有无需办卡、零年费、手续简便快捷(一键申请、自动还款)、额度灵活调整的优势,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受到的冲击将会越来越大,发卡、年费、消费额、分期付款额、收单量、中间业务收入受较大影响。小额消费信贷面临类似情况。
(二)个人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目前,阿里、腾讯、百度等网络巨头均不断升级其个人理财综合账户服务,旗下“支付宝钱包”、“微信钱包”、“百度钱包”的功能不断扩展,已基本实现客户可以选择将自己在任一银行的存款转移到其阿里、腾讯、百度的钱包账户,并在其平台上进行商品(商务)交易和结算、代理业务(缴费、收款等)、理财投资、贷款融资等,需要取现时再转到任一银行账户取现(一般2个小时内可到账),即银行账户仅作为通道使用。随着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集团相继取得银行牌照并开业运营,如其产品线可以做到兼具产品优势和风控安全,则其他银行的通道作用则随时可被替代或抛弃。
四、商业银行加快拓展消费信贷业务的思考和建议
(一)大力拓展线上线下信用卡业务。商业银行信用卡全球支付结算功能、丰富的产品线、风控能力和分期费率让利幅度等优势明显,“花呗”、“京东白条”等网络信用支付业务上线时间不长,风控能力有待验证,且其目前使用场景及功能也较为狭窄,分期期限、额度、费率方面较商业银行信用卡而言尚处于劣势。因此,商业银行要增强市场敏锐度、抢抓市场机会,大力推动信用卡业务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1、加强合作营销。利用商业银行信用卡的功能和产品优势,与各第三方支付机构、各大网络平台、线上线下商户达成广泛深度合作,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2、应用大数据。提升“大数据”分析能力,对目标客户进行精准营销,提高信用卡发卡客户选择和额度动态调整方面的竞争力和效率,同时通过系统监测分析,有效防控风险。
3、推进移动管理。充分利用“融E联”或手机银行平台,让客户信用卡的申请和使用更加简便快捷,信息沟通(商家优惠、吃喝玩乐信息和折扣服务、积分使用等)更加透明高效,给客户创造全新的服务体验和增值价值。
(二)大力拓展线上线下消费信贷业务。对于信用卡业务未能覆盖的客户,为实现消费信贷市场的有效拓展,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群体,提供符合其需求和特点的消费信贷产品,并进一步拓展客户的金融资产服务业务。
1、抓好源头发卡业务。银行卡是拓展消费信贷的介质和基础,也是后续营销个人金融资产业务的客户和资金的来源和支撑点。因此,要加大线下营销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网络银行和手机银行平台的功能,实现客户可以在线上线下申请开户、办卡,并通过开展优惠促销活动和集群营销(代发工资等)等提升拓户效率,特别要加大理财金、商友卡等优质产品的推介、营销、拓展力度,抢夺优质客户。
2、加快发展“逸贷”业务。一是加强“大数据”分析能力,对银行卡客户进行精准营销,结合其职业、收入等个人信息,以及在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持有情况、账户历史交易和信用记录,给予匹配的消费贷款额度,并不断动态调整;扩大“逸贷”业务适用范围,优化申请流程,增强账单和信用额度查询、自助办理贷款和还款功能。二是整合个人贷款各品种,推出方便灵活、具备综合授信、循环借贷功能的新产品。特别是对有房地产抵押的客户,可以签订最高额抵押和网络循环贷款合同,实现在网络随时提款和还款。三是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实时监控客户信用和金融资产持有变化情况和贷款抵(质)押品价值,灵活调整信用额度,实施风控措施,严控贷款质量。
3、推广个人金融资产质押贷款。质押贷款质物除个人在商业银行账户上的定期存款、国债外,扩大到理财产品、基金、贵金属等,为争取客户在商业银行办理各项金融资产服务业务、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打牢基础。且持续优化网络(线上)操作界面和步骤,适应客户特别是新生代人群使用习惯,提升效率和用户体验。
4、研发客户资金直接投资的产品。通过“理财计划直接投资”等模式,推出商业银行收取手续(平台)和管理费、信用风险由客户承担的投资产品,投资资金专项投向消费信贷(融资)领域,同时探索网上转让(交易)债权功能,增强客户资产的流动性和商业银行业务竞争力,从个人资产大行向资产管理大行转型。
